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沙漠风暴-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密武器,只要美军一靠近伊边境防线即将被化为灰烬。有消息称,萨达姆已于一周之前写下遗嘱同家人诀别,以示破釜沉舟拼死一战之决心;又有消息称,萨达姆的妻子萨吉达、儿子、女儿及几名政府高级官员的家属已搭乘两架伊拉克航空公司的飞机飞往北非洲的毛里塔尼亚避难;毛里塔尼亚政府新闻部长艾哈迈德当即予以否认。伊拉克全国1706.9万民众中,有近三分之一计500多万人群情激昂地走上街头游行,支持萨达姆总统,称颂其为“民族英雄”,并视1月15日为显示伊拉克人勇气的“神圣日子”。   
  ——约旦:   
  地理位置恰巧处于伊拉克西部、以色列东部两者夹缝之中的约旦国王侯赛因发出严正警告,不准许两边的邻居越过他国家的领土、领空去攻击对方,同时在约、以边境线上陈兵10万。自海湾危机爆发以来,已被不断涌入的难民潮折腾得叫苦不迭的约旦,早已全线关闭约伊边境。因为约旦现有的难民营只能容纳10万难民,而伊拉克境内的外国侨民尚有200余万之多,届时,它确实无力抵御那狂涛般汹涌而至的难民冲击波;而且,各国航空公司都在毫不犹豫地迅速地调整飞往海湾地区的航班,或减少航次、或干脆暂停飞行;这样,从伊拉克涌入约旦的难民照样无法插上翅膀返回各自的祖国,而只能滞留于此,且会越来越多——对于侯赛因国王来说,惧怕难民潮已甚于惧怕遭到空中飞弹的攻击!   
  ——以色列:   
  总理伊扎克·沙米尔宣告全国进入战时戒备状态,学校一律停课向全国公民预先发放防毒面罩,并要求居民的住宅门窗一律贴上封条,以防范伊拉克对其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沙米尔警告约旦说,一旦遭到来自伊拉克的攻击,以色列的空军将借用约旦和叙利亚的领空进行拦截,若约旦敢于借此向以色列发动进攻,将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土耳其:   
  土耳其地处伊拉克之北。海湾危机爆发之后不惜以每年损失20亿美元收入的代价,率先关闭了伊拉克通过土耳其境内的两条石油输出管道,在国际社会联合对萨达姆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中起了带头作用。作为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保护的成员国之一,北约空军战斗部队早已应土耳其政府的一再邀请进驻土伊边境布防,严阵以待。   
  ——伊朗:   
  这是一个与伊拉克刚刚结束长达8年之久的战争、又极端仇视美国及西方军事介入海湾危机的具有5000年左右历史的文明古国(史称波斯)。伊朗是海湾大国,也是海湾危机中的最大受益者。伊拉克为了稳住和拉拢伊朗,怕伊朗趁机报复,迫不得已重新捡起被它自己撕毁了的于1975年同伊朗签订的、以阿拉伯河流中心线为两国边界的《阿尔及利亚条约》,主动宣布从两伊战争中占领的伊朗领土上撤军,致使伊朗不费一枪一弹就收复了失地。伊拉克还向伊朗许诺,准备赔偿战争损失,这等于向伊朗承认了自已是侵略者。伊朗地处伊拉克之东,在此非常时刻,它几乎倾全国军队之精锐布防在与伊拉克接壤的漫长边境线上,坐山观虎斗,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演化,宣布在即将爆发的海湾战争中严格恪守其中立原则。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说:“参加(海湾)战争,这对伊朗等于是自杀。”   
  ——沙特阿拉伯:   
  沙特是海湾地区最大的国家,大部分的阿拉伯半岛在该国国境内,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同时,沙特还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伊斯兰教的第一圣城麦加(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于此地创立了伊斯兰教)就在沙特的中西部地区,是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沙特地处伊拉克南端,并与科威特接壤,是此次海湾危机中国际社会期望借助强大武力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全部和无条件撤军的前哨阵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和阿拉伯共28个国家组成的国际联军集结于此。可谓“万里赴戎机”,“千军临大漠”,陈兵达68万之众,2000多架武装直升飞机、4000多辆坦克、3400门自行火炮和3600门重炮在茫茫沙漠纵横驰骋,枕戈待旦;与此遥相呼应的是昼夜游弋于波斯湾、阿曼湾、阿拉伯海湾、阿拉伯海北部、红海和地中海上的美国包括“罗斯福号”在内的6艘巨型航空母舰,以及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西方国家总共近200艘战舰。   
  萨达姆总统也不示弱,在他占领下的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边境总共驻扎了54.5万精锐之师(内含15万共和国卫队),以及4200辆坦克、2700辆装甲车、2500门自行火炮和1000多门重炮。百万大军对峙,战云密布,双方虎视眈眈,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英国:   
  联邦议会就英国政府在海湾危机问题上的政策进行表诀时,以534票赞成、57票反对通过了一项决议案,支持政府为迫使伊拉克撤军动用武力。   
  ——法国:   
  国民议会以523票赞成、43票反对,正式通过政府声明,即同意法国参与海湾军事行动。   
  ——意大利:   
  部长会议作出决定,意大利派往海湾地区的武装力量,在必要时配合多国部队执行联合国安理会678号决议。   
  也曾有一些善良天真的人们猜度萨达姆·侯赛因无非是在向国际社会开一个恶作剧式的玩笑,也许在离最后限期的1个小时或30分钟前,他会突然通过巴格达电台向全世界宣布从科威特撤军,弄得美国佬干瞪眼气歪了鼻子,最终也只好乖乖地借助于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将几十万大军及堆积如山的兵器、装备送回老家去,使历时半载的风风火火的备战,到头来却成为一场奠可奈何疲于奔命的大搬迁与大撤退。   
  然而,美好的愿望终归只是愿望。   
  战争,正以不可抗拒的步伐走来。   
  如果说,和平是人类一座辉煌的大厦;那么,随着联合国总部大楼钟声的敲响,则预示着和平大厦的轰然倒塌!   
