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1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出来了。
  大师给我们的解释,先说圣,什么叫圣?圣者,正也。但是这个「正」,什么是正?正的标准要怎样定法?这个地方讲,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这把标准说出来了。漏是什么?学佛的同学,我相信都很清楚、都很明了,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了。什么是烦恼?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烦恼有三大类,每一类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真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你要断,你要断尽,那就叫无漏。
  无量无边的烦恼,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这三大类在大乘经上常讲,见思烦恼,什么叫见思?见是见解,思是思想;换句话说,你的见解、思想错了,这叫烦恼。见解是你看错了,思烦恼,你想错了。六道里面的凡夫对於宇宙众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的看法、他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只是错的什么?错的有层次不同,有些错的太离谱,有些错的还不算太大,但是总归都是错误。为什么?事实真相没有见到,「我想像当中是怎么样」,所以你想错了、看错了,叫见思烦恼。你的见解、你的思想无量无边,烦恼无尽!
  第二大类叫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就是这一类的烦恼像尘沙那么多。它不属於见思,用《华严经》来讲我们比较上容易体会,见思是执著,尘沙是分别,起心动念都分别,但是分别他没有执著。所以这类烦恼比较轻,依旧是错误,种种分别,没有一个分别是正确的。第三类是妄想,更细了,无明烦恼;明是明了,无明是不明了,在《华严》称之为妄想。所以《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就是无明烦恼,讲的分别就是尘沙烦恼,讲的执著就是见思烦恼。烦恼真的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外这三大类。
  佛给我们说,为什么会有六道?这三种烦恼统统具足,就把一真法界转变成六道了,转变成五浊恶世了,就这么回事情。就像水结晶一样,我们以很不善的念头对它,它的反应很难看!那个反应是自然的,包括什么?包括虚空,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我们用现代的名词就是说人、物,物里面有动物、有植物、有矿物,有自然现象。这些东西决定不可以说与我们起心动念没有关系,那你完全搞错了,与起心动念有密切的关系。这个东西不是讲唯心、唯物,唯心唯物在佛法里头都是属於妄想,事实是什么?事实心跟物是一体,决定分不开的。
  所以,欧阳竟无大师在民国初年讲,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为什么非哲学?哲学是二元的,佛法虽然讲能、讲所,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不是哲学。宗教里面立一个主宰的神,一个创造的神,佛教里头没有,佛教说虚空法界刹土众生,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他说得很好,说得很有道理。佛法是什么?佛法是教育,佛所说的是宇宙万有的真相,《般若经》上常说的,诸法实相,真实相。
  佛为我们说出宇宙人生一切法的真相,真相统统明白了,叫大彻大悟。明了之后,你的思想、见解,你的言行,就正了,那就叫圣,这个人我们称他为圣人。我们对佛称为圣人,菩萨里面有三贤十圣,对大菩萨我们称为圣人,大菩萨是地上菩萨。菩萨有阶级,四十个阶级,最高的十个叫十地;其次是十回向,再其次是十行,再其次是十住,这大家晓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我们称前面三十个位次,称三贤,称最后十地,称十圣。圣是有标准的,「圣者,正也」,十圣纯正,三贤正还不纯,十圣以上纯正。
  我们这些年来提倡修学的纲领:纯净纯善。怎么个修法?还是从菩提心、菩萨行提升上去的。菩提心,我说得比较浅: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菩萨行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把这个往上一提升,纯净纯善,所以无漏正法,得在心故,这个「心」是你契入了、相应了。你这个心,不起心动念则已,一起心动念,决定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你不能称圣,那也称为贤,当之无愧。不起念头则已,一起念头决定相应,这就是大乘法里头常讲的发菩提心,念头一起跟菩提心相应。
  真诚,决定没有一丝毫虚伪,你得佛法真实受用。这个受用里头的乐,你不入这个境界,给你讲你也体会不到。正是孔子在《论语》里面,第一句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说乎」是自己享受,别人,你跟他讲,体会不到。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喝这一杯水,你问这个水热不热?我说很热。究竟多热,你体会不到,你必须尝一口,你才能体会到。所以这是境界问题,你不入境界,你永远没有办法体会到。
