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周时间,阅读其作品、博客,观看其视频访谈,了解其政治观点。
我筛选下来,认为几个深度访谈,可全面体现其政治观点:1。美国cnn对韩寒的专访(半小时左右,记者问得非常直接)。2。日本nhk对韩寒的专访。3。凤凰《非常道》何东对韩寒的专访(1小时多,非常完整,但缺点是谈时政和博客的部分零散)。我个人建议对韩寒有兴趣的知识分子,可去找视频来看。仅提醒一点:莫看剪辑与转述。
考虑到已经年余,先和大家一起回顾韩三篇,同时,我还摘了一些韩寒的博客、小说、访谈内容来作对比:
1。素质论:
如果你硬要问我在中国,什么时候是个革命的好时机,我只能说,当街上的人开车交会时都能关掉远光灯了,就能放心革命了。但这样的国家,也不需要任何的革命了,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到了那个份上,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韩三篇》
世界上逻辑分两种,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一帮毫无成就的人居然还指责一个世界冠军的教育模式有问题,就是中国逻辑……你以为混个大学文凭就叫有文化,大学生坐个地铁没让座一样是没文化,博士开车晚上会车开远光灯就是没文化,大学教授搞个女生不戴避孕套不问安全期直接射里面就是没文化中的没文化。但如果一个文盲能下水救人,就是有文化。文化和文凭完全不搭界。”——韩寒博客《不问安全期,就是没文化》2007年01月22日(注:此文是丁俊晖被骂后,韩寒力挺)
2。反民粹:
大部分国人眼中的自由,与出版、新闻、文艺、言论、选举、政治都没有关系,而是公共道德上的自由,比如说没有什么社会关系的人,能自由的喧哗,自由的过马路,自由的吐痰,稍微有点社会关系的人,可以自由的违章,自由的钻各种法律法规的漏洞,自由的胡作非为。——《韩三篇》
左小龙感到人生迷茫,于是爬到楼顶静静地欣赏亭林镇的风景。结果人们看见楼顶有人,以为他要跳楼,便围过来看热闹。很多年轻人看了一个多小时,脖子都酸了,纷纷催促:还不跳?不跳就是孬种。口号声于是慢慢响了起来:“跳下来,跳下来”。有人劝止喊口号的人:会出人命的。喊口号的人回应道:“关我们什么事情?我想喊什么就喊什么。这是我的自由。这是我的人权。”警方过来制止后,口号声一下字小了不少。但大家很快发现,警察就那么十几个。咱喊口号的有几千人呢。青年们振臂疾呼:“喊起来!为了自由和人权!”于是最后左小龙在众人的怂恿中无奈地跳了下来。在这里,“自由与人权”完全脱离了原有的范畴,变成了乌合之众的口头禅与护身符。——韩寒荒诞小说《他的国》结尾部分介绍
3。精英主义:
大部分中国人一副别人死绝不吭声,只有吃亏到自己头上才会嗷嗷叫的习性,一辈子都团结不起来。——《韩三篇》
他们普遍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不如文化界想象的那么迫切,他们对强权和腐败的痛恨更多源于为什么不是我自己或者我的亲戚得到了这一切,而不是如何去限制和监督,只有倒霉到自己头上需要上访的时候才会从词典里捡起这些词汇来保护自己。——《韩三篇》
何东:《长安乱》中,你为什么把群众写成哪儿有事就往哪儿跑的盲从者?(断桥注:《长安乱》中韩寒将群众写得很愚蠢,经典场景是武林群雄为了争论兔子贵还是瓜贵,最后相互抽刀砍了起来)
韩寒:以前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把人民忽悠好了,你就得天下了……人民真的是最愚蠢的,很多人骂那种当权者,其实当权者不笨……我写博客,假装是个清醒的人,其实我也是很迷糊的,很多事连我自己都没有想明白。在我们国家,最傻的就是忧国忧民的人,他们是最痛苦的,因为国家根本不搭理你。人民就更别提了,他们根本不在意你。——凤凰卫视《非常道》韩寒专访
4。对拜金现象的描述:
