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看长者这个话说得好,「起十回向,加以大愿大慈大悲」,还要加上「不舍一切恶道地狱人天,遍生其处」。这里面一切苦难众生,他有求,有求愿,菩萨要去,应化在其中。所以世尊呵斥小乘阿罗汉,焦芽败种,为什么?他们自己已经证得圣果,不愿意度众生,度众生很辛苦,麻烦。用这个来防止自己贪图乐受,贪图乐受怎么?你「违菩提心」,与菩提心不相应。这个地方「有所得故」,是你得禅定,你得法喜,自己得受用。贪著这个受用,不肯主动的去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以是义故,十信之心,总通五位,悉皆成信」。上面举出这么多例子,这个「义」就是道理,因为这么一个道理。「十信之心,总通五位」,这个总通五位就是彻始彻终,十信并不是局限在十信位,这个信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彻始彻终。从前章嘉大师这桩事情他举了个比喻跟我说,我那时初学,他讲三皈戒,三皈五戒坚定信心来受持。他说这个就好像我们从台北到高雄,那个时候交通工具是火车,你上车之前要买一张车票,这张车票在整个旅途当中你要保持不能失掉。每一个大站都要检查一下,一直到达,你才把这个票缴回。这个比喻我们很好懂,就是此地讲的,初信菩萨好比你上车,到如来果位的时候,这下车、到目的地了,这个「信」就像车票,时时刻刻不能失掉。「悉皆成信」,成信是成就你的信心,位次愈高,信心愈清净,信心愈坚定,信心愈增长,不可思议。
  「若自信彻趣求,无法不达」,这一句话重要。假如我们自己信心,这个「信彻」,彻是畅通而没有障碍,信心彻底。跟前面讲的意思一样,底就是究竟果位,从初发心就彻如来果位,趣求五十一个位次,无法不达。不但在佛法里头,世间法又何尝不如是。儒家讲「人无信则不立」,人生在世如果没有信用,他就没有办法立足於社会,为什么?大众对他不信任。你还能有什么作为?世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所以佛法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底下一句从反面说,「若也疑心不除,岂成信也」,这是说明断疑生信。如果有疑心,不能说有信心,所以信心难,太难太难了。千万不要误会我们现在学佛,信了,你们也听说我过去的例子。我受了戒到台中再去拜老师,这谢师,老师一见面老远指著: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说了好几声,我走到他面前,我自己也愣住了。大声叫嚷著:要信佛。我学佛七年出家,九年受戒。我一出家教佛学院就开始讲经了,我已经教了两年,讲了两年经,现在受了三坛大戒,怎么还不信佛?李老师跟我讲信的标准,我这才恍然大悟,依照他这个标准,我们没有信。他的标准讲得好:你要信了,你一定会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不信。这个话讲得很中肯,很合乎逻辑。
  我们受了三皈,相不相信三皈依?三皈依在义理上讲: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我们没做到,去搞一个形式。五戒信不信?受了好看,做不到。不杀生,杀害众生的心、念头有没有?不偷盗,想占人家一点便宜的念头有没有?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盗心,太难了,太不容易了。妄语就更不必说了,你对待一切人都是说真话吗?没有隐瞒,没有欺骗吗?所以从这个地方,你就能理解信佛是多么困难。为什么你做不到?因为你有很多疑惑。你的疑没有断,虽然学,学是半信半疑,所以没有办法彻底奉行。
  下面长者说,「如此品」,《如来名号品》,「举佛果门」,这个讲佛果,如来果地。「至贤首品举佛神通」,《贤首品》是我们这一会最后的一品,这一会有六品经。「及佛所行行业,使初信心者信彻故,始名信心」,这是世尊在这个经里面给我们说出初信的信心标准。我们自己读了,仔细的对照一下,我的信心跟这一会所讲的相不相应?如果相应,恭喜你,你已经入了十信位,你是十信位的菩萨,你不是凡夫,圣人了,转凡为圣。如果对比一下,不像,我还是凡夫。看看那个标准,我没办法,没有办法入位(契入十信位),你要聪明,赶快回头,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也给我们一个增上缘,我们就会死心塌地念佛了。为什么?自己知道了,除念佛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所以这《华严》不能契入,被他一鞭打回头,把我们打醒,下定决心再不怀疑了,求生净土,这一生当中成功了。《华严》对我们的净业是增上缘,能入这个境界,好;不能入境界,生净土,都好。
