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去是毫无意义的。”
他祈望安详地死去。翌日,舒尔给弗洛伊德注射了吗啡。第三天的午夜,弗洛伊德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没有了饥饿,也没有了疼痛,他如愿以偿:在亲人的身边,自由而安详地离去……
243
走出“爱洛斯”
zouchu“ailuosi”
假如我不能上撼天堂,我将下震地狱!
——维吉尔《艾乃伊特漂泊咏》
一九○○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划时代著作:《梦的释义》。
在这本书中,他借用维吉尔的诗句预言他的学说将会产生的影响。本世纪已进入尾声。 站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回过头来看
244
走出“爱洛斯”932
弗洛伊德的这句话,可以说,他对自己学说的预言是准确的,一点儿也没有夸张,一点儿也不过分。弗洛伊德对整个二十世纪,对二十世纪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心理学等等许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影响的覆盖面之大,渗透力之强,持续时间之长久,是本世纪任何心理学家都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我们这本书,不可能描述弗洛伊德学说之巨大影响的方方面面,甚至不可能描述弗洛伊德主义对现代心理学本身的全部影响。我们只能在世界精神分析发展史的有限范围之内,有选择地谈谈弗洛伊德对他的弟子们的影响,谈谈他的弟子们或他的继承者是如何改造、发展他的理论的。现代西方心理学有三大流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文主义学派。 后两种学派实际上也受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他们的学说中已有不少的精神分析的成分,比如我们将要谈到的弗洛姆和马尔库塞。就精神分析学派本身而言,在弗洛伊德之后,虽说是分支众多,山头林立,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的根,他们的理论基石,他们的体系与方法,都是从弗洛伊德那里来的。我们在上一章,已经叙述了弗洛伊德与他的两位得意门生——荣格和阿德勒的复杂关系,描写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与分歧。 平心而论,在弗洛伊德的弟子中,能得弗洛伊德之真传,能成功地改造并发展弗洛伊德理论的,还就是这两位。对于弗洛伊德主义来说,他们既是继承人,又是叛逆者;既有揭竿而起的悖逆,又有推陈出新的贡献。 而对于后弗洛伊德主义来说,他们当然是主角,是领袖式的人物。
245
04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后弗洛伊德主义有一个庞大的阵容,我们围绕“爱洛斯人格”这一中心话题,选择四位有代表性的理论家,略作评述,看看后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家,是如何走出“爱洛斯”的。
1荣格:集体无意识A卡尔。 古斯塔夫。 荣格(CarlCrustavJung,1875—1965)
,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在精神分析学界,他被称为弗洛伊德的“皇太子”。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合作长达七年之久,但最终关系还是破裂了。与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荣格多次到欧洲、非洲、美洲和印度等地考察,以其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对人类的文化——心理和人格——人性,进行了精辟入里的分析,创立了自己的理论,在精神分析学派中独树一帜。我们知道,弗洛伊德将个体人格的心理构成,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 荣格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式”
进行了改造,认为构成个体人格的三个层次应是: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很明显,主要在对“潜意识”的理解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是一个整体,而荣格则将它一分为二: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正是荣格心理学区别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独特之处,也是荣格心理学理论的精华之所在。何为“集体无意识”?