  「学而时习之」,这一句话也了不起,学是什么?学是觉悟;习是什么?习是日常生活。你把你的正觉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里头有乐趣。这个乐趣,大乘法常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那不就离苦得乐吗?所以孔老夫子的境界也了不起,我们相信孔老夫子是佛菩萨在中国的应化。中国人顿根少,中下根多,所以他老人家做这样的一个示现,给我们做修学的榜样,修学的模范。
  他自己说,他「十五有志於学」,十五立志求学,一生锲而不舍。「三十而立」,而立就是自己学习,用现在话说,学校教育告一个段落了。好像是从十五岁开始学到三十岁,你大学毕业了,你拿到博士学位了,这是而立,你拿到学位了。学位拿到之后要行,要把你所学的东西落实到生活上,落实到工作上,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你学了才有用处。学了要是用不上,你学它干什么?那不白学了!所学非所用,这个事情不能做,为什么?浪费我们的时间,浪费精力,那完全空过了。
  学以致用,这叫实学,我学了真有用处。他这个作用,我们看到很明显,他境界不断提升,「四十而不惑」,不迷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是知因果,知因果报应,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佛法讲一切因果,他明了了;知一切因果,就是知苦乐法。「六十而耳顺」,耳顺是自在随缘,六十岁他入这个境界。「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什么境界?华严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入无障碍的法界,完全落实他所修学的。所以学不厌、教不倦,所学的是圣贤之道,在这个地方讲,这是总的纲领原则,四圣谛!无漏正法,得在心故。我们用孔夫子这一段话来解释,比较容易懂,我们容易学习。不能讲得太玄,太玄之后,我们就落空了,我们学不到。
  学习的起步,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我们佛门里面,许许多多忏仪里面,第一句话,「一切恭敬」,你才真的能学到!这句话是很不容易修得的,什么原因?凡夫烦恼习气重。什么烦恼?贪瞋痴慢,骄慢,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总以为别人不如我,所以对人的恭敬心生不起来。好了,这一下就把你的业障全部给现前了。你过去生的业障,现在的业障,统统在骄慢暴露出来了,这就难了。你在佛门里面修学,无论你怎么样用功、努力、精进,你所学的是皮毛,记问之学。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你永远是茫然无知。什么原因?你业障障碍住,业障最重大的是傲慢,你没有恭敬心。
  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给我们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对这个人也没看在眼里,那个人也没瞧得起,你糟了,你一分诚敬心都没有,你怎么能入佛门?所以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真诚恭敬心对待。这个真诚恭敬心怎么样生起来?实在讲,儒跟佛都以最善巧的方法教导我们。你看儒家教童蒙,教小朋友,刚刚启蒙的,念《三字经》,《三字经》里头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平等的。我是人,你是人,他是人,我们大家都是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的本性统统是本善的,相同的,那就要互相尊敬了。
  为什么变成不善?不善是你染污了。所以接著说,「性相近,习相远」。本性本善,大家都一样,以后变成不一样是习性,习性产生了变化;习性就是我们今天讲习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哪个环境里头,你受这个环境的染污;你跟那些人在一起,你会受人事环境的染污,这样变成不善了,变成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再大,它是习性,不是本性。所以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不但对人,对畜生、对饿鬼,甚至於对地狱、对妖魔鬼怪,他都是那么样的恭敬,什么原因?本善!佛菩萨看一切众生的本善,本善值得尊敬。
  那个本善是什么?在佛法里称之为佛性,佛法里称佛性,就是本善,就是儒家讲的本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决定他会作佛。问题就是他什么时候觉悟?他今天不能成佛,是他迷了自性。什么时候他觉悟了自性,他就成佛了。你怎么可以轻慢他?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一切恭敬学起。普贤菩萨教我们从礼敬诸佛,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你要常常这样想,常常这样看,那就对了,为什么?这是圣人的看法、圣人的知见。
  我们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不要以为这个人不行,那个人不行。凡夫常常看到别人过失,真正修行人,六祖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只看到自己过失,自己什么过失?我看到别人过失,就是我自己过失。到什么时候我看不到一切众生的过失,看到什么?看到一切众生的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因果报应。我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我不能帮助他,我改变不了他,为什么?他不相信,他迷,迷得很重,迷得很深。佛菩萨来的时候,他不相信,所以他造恶因,他一定要受恶报。几时那个恶报受够了,他觉悟了,那个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