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痪镁吐值阶约海馐侨魏我桓鋈嗣挥蟹ㄗ颖苊獾摹�
在身外,佛跟我们讲「求不得苦」。六道众生皆有欲望,如果要不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那真是欲海难填,这个苦就有得受。佛在经上真是千百次的提醒我们「多欲为苦」,劝导我们「少欲无为」,你才能减少这个苦。释迦牟尼佛这样劝导我们,他老人家自己做到了,我们相信!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记载,他老人家一生的生活,终身三衣一钵。除了接受国王大臣、长者大德供养之外,房舍的供养,他总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是把自己生活欲望降到最低水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求不得苦远离了。这个方法是教导我们,八苦里头,离这一类之苦。
还有一种「怨憎会苦」。佛为我们示现,佛对任何一个人都是慈悲摄受,都是恭敬有加,佛绝对没有轻视一个人。在他一生当中,平常往来,富贵的人少,贫贱的人多,而佛总是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接待,确确实实做到「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他做到了。广修供养,他都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佛对於一切众生的供养是内财布施。佛没有外财,内财,内财是什么?身体为众生服务,今天讲的是做义工。佛陀平常每天出去托钵,遇到年岁大的人,他一定搀扶他;年岁大的人手上拿著重的东西,佛一定代他负担,替他拿,这是佛陀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这是内财布施。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法布施;看到苦难众生扶助他,无畏布施。佛是每天无间断的修三种布施,所以他老人家的福报圆满,一生物质生活不缺乏,生活得很自在,聪明智慧增长,健康长寿。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至少要住世一百年,为什么八十岁就走了?经典上都有记载,魔王波旬启请,启请什么?请释迦牟尼佛入般涅盘。对他提出要求,释迦牟尼佛很慈悲,就答应了,佛决定没有妄语,既然答应他,那就走了。这走了也好,他还有二十年的福报,这二十年的福报留给我们后世弟子们,出家的弟子们。一直到末法时期,到灭法,所有一切出家人,我们生活受用都是释迦牟尼佛这二十年的福报。我们如果是明白这桩事情,我们一切的物质生活供养,真的是世尊威神的加持,要像世尊一样的知足常乐;衣能保暖足够了,食能吃饱就行,有一个小房子遮蔽风雨,就好好修行。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是佛的好学生。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怎么会不自在!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学佛,实实在在讲,我初学佛的时候,现在想想章嘉大师教我的,他跟一般法师不一样。章嘉大师教我什么?头一部教我念的书是《释迦谱》、《释迦方志》,很有道理!你不是要学佛吗?学佛你先要认识释迦牟尼佛。《释迦谱》、《释迦方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释迦牟尼佛传」,唐朝人写的,这在《大藏经》里头有。学佛要学得像,释迦牟尼佛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他想的是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我们从这个地方学就学得像。他一生好学,十九岁离开皇宫,出去参学,寻师访友,亲近当时名流学者。最后在菩提树下示现大彻大悟,我们一般人讲示现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圆满彻底的觉悟,通达明了宇宙万有的真相。这就开始教学,我们大家知道,鹿野苑首先教五比丘,憍陈如这五比丘跟释迦牟尼佛总共六个人,在鹿野苑就创立了佛教。
佛教是什么?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就是现在人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创立这个教育。一生忠於他的职守,每天「二时讲经」,古印度的二时,就是我们现在的八小时,每天跟大家讲经说法八个小时,四十九年没有中断。以后学生愈来愈多,从四面八方而来。当时印度十六大国王,都拜释迦牟尼佛做老师,称他为圣人(佛就是圣人的意思,中国人称圣人,古印度称佛陀),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诲。所以他不是一个地区,不是一个国家,他走向国际,我们今天讲的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有教无类。
他教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离苦得乐是果,果一定有因,果上没有办法离开,果报现前,你只有受。要离苦,苦从哪来的?把苦因找到,把因消除,苦果就离开了,这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人不能有欲望,欲望是自找苦吃。他老人家首先教导我们,过最简单的生活,才真正成就圆满的智慧、德相。我们今天错在哪里?错在欲望太多。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本书都没有,上课连教室也没有,在大树底下,学生围坐在周边。佛为他们讲经说法,同时也解答学生们的疑问,跟学生们一起研究讨论,这在经典里面我们都能看到。