这要从荣格与弗洛伊德在“潜意识”
问题上的分歧谈起。
246
走出“爱洛斯”142
按弗洛伊德的理解,潜意识主要来自个体的早期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
中受到压抑的心理内容。他的这种想法得到了临床实践的检验,当弗洛伊德以诱导的方式让他的病人说出那些潜藏在内心的被遗忘了的经验时,病人的症状立即大见减轻,甚至完全好转。 弗洛伊德因而认为:潜意识主要是受压抑的、被遗忘的心理内容的集合场所,因而具有个人的和童年经验的特征。荣格却不同意弗洛伊德的这种看法。 他认为:
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作者愿意称其为“个人无意识”
,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的经验,并非从后天获得,而是先天就存在的。 作者将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识。 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 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荣格著,冯川译《心理学与文学》)
本书《冰山下的神秘》一章,介绍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地形图”
,弗洛伊德将个体的人格结构,比喻为海中漂浮的冰山,而冰山沉入海水中的部分,则是人的无意识。 为了说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我们打一个相似的比喻。 人的人格结
247
24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构,好比是海岛,高出水面的部分代表意识,水下的部分代表个体无意识,而所有的海岛的共同基础——隐藏在深海之下的海床,便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我们知道,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不是坐在书房里玄想出来的,而是在他的私人诊所里,在对无数个病人的诊治中,在总结了诸多的临床实践之后,才得出来的——这一点,已经得到科学界的公认。 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依据的则主要是考古学、人类学和神话学。 荣格注意到:某些表现在古代神话、部落传说和原始艺术中的意象,反复地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文明民族的野蛮部落中。 比如,在许多的民族的远古神话中,都有力大无比的巨人和英雄,都有预卜未来的先知和智慧老人,都有半人半兽的怪物和给人带来灾难的美女……此外,在宗教和原始艺术中,还常常有以花朵、十字、车轮等图形所象征的意象,荣格把它们称之为“曼荼罗式样”
,并认为他们遍布世界各地。 荣格举例说,在罗得西亚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有一种抽象的图案:圆圈中一个双字。 这种图案叫“太阳轮”
,荣格接着指出:“它在每一种文化中都曾经出现过,今天我们不仅在基督教的教堂内,而且在西藏的寺院里也能找到它。”
“太阳轮”
产生于车轮还不曾发明出来的年代,当然不可能起源于任何来自外部世界的经验,而是一种内心体验的象征。 据此,荣格推断,在这些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一定有它们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正如所有的海岛都坐落在共同的海床之上。 这种原始意象是一种集体的梦,集体的幻觉和想象,它们超越个体,超越民族,它们反复出现,揭示
248
走出“爱洛斯”342
出人类共同的普遍一致的深层无意识心理结构,正像个体的梦、幻觉和幻想揭示个体的无意识心理一样。在荣格的人格理论中,与集体无意识紧密相关的还有一个概念:原型。 原型类似于前面所说的原始意象,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模式。 荣格认为,原型是构成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一切心理反应的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荣格指出:
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性质……发现了一些先天的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即知觉与领悟的原型。 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 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他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领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
这样一来,从根本上影响个体人格生成与发展的,就不仅仅是个体在其婴儿期和童年期所形成的爱洛斯本能和冲动,而是还有一种更为原始、更为广泛、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早已形成的无意识心理模式——原型。《打开柜门》一章,在谈到个体的人格冲突时,有“阴阳之界”一说,讲的是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的互相渗透。 用荣格的人格心理学来解释,“阴阳互渗”则是一对相关的原型。这对原型叫阿妮玛和阿力姆斯(Ani-ma—Animus)。
阿妮玛是男性中的阴性原型,而阿力姆斯则是女性中的阳性原
249
42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型。 这一对原型的遗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 从生理因素的间接支配来讲,是受性染色体和性腺所决定;从心理遗传来讲,则是男女两性交往的种族经验的遗存。 后一点很好理解:在整个时代,和女性在一起生活,男性阴性化;和男性在一起生活,女性则阳性化。按这种原型理论,人不分肤色国别中外古今,只要呱呱落地,就无可逃遁地具有了或阿妮玛或阿力姆斯原型。 这种原型的存在,决定了任何个体都具备“异性化”的潜在可能。“可能”最终是否成为“现实”
,就看个体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后天环境。贾宝玉在大观园里整天与众金钗在一起厮混,释放自己的“阿妮玛”
,成了女性味十足的男子;而花木兰与男子一起驰骋疆场,得以尽情地舒展潜意识中的“阿力玛斯”
,扮成男性而终未被“识破”。
进一步说,男女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隔膜,相互吸引与相互排斥,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