但是(谷歌)所谓的开放所有审查结果,现实的中国人有多少人在乎呢?这些在正常的国家可以感动国人的理由,在中国看似不太管用……中国有两亿网民,谷歌如果问大家是不是想看到不被审核以后的搜索内容,我想应该有两亿减去网络评论员人数都会答应,当然,这就像买菜,你多给人家一点人家总是乐意的。但是如果百度给每个网民十块钱人民币,说只要下载了百度新开发的屏蔽谷歌搜索的浏览器,并且使用我的不光完全遵守而且超额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搜索引擎作为唯一指定搜索引擎,你们就可以得到这个钱,估计得有一大半人变节。中国人追求那些危险的普世价值么?中国人追求的,但中国人是顺便追求,追求那些东西在很多人心中的价值未必有追求新开盘的一个楼盘或者追求一点网络游戏中的装备那么高,因为大家的生活压力都这么大,理想都没有,混口饭吃就行了,你跪着吃和站着吃有什么区别呢。谷歌可能高估了自由,真相,公正,叉叉等东西在中国很大一部分网民心目中的价值,这些都没有路上捡到一百块钱实在。——韩寒博客:《2010》 2009年12月30日(回顾谷歌事件)
如果你不是铁杆韩粉,却有兴趣看完这些摘录。你会诧异:咦?这个韩寒,和我印象中的不一样啊。是的,他的精英主义倾向相当严重,与网上盛传的那些语录区别很大。为什么呢?这是简单的传播现象所致。举例:
韩寒评上海钓鱼执法:“说实话,在这个社会上,如果你生病了或者家里有急事需要搭车,有人愿意让你上车是很罕见的,这样的人是珍稀的物种,是单纯的好人。闵行区交管部门做的事情说简单点,就是将这些单纯的好人从茫茫车海中分辨出来,拘押下车然后罚款一万。”
第一轮传播:网民看到韩寒原文,拍案叫绝:说得太好了!(传播100次)
第二轮传播:网民看到第一轮传播的文章,评:说得太爽了!(传播100次)
第三轮传播:网民看到第二轮传播的文章,评:说得太对了!(传播100次)
三轮后,大家疯狂传播了100*100*100=100万次,被你看见了,这形成了你对韩寒的第一印象。
韩寒评群众:“人民是最愚蠢的……在我们国家,最傻的就是忧国忧民的人。他们是最痛苦的,因为国家根本不搭理你。人民就更别提了,他们根本不在意你。”
第一轮传播:网民看到韩寒原文,气得浑身发抖:我呸!(传播10次)
第二轮传播:网民看到第一轮传播的文章,评:我操!(传播10次)
第三轮传播:网民看到第二轮传播的文章,评:我靠!(传播10次)
三轮后,可怜兮兮地传播了10*10*10=1000次,被你看见了?当然不会,这些言论消失在信息的海洋中。于是你心中的韩寒形象与真实的韩寒产生了偏差。
我有位朋友,很喜欢看韩寒博客,在读完韩三篇以后,完全不敢相信,韩寒居然变五毛了!冲动地打电话给我,难过地抱怨了一个多小时。尤其包括很多知识分子,认为韩寒这几篇文章是哗众取宠或商业路线云云。这实乃疏离感所致。因为你对韩寒的印象是从网络传播中来的,而传播中的这个形象本身就是被传播者筛选和歪曲过的。
上月有个典型的帖子,体现出知识分子和意见领袖之间的疏离感:
何兵(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昨晚林猛博士说: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的一个诱因是,没有政治经验的文学家,占领了法国人的思想。他们激情、充满诱惑的文词,广泛传播,蛊惑了法国人民(大意)。我想起@慕容雪村 @韩寒 @韩志国 ……有请大家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应否警惕书生们充满激情的政治话语?——2012年12月15日
何兵老师听完林猛对托克维尔的叙述后,有感而发,将意见领袖看作“文学家”、“书生”、“用激情诱惑人民”的人,这个看法在知识分子圈(以及自认精英的人群)中非常典型。但我要说两句话,韩志国我不是很熟,不了解。不过,有两件事,何兵是不知道的:1。“文学家”慕容雪村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对,就是贵校、贵系的。2。林猛的话并不是表达“警惕书生们的激情政治”这个意思,而且他相当地欣赏韩寒。
先转回正题,了解韩寒的主要观点以后,我认为韩三篇真实的核心想法是:
韩寒认为,公共舆论中,知识分子、意见领袖、活跃网民大谈特谈的这些观念(革命、民主、自由等等等等),大众并未真正接受。
为此,我改变了写作思路。四月时,我先打电话给林猛,林猛是我本科时在北大的好友。我比较意外地发现他对韩寒相当关注,许多事居然比我还熟。谈起韩三篇及那些“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