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段空闲的时间,不出门,也没有杂事烦扰,我会挑一个阳光很好、空气很清新的日子,穿上自己心仪的白衬衣,坐在沙发里,抽烟,思考——还是别讽刺我好了,我永远不会这么干的,因为,单单是这个想法,就让我觉得足够矫情了,我还远未小资到这个地步,想想,只是想想而已……
听说早在几年前,“穿西装,打领带”就被列为“四大怪”之一了,如果里面再穿件白衬衣,估计除此之外还要再添一个“四大傻”的称谓,所以,有几天早晨,我总会在卧室里掂量一番,然后冲到衣橱边,随便套了件T恤就走,那些被我冷落的白衬衣,估计还得几十年寂寥下去,直到我白发苍苍的那一天。
第一辑 事关心灵三年不读书
宋人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小资鼻祖张爱玲好像也说过这句话,掐指算来,我已经有三年没好好读过一本书了。按这标准,恐怕我得学李敖在一封情书里形容过的那样,要脸背对着女孩走路,还要发出“老天爷呀!我是‘不堪回首’的呀!”这样的感叹。我不信鬼,不信神,但偏偏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类的鬼话,隔个十天半月不看书,心里总有些揣揣不安,倒不是担心自己本就不太周正的脸变成了阎王面,而是作为一个把写字当成终身爱好的人来说,不读书,还有啥资格作文?
不止一位朋友苦口婆心地劝告过我,读点书吧,读点书吧,聪明伶俐固然可爱,但写到文章里终归只能是博人一笑而已,想真正写几篇货真价实的文章,还得要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对我寄予厚望的朋友多少有些恨铁不成钢,每次听到逆耳忠言我也总会作无限悔恨状。我真的很想读书,不信你到我家看看,朋友送的、书店买的书堆满了书架,从现在起啥也不干把脑袋埋书堆里把这些书看完,用不了十年也得八年。可是,我也是真的没时间读书啊!
我想,和我一样痛心疾首悲呼没时间读书的人不在少数。借口,纯粹是找借口,真要想读书,还怕没时间?在自诘的重大压力下,一本《叔本华人生哲学》在洗手间里,被我花一个月的时间解决掉了。如果这种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话,那成果可是……于是,在黑暗隧道穿行的地铁里,在摇摇晃晃破旧不堪的公交车上,常可以看到俺埋头苦读的身影,一天四、五个小时的车程,这段时间不读书简直天理难容。有一年我在公交车上复习《三国演义》,读的太过投入导致坐过了好几站地,事后想,多希望自己能浑然不觉地一直“过”下去……遗憾的是,上苍不垂青,坐车看书会晕车的毛病打小就养下了,所以,这三年来,我在车上完完整整读过的书居然没有一本,往往是坚持看不到一半就仍掉了,之后再也提不起阅读的兴趣。
真正适合读书的环境在我的想像里应该是这样的:四周一片静谧,夜,窗户外面有一轮大月亮,微风,树叶偶尔“哗啦啦”地响一阵子,一杯咖啡(茶也行)在面前的小桌上,冒着袅袅的香气,一盏台灯,投下柔和的光线,一个松软的抱枕,抵在背后,最重要的,得有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如果还能红袖添香的话……对不起,对不起,您看我想哪去了这都。
物质对读书人的心理冲击还是次要的,读不下书归根结底还得从自身找原因。不少学者提倡读书人远离浮躁清心阅读,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生活不稳保障不坚,有几个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部头的经典著作读起来耗时费神,字少图多的时尚读本嚼之无味,作家浮躁,出版社浮躁,读者也浮躁,这书,是没法读了。可是,不读书,又去哪里寻找我们的精神呢?读书的愉悦,何止是其他娱乐活动所能代替了的。
地铁摇晃
不经常坐地铁前,始终对地铁有一种神秘感,觉得这么一串庞大的交通工具,在地下老鼠似地窜来窜去,甚是吓人。几个月前,因为工作原因,每天上下班要有两个多小时流窜于地铁内,熟悉到闭着眼睛都能知道下车该往那个出口走了,方对地铁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
港台人士管地铁叫“地下铁”,不晓得是强调必须在地下行走的列车才能叫地铁,还是别有用意。抒情男人几米有一本著名的绘图书名字就叫《地下铁》,前不久还被改变成了电影,不管是以图画还是以影像的形式出现,“地下铁”都比“地铁”两个字柔软、诗意多了。可能是受文艺作品的影响,我发现最近地铁里谈情说爱、认为制造浪漫邂逅的情景增多了不少,报章上选择到地铁自杀的人也增加了不少。爱情和死亡,难道这就是地铁冥冥当中注定的宿命?
曾经的青春玉女徐静蕾在出演《开往春天的地铁》时,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曾兴奋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地铁可是个最容易发生爱情的地方”,按照这种说法,我每天走过路过,起码一天也得见证几桩惊天动地的爱情,可能是因为我每天只顾埋头看报的原因,错过了。明天不看报了,睁大眼睛等爱情去,说不定哪天也能光顾我一下哩。琼瑶阿姨有一部言情小说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书名用来形容地铁里行走的人群非常合适,拥挤的车厢时而拥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到了站又瞬间消失的干干净净,爱情难道就是在比肩而立的那几分钟内产生的?
