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就在民主党预选进行得轰轰烈烈的时候,约翰逊总统出人意料地在3月31日宣布放弃参加连任竞选。约翰逊的退出给副总统赫伯特•;汉弗莱带来了参加竞选的机会。4月27日,汉弗莱正式宣布参加竞选。罗伯特•;肯尼迪像他已故的兄长那样,在民主党预选初期出尽了风头,很快凭借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出色的演说天赋压倒了麦卡锡的势头。6月初,肯尼迪又赢得了加利福尼亚州的预选。就在庆祝活动即将开始的时候,罗伯特•;肯尼迪突然遇刺身亡。民主党的竞选活动受到了重大打击。鉴于麦卡锡一直是肯尼迪的主要竞争者,大多数肯尼迪的支持者们不希望看到麦卡锡获得提名,便转而支持了汉弗莱。
8月26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在芝加哥召开,分歧主导了会议。汉弗莱在第一轮投票中就顺利获得提名。他随即提名缅因州国会参议员埃德蒙•;S•;马斯基作为自己的竞选伙伴。但在确定竞选纲领时,党内“鸽派”和“鹰派”在越南问题上的分歧变得尖锐起来,会场顿时陷于混乱之中。以麦卡锡为代表的“鸽派”要求无条件停止轰炸越南,然后通过谈判撤出在越南的所有外国军队。而“鹰派”则赞同约翰逊的策略,支持巴黎会谈,拒绝单方面撤军,强调任何停止轰炸的行动都“必须考虑河内的反应”。
就在会场内混乱一片的时候,成千上万反战抗议者也来到了芝加哥。他们在会场外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芝加哥市市长、民主党人理查德•;戴利采取了强硬立场。他下令所有警察实行12小时轮班制,还调集了部分伊利诺伊国民警卫队和正规部队加强戒严。警察与抗议者之间的细微摩擦最终演变成了大规模冲突。警察不断向人群中投掷催泪瓦斯,成千上万的青年倒在警棍下。“血腥的星期三”通过电视屏幕呈现在了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会场中,也呈现在了全国选民面前。民主党的声望再次受到重创。
与此同时,乔治•;华莱士作为第三党——美国独立党候选人也宣布参加角逐。华莱士来自亚拉巴马州,曾就读于亚拉巴马大学法学院,二战时曾任太平洋舰队飞行工程师,退役后进入政界。他在亚拉巴马州担任过四年州议员,五年州法官,四年州长。1968年,华莱士得到了保守派人士和许多蓝领工人的支持。他主张将越南战争进行下去,直到胜利,反对取消学校中的种族隔离措施,呼吁维护国内的法律和秩序。
美国选民开始考虑在尼克松、汉弗莱和华莱士之间做出对于未来的选择。竞选之初,尼克松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团结的共和党竞选班子、针砭时弊的竞选纲领以及自信从容的个人魅力使他在民意测验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尼克松一直保持着比较低调的竞选风格,避免被对手抓住弱点。他回避了与汉弗莱的电视辩论;在谈到越南战争等敏感问题时,又尽量避免深入谈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参加竞选活动时,多数情况下只在关键各州露面,以保持精力和对选民的新鲜度。
相比尼克松的从容不迫,汉弗莱的竞选活动就显得困难重重了。作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他不仅没有得到党内有力支持,反而受到了拖累。首先发难的是他在党内的竞争对手麦卡锡。麦卡锡公开表示拒绝支持汉弗莱。一些激进分子甚至打算投华莱士或者尼克松的票,以发泄自己对政党的不满。另一方面,现任总统约翰逊对汉弗莱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负面效应。作为约翰逊的副手,人们很自然地把他与约翰逊政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人们对约翰逊政府的不满成了拒绝支持汉弗莱的最佳理由。面对重重压力,汉弗莱不得不与约翰逊保持距离,把个人观点与约翰逊政府的主张区分开来。9月26日,他公开表示:“总统没有把我变成他的奴隶,我也不是他卑微的仆人。”9月30日,他又在一次全国性电视演讲中强调了他对越南战争的温和立场:“如果我当总统,为了和平,我要冒停止轰炸北越这个可以接受的风险,因为我相信它会导致谈判成功,缩短战争。”汉弗莱在越南问题上的让步,使民主党内的自由派重新回到自己的阵营中。10月29日,麦卡锡正式宣布支持汉弗莱。与此同时,约翰逊也在积极寻求突破巴黎和谈的僵局,以实际行动给汉弗莱最大的支持。10月31日,约翰逊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基于巴黎和谈取得的进展,他已经下令停止轰炸北越。汉弗莱的竞选出现了转机。民意测验显示,汉弗莱的支持率迅速上升。但这时距离投票只有短短5天了。
华莱士作为保守势力的代表,在黑人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无疑使他失去了黑人选票。自1965年选举法取消历来用于限制黑人投票的各种措施后,黑人成为总统竞选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总统选举来谋求自己的利益。同样,华莱士在越南战争上的“鹰派”立场也得罪了大批反战人士。舆论普遍认为华莱士不会获胜。华莱士也并没有奢望赢得最后的胜利。他只是期望能获得足够多的选举人票,并以此为筹码扩大他对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影响力。
