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烟囱。他极为兴奋,自语道:“他们会看见我们的烟。”拉尔夫开始向山上
跑去,想看到篝火烧得怎样,是不是能够放出浓烟来。很快他们就看到了:
篝火熄灭了,没有一丝烟,值班的人全走了。西门和猪仔都哭泣起来,拉尔
夫气得满脸通红。正在这时,他们听到“杀掉猪。割喉咙。放掉血”的歌声,
并看到杰克领着一队人过来。他们打到了一头野猪,正在高度的兴奋情绪中。
拉尔夫和杰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但是杰克猎到的猪肉人人都想吃,连拉尔
夫也经受不住引诱而让了步,这使杰克趾高气扬,骄横地说:“是我给你们
搞到的肉!”嫉妒忿懑的拉尔夫决定马上到石台上召开大会。拉尔夫作为领
袖,再次要求大家做事要有规矩,“石头堆做厕所;看住火,冒烟作信号;
不要从山上取火,把吃的拿上山去。”有人提出山上有怪兽,这引起会场上
一阵混乱。大家争着抢着要螺号,都想有一个发言的机会。杰克却破坏规矩,
大喊大叫:“让规矩见鬼去吧!我们才是强大的——我们打猎!”这时,几
个懂事的孩子开始向往有秩序的文明世界,盼望有大人快来救他们。孩子们
在不安中入睡。睡眠中他们漏掉了一个重要的场面,在岛的上空发生了空战,
一名飞机驾驶员从爆炸的座机中乘降落伞来到岛上,可惜他已经中弹身亡
了。双胞胎正在篝火旁守夜,在风中一会涨鼓一会呼呼作响的降落伞被他们
认作白天时大家谈到的怪兽,两人大惊失色。发现怪兽的消息使所有的孩子
们都深感不安。拉尔夫提醒大家不要一心只想怪兽,要紧的是要马上重新燃
起篝火。西门心中也有疑惑,觉得双胞胎说的不是怪兽、它有爪子,却没有
留下足迹,而且还追不上双胞胎,听上去它更象个病人。为了寻找怪兽,杰
克发现了一处可造堡垒的好地方,这使他和拉尔夫之间的冲突愈加剧烈:他
要带领猎手们造堡垒,不再听从拉尔夫的指挥。拉尔夫与杰克之间的公开分
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一点的孩子都加入了杰克一伙,生火的工作无法
进行。唱诗班的孩子们,成了杀动物的猎手,并且残酷地杀死了一头母猪。
杰克还割下猪头给怪兽当祭品。一群苍蝇围住猪头,形成了一个蝇团,仿佛
是只“蝇王”。西门生了病,却发现了“怪兽”实为降落伞与死人,他去报
信,却被杰克手下的人在狂欢中打死。杰克为了搞到火种,夜里去偷小胖子
的眼镜,小胖子等人去要眼镜,却被石头砸死,螺号也在乱战中粉碎了。杰
克还要继续追杀拉尔夫,身已带伤的拉尔夫拼命地逃命,就在他走投无路的
危急时刻,一位海军军官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皇家海军的军舰来营救孩子
们了。
作品鉴赏《蝇王》是一部寓言式小说。它以《珊瑚岛》(1857)为小
说的外在形式,讲述一群男孩在年代不明的某个时间,由于原子战争的爆发
而撤离本土,不料却在飞行途中出了事故。飞机被击中,机上的大人全部遇
难,活下来的孩子们只好组织起来,为了自救而生火、盖窝棚、打猎。不幸
的是,人性的恶劣很快就把脆弱的文明秩序抛在了一边。诚实的拉尔夫被野
蛮的杰克所取代,象征文明的唱诗班成了涂成花脸的原始狩猎者,智慧的西
门和理智的小胖死于残酷的野性冲动之下。。在《蝇王》的结尾处,一位海
军军官曾对杰克一伙追杀拉尔夫发生误解,他认为孩子们的表演真不错,“就
象《珊瑚岛》里写的一样。”很明显,作者用心良苦,在以这种似是而非的
手法嘲讽现代文明与战争。戈尔丁自己就曾这样说明:“那位军官打断了一
场人对人的追杀,打算把这些孩子们带到军观上,离开这个岛屿;可是这艘
军舰很诀就要以同样毫不宽客的方式去追击它的敌人。有谁能来拯救这些成
年人和这艘军舰呢?”《蝇王》的寓意还体现在那个由一团苍蝇所组成的“蝇
王”上。西门在被打死之前,曾与“蝇王”有一段对话。蝇王说:“真可笑,
居然以为怪兽是你们可以追捕和杀死的东西!你知道我是你的一部分吧?而
且分不开,分不开,分不开!”这个被杰克拿来祭兽的猪头,从表面上讲代
表了原始的礼仪,象征唱诗班的孩子们由敬畏文明转向崇尚武力,从深层意
义上看,则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是对天真与邪恶发出的质疑。书中的象
征十分丰富。蝇王还代表撒旦,象征宙斯(“蝇与死亡之神”)和酒神巴克
斯一狄俄尼索斯。书中人物也颇有象征性。西门是个先知先觉式人物,他曾
告诉拉尔夫“你能回家”,拉尔夫果然大难不死,他要向人们报信,却遭杀
害,又象征了基督受难。杰克心狠手毒,充满权欲,颇象魔鬼的化身。《蝇
王》的语言颇有特色。它是现实主义的,但简洁、犀利、深刻,十分生动而
有表现力。戈尔丁写拉尔夫回忆和平宁静的生活:冬天,在别墅里,“能够