  「今此一部之经,顿举五位因果,诸佛果门,总成信也」。这是讲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在第二大单元里头。「顿举」,顿不是次第;「五位」,信、住、行、向、地,五位因果。「诸佛果门」,这个五位都是诸佛。你看看江味农老居士注解《金刚经讲义》,《金刚经》上所说的诸佛,他就是讲的圆教四十一个果位,诸佛。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天台大师讲的「分证即佛」,真佛不是假佛。所以诸佛是指这个说的,指四十一位说的,四十位加上等觉四十一位,诸佛。诸佛果门,人家怎么样修因?怎么样证果?这在《华严》里头详细的给我们说明。总成信也,你得搞清楚、搞明白,你才会相信。「从总信已,入位修行,方始不迷理智」。这个地方是讲「总信」,然后你「入位修行」,这个入位,初信位就是第一个位次,二信、三信一直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你具有信心,你明了,你在这五十一个位次里面修行,你不至於迷惑。迷有迷事,有迷理,信位菩萨理事都迷,入住以后,事不迷了,怕的是理,但是你有坚定信心,就没有问题了,你就不会迷了。
  下面长者给我们举个比喻,使我们对於他讲的意思,从比喻里面我们更能够亲切的体会到。他说「如人造食」,这是我们天天不能少的,我们到斋堂吃饭,斋堂大厨房在烹调。「五味一时顿熟,方始食之」,这个五味酸甜苦辣咸,这叫五味,饭菜端上来的时候,五味调和,这个时候你吃了。「从初食时,五味同食」,你这个饭菜第一口你就尝到五味,一直到吃完还是五味,用这个来比喻信心。信心直贯五位,五位一分开、一展开,五十一个位次,总是信心彻始彻终决定不离。换句话说,菩萨在修行过程当中,五十一个位次决定没有疑惑,一有怀疑,不但不能进,立刻就退转了。所以大师在此地做了个总结,「明五味因果,十信总明,时亦不移本末,为信三世一际故,毕竟佛果不离初信之法」,这几句话里头意思很深,五位因果展开来就是五十一个位次,修因证果,十信总说了。时不移本末,本末就是先后,时间没有先后,所以前面比喻讲五味一时顿熟,没有时间。为什么?「为信三世一际故」,这个很难懂。
  今天早晨钟教授给我打了个电话,他在网路上看到美国那边的科学家有一个最新的发现,科学上发现的报告。他星期二上山会带来,带来我想请他给我们大家讲讲。发现什么?科学现在用数学推断时间跟空间是一不是二,就是时间没有先后,空间没有远近,跟《华严经》上讲的一样,最近发现的。但是这个现在还没有办法证实,只是在理论上成立了。《华严经》上所讲的现量境界,他们现在从数理上等於说是探测到了,不是我们现前境界。《华严》是现前境界,现量境界,确实没有远近,没有三世。
  所以,古佛与今佛,前面不是读过吗?都是初成正觉。佛说法当时没有这些科学仪器,也没有这么深的这些数学概念,佛只是用比喻,比喻江河之水。在江河里面流有没有先后?有,所谓中国人常讲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它真的有先后。这个浪流到大海里面去了,有没有先后?没有了,入了海之后,先后就没有了。为什么?一际。没有流入海,有三世;流入海的时候,一了,所以入海之后没有先后了。空间没有远近,时间没有前后,科学家证明,这是一个新的发现。
  他说宇宙,宇宙从哪里来的?是很小很小的一点,这个点太小了,我们今天用最精确的显微镜也看不到,从那个地方忽然展开的。他也是讲同时显现的,这个虚空世界一切众生同时现出来的,没有先后,这跟佛法里讲的都是一样的。佛法讲是「一念不觉顿现」,这个世界是顿现的。所现的这些相,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是幻相。现在科学逐渐逐渐证明,这个现象是什么?是相续相,刹那生灭。我们说刹那,其实是一刹那的亿万分之一。刹那已经是相续相了,你怎么能晓得真相?所以人要真正了解到宇宙真相之后,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自然就放下了。放下之后心定了,心定之后,定到一定的程度,这个现量境界就现前了。
  在佛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个境界什么时候现前?八地菩萨,不动地。八地菩萨见到阿赖耶识,你要见不到阿赖耶,你就没有办法转阿赖耶。转识成智,「六七因地转,五八果上转」。所以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第七末那转成平等性,阿赖耶并没有跟著立刻就转,没有,还要一段修行功夫。六七转,在我们推想当中,应该是初住位就转了,三贤就转了。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也应该在这个时候转。阿赖耶转成大圆镜智,不简单,要到第八地才能转得过来。科学家发现这桩事情,实在讲这些事情大乘经典里面讲得很透彻。我们请他把这些资料带来,给我们做个报告,为我们印证《华严经》上所说的不思议境界。「毕竟佛果不离初信」,没有先后。
  下面这句话很要紧,「於此神通示法门中,总有四十一行经,长科为十一段」,这个科判就是段落。段落,李长者跟清凉大师他们两个人分的不完全相同,大同小异,这是我们应当理解的。佛讲经说法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