我们今天学习,实在讲,对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教学思想,教学的方式,我们一窍不通。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愈搞愈糟糕,愈迷愈深,还以为自己是在学习,还学得不错。烦恼习气,言语造作,都是不善,错了!待人接物哪里能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和善?六和敬不是要求别人,要求别人,错了,要求自己;十善五戒是戒自己的,不是戒别人的。别人做不做与我不相干,我自己要做。为什么?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佛佛相传,没有一尊佛是例外的。我们要学佛,不遵从古佛承传的教诲,我们另外去想一套方法,那叫自找苦吃。所以从释迦牟尼佛传记入门,很有道理。於人无争,就没有怨憎会;於世无求,就没有求不得苦,这妙绝。
八苦里有一个「五阴炽盛」,还有一个「爱别离」。其实你清心寡欲了,爱别离也没有了。五阴炽盛,必须要修什么?修无畏布施。因为五阴炽盛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讲自己身体的健康,包括精神的健康,因为五蕴有色受想行识,色是身体,受想行识是心理,身心健康。五阴炽盛就是我们讲的身心不健康,我这个讲法大家好懂。身心不健康是很苦的事情。五阴炽盛里头特别著重心理,最注重精神。特别是讲到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非常非常严重,这个染污决定伤害我们的身体。前几天有几个朋友在一起谈话,问我养生之道,我特别提醒他,不要做伤心的事情。什么是伤心的事情?烦恼、忧虑、牵挂,这伤心!这就是精神不健康。精神决定影响生理,会影响到你生理不健康,生理不健康,你病就来了。所以凡是身体健康的人,你去打听,他烦恼少、忧虑少、牵挂少,这肯定的。
世间富贵人很多,但是富贵人身体健康的不多,什么原因?就是他烦恼、忧虑、牵挂太多了。我们看历史上,古今中外的帝王,活到六十岁的不多,什么原因?一天到晚干伤心的事情,伤心他就伤身,就这么个道理。福报很大,为什么都短命?多少帝王三十几岁就死了,四十几岁已经算是不错了,这我们在历史上能看到的。干隆称为古稀天子,有道理!他能活到八十多岁,很少很少有。所以要懂得养生之道,现在都没有这个知识,也不重视这个。追求名闻利养,追求五欲六尘,迷在这里头,简直不晓得回头,真可怜。这是世尊很具体的跟我们说明这世间之苦,世间的果报如是!
在从前,我们常常看到,少年天真烂漫,儿童很幸福,从前确实。像我这个年龄,我们生长在农村,实在说,十三、四岁都不懂人事,生长在乡下。可是去看看现在都市里头这些小朋友,我们感觉到我们太幸运了、太幸福了。现在小朋友一出生下来,谁教他?电视教他。还不会说话,他就懂得察言观色,就知道讨好大人,你说这还得了!稍稍长大,好,接受电视的教育,现在是网际网路的教育。我是不看电视,根本也不懂得什么网路,听人家告诉我,这里面都是讲杀盗淫妄,你说这还得了!他们将来长大,他脑子里想什么?完全是负面的,完全是不健康的,这就是我讲的心伤了,严重的伤害。心理决定影响生理,决定影响寿命,这个事情很麻烦,那就是佛讲的「苦苦」。
天人福报比我们大,天有欲界天、有色界天。色界天不错,欲望放下了,五欲放下了,财色名食睡放下了,生活非常清净,但是他有「坏苦」,什么叫坏苦?他还是有寿命,他不能永远保持,所以他有坏苦。到无色界天,好了,连身体都不要了,我们一般讲灵界,他没有肉身,因此他没有坏苦,但是他有「行苦」。行是什么意思?行就是说他不能永远保持。他的寿命虽然长,总有到的一天,到了之后,依旧还要搞六道轮回。他上头没有了,他只有往下面去,所谓是爬得高,摔得重。於是佛在经上给我们做总结论:三界统苦,三界火宅!
苦从哪来的?苦从集来的。大师在此地用的字,我们要细心观察,要好好的记住,你看「逼迫名苦,即有漏色心」。有漏是什么?你烦恼没有断,你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带著,身有烦恼,心有忧虑,这个东西是很大的伤害,这是苦果。苦的因,「增长名集,即业烦恼」。烦恼是迷惑,业是造作,所以叫起惑、造业、受报,受报就是苦。因此,古今中外大圣大贤,他们了解事实真相,怎样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教学。所以世间一切宗教,不仅佛教是社会教育,所有宗教都是社会教育,他们的教科书就是经典。信仰宗教而不学习经典叫迷信,那有什么用处?你要离苦得乐,信仰做不到,没有办法帮助你离苦得乐。苦,是从迷惑、造业里头变现出来的果报;乐,是从觉悟里面产生的果报。所以,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的,因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要靠教学。宗教的教学能够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迷断了,悟开了,苦就没有了,乐就来了,就这么回事情。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真的就恍然大悟,你看这个世间哪一个宗教的创始人不是天天在传道?在讲道?传道、讲道不就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