11月5日,投票现场盛况空前:7300万选民参加了投票。汉弗莱在东部各州获得了胜利。而尼克松则赢得了南部、中西部大多数州的支持。最后结果显示:尼克松获得了3177万张选民票(占总数的43。4%)和301张选举人票;汉弗莱赢得了3127万张选民票(占总数的42。7%)和191张选举人票;华莱士获得了990余万张选民票(占总数的13。5%)和46张选举人票。尼克松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当选第37任总统。
尼克松也由此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他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精心准备了八年再度参加竞选并最终获得胜利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击败现任副总统而当选总统的前副总统。
就在尼克松宣誓就职前一个星期,国会根据约翰逊总统的提议,将总统年薪从10万美元提高到20万美元。这成为民主党前任给尼克松这位共和党新总统送来的一份意外贺礼。
理查德·尼克松:跌宕浮沉圆梦想蜚声四海成功连任(1)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总统宣誓就职。尼克松政府首先面对的就是日趋严重的经济衰退和日益高涨的反战浪潮。
在约翰逊政府后期,美国经济就显示出了颓势。尼克松上任时,消费品价格以每年10%,甚至更高的速度上涨,而工会则不断争取大幅增加工资。与此同时,商品生产持续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美国经济实力的下降也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美元危机。1971年,美国外贸出现了逆差。这是自1893年以来美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贸易逆差。国际金融市场上再次出现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以美元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面临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尼克松总统不得不推出了“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制度以遏制通货膨胀;裁减联邦雇员;削减外援开支,对大部分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
经济的不景气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反战情绪。尼克松总统的第一个任期一直被此起彼伏的反战浪潮包围着。1969年春天,达到服兵役年龄的青年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又发起了反战示威活动。1969年10月15日,越南停战日,许多知名人士纷纷在集会上发表演讲。11月15日和16日这两天,反战活动更是达到了高潮,30万抗议示威者云集华盛顿。而此时,尼克松总统仍保持着自己的步调,不为所动。他仍然不放弃在越南问题上的原则立场,甚至一度将战事蔓延到了柬埔寨。
虽然尼克松在国内问题上只有招架之力,但他在外交领域却显示出了世界领袖的风范。面对美国经济实力下降、霸权地位丧失的现实,尼克松清醒地转变了联邦政府的外交策略。他在关岛就美国的亚洲政策发表讲话时着重强调:第一,美国恪守条约义务;第二,军事防卫问题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负责。这一主张立即被冠名为“尼克松主义”。
此后,尼克松主义逐步扩展为美国的全球政策。尼克松还在内容上对“尼克松主义”进行了扩充。他提出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新和平战略”,以此规定美国的海外“义务”及其与盟友的关系,规定美国对华和对苏政策的指导原则。
尼克松主义在越南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就是越南战争“越南化”。根据“越南化”的指导方针,美国将采取一项与南越政府合作的计划,训练和装备南越军队,并逐步由南越军队替代美国军队承担防务,美国军队则逐步撤出越南。1969年,在越南的美国地面部队有54。3万人,1970年削减为34万人,1971年削减为17。7万人,1972年又进一步削减为2。5万人。1972年8月,美军最后一支地面战斗部队撤出越南,只留下军事援助人员。
尼克松主义在冷战世界格局下的具体体现则是推行相对缓和的外交策略。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出现转机。
靠反共起家的尼克松从全局出发,迈出了发展中美关系的第一步。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通过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发表讲话,正式宣布他将于1972年正式访问中国。尼克松政府随即做出了积极友好的姿态。10月,美国不再反对中国加入联合国,中国很快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而台湾国民党政府则被逐出联合国。1972年2月,尼克松成功对中国进行访问,开创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史上的新纪元。尼克松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也是第一位访问一个与美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的美国总统。
继成功访问中国之后,尼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