我常揣想,地铁里这么多人,他们从哪里来,到哪一站下,出了地铁之后的第一个表情,会是什么样子。就像几米书里画的那样,在地铁时虽然拥挤,但大家仿佛都是一个表情,严肃、沉默、若有所思,虽然有列车行走的巨大声响,但在地铁里,这还是一个静谧的世界……人们常将工厂、校园、长途客车形容为一个小社会,那么地铁该是一个聚散最快的小社会了,同处在一个车厢的时候,大家呼吸着一样的空气,如同在黑暗中生长的蛹群,而一旦见到阳光,他们有的就成了蝴蝶,有的就成了飞蛾……
地铁内的空间和这个城市一样庞大,很难遇见一个你认识的人,前些天晚上我曾经意外地遇见多年前的一位同事,还好,他还记得我长的样子,叫出了我的名字,列车靠站,我们站起身飞快地聊了起来,临走的时候我给了他一张名片,在他跨出门的时候叮嘱他有时间打电话。然后,地铁就呼啸而去。他会给我打电话吗。地铁有的时候也赶时间,开的飞快,不过大多数时间是在慢慢地晃悠,尤其是刚开通的八通线,慢得像蜗牛爬,进出站的时候还摇晃的厉害,我每天晚上薄暮时乘着它回家,常被晃悠得昏昏欲睡。不巧对面坐了位漂亮美眉的话,还怪不好意思的。
喝茶
终归不是个雅人,一直没培养起喝茶的爱好。一般口渴时,逮着什么是什么,汽水、咖啡、啤酒都是上好解渴的饮料,酒后半夜醒了,冲进厨房对着自来水管一阵痛饮,抹一把嘴回去接着睡觉,畅快。
年轻时,为赋新诗强说愁,也写点类似“白水泡茶慢慢浓”的文字,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附庸风雅,有几次还真刷干净杯子,泡了茶叶想看出点人生境界来,可惜茶水热气眯眼,想品一下又灼口烫舌,才明白自己是真俗,遂断了品茶的心思。
前几天朋友老马搬了新家,请我去他家吃饭,老马是个大散文家,又编过几本赏茶品茶的雅书,果然不出我所料,撤掉饭桌后老马立刻换上茶桌,并且还把价值不菲的一套景德镇茶具拿了出来,欲与我饮茶谈心。看着满桌子的茶壶茶盅还有各样稀奇古怪的滤茶工具,我就知道,考验我耐心的时候到了,又不好拒绝,只得耐着性子听老马给我灌输喝茶的讲究。
其实不用他说我也大体知道一二,喝茶要先吹后撇再酌,要小口小口地喝,尽量别发出声音,更不能把茶当成漱口水,在口腔里发出“叽里咕噜”的声响,而且要懂得适而可止,“一杯是品茶,两杯是喝茶,三杯就是饮驴了”。每每喝茶之前,我总要将此话在心中默念三遍,以免失态——不懂茶道没关系,可是起码的礼仪还是要注意的。可是老马家的茶杯只有拇指大小,再加上平日里比较熟悉,算不上外人,我也就没那么讲究,一口气消灭了四十多杯。
今天早晨,我在办公室抽屉里翻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半袋不知猴年马月放进去的茶叶,一时心血来潮,就去泡了一杯茶来,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第一道茶水倒进了水池里——这是老马告诉我的,第一泡名曰洗茶,是不能喝的。写完这篇小文,我杯子里的茶凉得可以入口了。渴了一上午,于是我将其一饮而尽,看着刚才还满满一杯清澈的茶水转眼间只剩下一层茶叶趴在杯底,我不禁懊恼起来,茶——怎么可以这么喝?一点品位也没有。可惜,我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
享受下午时光
我喜欢的作家路遥有一部作品《早晨从中午开始》,说的是他经常熬夜写作,整个上午时间都在睡觉,那么,清新、鲜亮如水果般诱人的上午时间,在他的梦里该是无比美好的吧。我一直羡慕他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不喜欢白昼,白天要上班,要承受那么多的噪音,要接触那么多的琐事,尤其是紧张的上午,更是难捱。可是我要生活,不能像路遥先生写过的那样,把一半白天的时间归于黑夜。还好,我有我的下午时光。
下午,应该从几点算起呢?按照我的工作规律,应该是从一点开始吧。早晨前脚跟后脚的赶公交车,仿佛和行人赛跑,气喘吁吁到了办公室打上卡,坐到办公桌前来不及喝点水就要处理一堆的文件,接电话,开会,飞快地转动脑筋想着没完成的工作,午饭去哪里吃,先收哪个电子信箱里的邮件……这些都要在上午完成,也不是必须非要完成不可,我是想给自己把整段的下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