  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18:35   
  1月17日海湾时间:02:35   
  伊拉克的夜大梦沉沉。   
  首都巴格达万籁俱寂,一片神秘的宁静中似乎包孕着不祥的氛围。这是大战前夕的沉寂——沉寂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一群受着敬业精神驱使而不顾自身安危的西方新闻记者始终驻守在巴格达市中心的拉希德大饭店,在经历了将近19个小时的煎熬式的等待之后,神经与心理几乎都承受不住了。   
  海湾时间凌晨2时35分,疲惫不堪的记者们偶尔推开房间的钢窗玻璃门,立即惊讶地发现天空中飞曳着一道道红色的流光,接着便传来沉雷般的爆炸声和高炮射击的轰鸣声……是战争开始了?可记者们谁也没有听到飞机的引擎声!是伊拉克部队举行夜间防空军事演习?抑或是伊拉克军队发动了旨在推翻以萨达姆为首的“提克里蒂权力集团”的武装军事政变?   
  此刻,在约旦首都安曼的新闻中心大厅里,济济一堂有如猫一般机敏的各种肤色的记者们,也从电视荧光屏上看到了他们的同行在巴格达亲眼目睹的奇异景观。记者们兴奋了,纷纷透过各自的关系网向政界、军界人物查询是否战争已经打响。以便立即向国内抢发头条消息。可得到的答复却令人失望——谁也说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连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先生也一样不知所闻)。借助于美国卫星转播新闻电视网,记者们还看到了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镜头:白宫发言人马林·菲茨沃特表情平静地端坐在他的办公厅里,正全神贯注地观看电视屏幕上流光飞曳的画面。直至过了大约25分钟,美国东部时间19时正,菲茨沃特才站起身代表美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告:“解放科威特的战斗已经开始!”“美国同我们联盟伙伴的军队一道执行联合国安理会赋予我们的使命!”   
  美国的“沙漠盾牌”行动正式升级为“沙漠风暴”行动!   
  其时,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上空早已卷扬起12级的“风暴”与“雷电”:弹雨穿梭,飞蝗般的炸弹群从天而降,地面高射炮和高射机枪争相开火呼啸突起,密集、明亮的弹道轨迹编织成网状花球,整个巴格达城区笼罩在一片火光与硝烟之中。仍然躲避在号称外国记者总部——拉希德大饭店卧室里的记者们,亲身领受到了“炸弹爆炸声像浪潮一样每15分钟左右席卷一次,腾空而起的热浪一阵阵扑面而来”的滋味儿。记者们还看到巴格达市区首先中弹起火的是高高耸立着的电讯中心大楼,接着总统府大楼、国防部大楼、空军指挥部大楼,以及近郊区的萨达姆国际机场、一家大型炼油厂相继腾起一片火海,浓烟滚滚经久不散。曾参与轰炸巴格达后返回基地的一名美国空军指挥官说:“妙极了,伊拉克的首都光灿灿地就像一株圣诞树!”另一名参加第一轮空袭巴格达行动的美军机械师则描述说:“由于伊拉克地面防空炮火的密集射击,飞机犹如飞行在交相辉映的灯海上一样。”   
  这是一场隐形战争。在海湾美伊对峙长达6个月之久的日子里,美国情报部门调动了航天通信卫星、民用观察卫星、光谱分析卫星,利用监听、破译、红外线高空拍摄等一系列最先进的现代科学手段详尽搜集伊拉克军事情报,截获了伊拉克领土上几乎全部的无线电通讯联络信号,然后将截获的数以百万计的信息输入电脑处理中心进行分析,最后依此制订出了极其精确的攻击目标。在战争打响的前6个小时,美国首先发动了一场强大得无孔不入的电子干扰战:先由美国发射机查明伊拉克各电台的高频、超高频、甚高频和特高频信号,随之向这些电台发射出相同的、却更强的电波频率,导致敌方电台信号充塞着噪音而根本听不清楚,雷达荧光屏上则飞飘起一片斑斑点点的雪花;与此同时,美国的“F4G—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