看见每片雪花落地以后融化的湿点,然后可以看见第一片落地而不化的雪
花,瞅着整片土地变为白色。的冷话,可以进屋从窗口看外面,目光掠过擦
得锃亮的铜水壶和绘着小蓝人儿的碟子。”他写杰克一伙追捕野猪:“母猪
东倒西歪地跑到一块空地上,那里长着鲜艳的花朵,蝴蝶双双起舞,天闷热
得一丝风都没有,这时猎手们就在母猪的后面。”戈尔丁对景物、行动的描
写总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并善于用对立的事物互相衬托,突出主题。他
对创作这样下定义:“。。如果我的看法和其他人对事物的看法一样,就没
有写作的必要了。”可见戈尔丁是要通过创作来传达他对社会及人性的独到
看法。《蝇王》这部小说后来被誉为“现代经典”,然而它的出版经历却是
十分曲折的。戈尔丁曾将书稿送给21 家出版商,均遭拒绝;后来由著名的费
伯与费伯出版公司接受出版,这部佳作方得以问世。
(申慧辉)
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1956)
作者简介约翰·奥斯本(1929—)英国剧作家。1929 年12 月12 日出
生于伦敦郊区富勒姆。父亲是商品图案设计美术家,母亲是酒吧女招待。奥
斯本的童年是在贫穷和疾病的痛苦中度过的。1941 年,父亲病逝,奥斯本和
寡居的母亲相依为命,在战争的岁月中挣扎。由于贫穷,他没有接受完整的
中学教育,后来也一直靠自学读完大学学业。他先后在商业杂志谋事,又担
任过小演员的教师;1948 年转而演戏,也担任导演,在英国各地上演一些定
期轮演剧目,还不时以演员兼演出人的身份举办戏剧节的演出活动。他在剧
团时,即开始与人合作写剧本,早期剧作中的人物大都是演员,真实地反映
了一个定期轮演剧目演员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所能有的体验。这些早期剧
作曾在小城镇演出,未受到重视。直到1956 年,《愤怒的回顾》在伦敦皇家
剧院首次公演,奥斯本才一夜之间成为伦敦剧界红得发紫的人物。《愤怒的
回顾》很快从伦敦搬向欧洲主要城市以及大洋彼岸的纽约、莫斯科。奥斯本
也因此被看作五年代英国文学新流派“愤怒的青年”的领袖。1958 年,奥斯
本与人合资开设一家电影公司,自己仍然创作不辍,既编写电影剧本、电视
剧本,也继续进行舞台剧创作,几乎是每年都有作品问世,其中,比较重要
的有:《卖乞人》(1957)、《保罗·斯利基的世界》(1959)、《路德》
(1960)、《不能接受的证据》(1965)、《目前和阿姆斯特丹的旅店》(1968)、
《的确》(1970)、《苏伊士以西》(1971)、《超然之感》(1972)、《自
称是罗马的地方》(1973)等。在这些作品中,奥斯本虽仍然关注具有社会
意义的题材,但再未达到《愤怒的回顾》所具有的思想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内容概要全剧共三幕。背景是英国中部某小镇。人物有4 位:吉米,
25 岁,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受过大学教育;艾丽森,吉米的妻子,高个子,
苗条,漂亮,一位退伍军官的女儿,很有教养;克利夫,一个脾性温和可爱
的小伙子,威尔士人,充当吉米和艾丽森之间的调和人;海伦娜,演员,艾
丽森的女友。第一幕开始的时间是4 月的一个星期天晚上。吉米和克利夫正
舒闲地躺卧着读报,艾丽森在忙着熨衣服。尽管是4 月,天空并不灿烂晴朗,
云影密布,也丝毫没有春天的气息。家中的气氛亦是阴郁、不安。在吉米的
家里,星期天并不意味着烤牛肉和一周疲劳过后的愉快和轻松,它是一个压
抑和乏味的日子。可不是,吉米又开始攻击了。他先批评教堂,批评养尊处
优的社会,批评枯燥的美国时代。接着又批评艾丽森的朋友和她保守的兄弟
尼吉尔,以及她“恶毒”的母亲。最后,他又嘲笑艾丽森的自呜得意,嘲笑
她从不用脑子思索。他厌恨时下普遍存在的对时代的冷漠:“没人思考,没
人关心。没有信仰,没有信念,也没有热情。不过是又一个星期天晚上。”
五十年代的经济繁荣只造就了一个物质享受而精神懒散的无聊时代,吉米痛
恨这种群众的自得状态,这种对广泛的生存问题视若无睹的懒惰。吉米的嘲
笑和讽刺几乎使艾丽森忍无可忍,欲与之发作,但受到了克利夫亲切的安慰,
她暂时平息了。她告诉克利夫她已经怀孕,而吉米还未知道,克利夫就催促
她把这消息告诉吉米。正当她要启口时,电话铃响了。真遗憾,是艾丽森的
女友海伦娜——她还是吉米的“天敌”。海伦娜因为要到附近演出,想来艾
丽森家住几天。吉米刚刚平和的情绪又突然发作成急风暴雨,大幕就在新的
争吵声中拉上了。第二幕发生的时间是两星期后的又一个星期天晚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