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时,遭遇的第一个障碍,便是如何为“人格”定义。明知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但我们别无选择。
1两千与五十A中文:人格拉丁文:Persona法文:Persone英文:Personality……
先讲一个故事:古罗马时代,有一位天才的演员,其演技无可挑剔,遗憾的是,这位演员是斜眼。 为了遮丑,他只得戴着面具上台。这个“面具”的拉丁语就写作Persona;Persona,便是“人格”一词的词源。有的语言学家对此提出异议:Persona其实是指假面具上那个大嘴巴;不对,又有人纠正:是指插在嘴中的芦管装
18
摘下你的面具31
置,其作用是扩大演员的声音,类似于今天的微型话筒。大嘴巴也好,芦管装置也罢,反正与假面具有关。 演员戴着面具上台,扮演着某个角色,塑造着某种性格,他演得很出色,表现出他的才性与品质,他受到观众的欢迎,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与Persona相关的这件事情,一下子就为“人格”提供了四条定义:(1)外表的样子(不是真正的自我)
;(2)演员在戏剧中充当的人物性格或角色;(3)一个具有优异品质的人;(4)声望与尊严。从这最早的关于“人格”的四条定义中,我们得到何种启示?人格,是一种双重的意指:既指外部的,亦指内在的;既指“装”
(即“表演”)出来的,亦指真实的。 前者是假定的、非本质的、虚构的存在,后者则为事实的、本质的、至关重要的存在。这相互对立的二者如何能统一?
人格,从Persona开始,便悖论式地踏上它漫长而曲折的演变历程。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将两千多年中的关于“人格”
的定义,综述为五十种。 限于篇幅,我们不打算一一列举。 大体上说,这五十种概定来源于五种不同的角度:哲学、法律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家的人格概念具有理性精神之特色和理想主义色彩。 康德说“人格把我们本性的崇高性清楚地显示在我们的肉眼前。”显然,康德之论“人格”
,强调的是内在与外显的
19
4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统一,而不是悖逆。社会学家却与哲学家唱对台戏,他们看到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弱点甚至丑行,认为“人格”不过是一些“违反文雅趣味的品质”。更有甚者,他们干脆认为“人格”就是“没有人”。
此说并非全无根据。法语的per-sone就可以表示没有谁的意义。 在巴黎,主人外出归来,问他家里的仆人:“我不在家时,有没有人来找过我?”仆人回答:“per-sone,先生。”意思是说“没有人,先生。”
早期法律学的人格定义,与社会学家的“没有人”有部分的重叠。 罗马民法的法典规定,生而自由的人,才有人的尊严(亦即人格)
;而奴隶不是一个人,因而奴隶没有人格。反过来说,人格之于奴隶,等于“无”
,等于“没有人”。当然,基督教反对这种社会歧视,坚持认为凡人皆有人格,皆可以要求法律的保护,故“人格”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不仅人自身,而且人的财产,也受法律的保护,这便是资产的人格化。 在另一个维度,不仅单个的人,而且整个集团的人民及其财产(比如“公司”)同样享有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公司”又被称为“法人”。
人格,毕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因此,在阿尔波特概括出的五十条定义中,只有心理学家们的定义,更逼近“人格”的本真内涵。 心理学范畴的人格定义常常这样开头:人格,是……的总和(或组合、整合、集合,等等)。这种定义方式,至少传达出定义者的一种主观愿望,尽可能全面、系统,而不要以偏概全。 心理学家们的人格定义,更显著更本质的特征是:以人的心理构成为中心,展开其“人格”的内
20
摘下你的面具51
涵与外延,并强调人之心理特征(如气质、个性、行为方式、心理趋向等)
与外部环境的复杂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比如,阿尔波特自己给人格下的定义是:
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 心理学的层次性、整合性、独特性与适应性,在这条定义中皆有表述。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中,东方智哲们也有关于“人格”的哲学的、心理学的思想。 作为哲学家的孔子,他的人格理论,以理想主义为根本特征。 孔子的理想就是“道”
,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述而》)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对“道”的执著追求,以及由这种追求所酿成的自尊、自豪、自信,便构成孔儒人格的精神性层面。然而,孔子的人格,同样是一种悖论式生成。 他所追求的“道”
,说到底,是他理想中的社会模式,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这个秩序井然的整体组合中,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个体的人,是没有独立地位的,只能在君主乃至卿相的统辖之下。 个体的才气、性情,以及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在等级森严的礼法制度下,并无伸展、抒发之可能。 依附于强权与独裁,传道求道者谈何人格之独立与崇高?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心理学术语中,有一个词与西方的Persona颇为相似,那就是:才性。它既有可显露于外的才藻、
21
6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性情,也有可作为个体的质的规定性的品质、格调以及精神境界。 在孔子的人格理论中,才性主要表现为对“道”的执著,以及执著之中的失意与愤懑。 然而,经过汉代的“独尊儒术”之后,二至六世纪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孔儒之“道”持一种怀疑态度。 他们的人格趋向,在两个维度上“非汤武而薄周孔”
:向外,追求感官享受,沉溺于美色、佳酿、雪月、风花……向内,执著于个性之独立与任放,真率与孤傲。 而这一切,又导源生命意识的自觉,从而使“人格”有了它自己的生命之根!弗洛伊德的爱洛斯人格,其最深层的底蕴,就在于她的生命之根——东方与西方的人格理论,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心理学史上的人格记载,人所共知的,有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关于气质分类的学说。 在中国,三国时代的思想家刘邵,对于人格的分类,有着更为系统而精致的理论阐述。刘劭《人物志》以“气”论人格,气有阴阳,故人格有刚柔。 刚者为“雄”
,是一种勇士型的、速捷性的人格范型;柔者为“英”
,是一种智慧型的、玄虑性的人格范型。 刘劭在阴阳二体的基础上,更为细致地分列出“十二流业”
(即十二种不同的人格类型)
,并详述每一流业的外貌内质、所长所短、所得所失。刘邵的人格理论是开放型的,他并不囿于某一种人格定义,也不师法孔圣人去标举某种人格楷模以供效法。 他在《人物志》中描述的十二种人格类型,在日常生活和政治的、文化的行为中,都有其价值和意义。 如何实现其价值?那就看品评者的识鉴之才了。 因此,《人物志》花不少的篇幅,专
22
摘下你的面具71
门讨论如何品评、识鉴不同类型的人格。 刘劭阐述的诸多方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观其貌察其神”
,也就是透过人格面具去把握真实的自我。在刘劭看来,个体之人格,是一种外显行为与内在神情心志的复杂统一。 在很多情况下,内与外是相互矛盾的。 功名心很重的人,常常会做出种种超脱淡远的姿态,或者讲一些视利禄为粪土的话。真诚地信奉礼教者,又偏偏行为放荡,越名任心,故意地在生活行为中违礼悖教。 如何才能透过外貌见内质,进而准确地把握一个人的人格特征?
《人物志》创立了一系列的方法,比如五视、六机、八观、九征,等等。 其中“五视”法是:“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个体的人,在不同的境遇与情景之中,会有不同的心态与行为,品鉴者分而察之,区别对待,方可睹其人格真貌。两千年,从西方到东方,关于“人格”的定义,当然不止五十条。 我们无意详述人格定义的发展史,无意排比枚不胜举的人格定义,甚至也无意从已有的定义中遴选出几条相对准确的。 我们想指出的是:“两千”与“五十”
,至少给了我们如下启示。(1)人格之构成,乃内外之统一;(2)此“统一”是悖论式的,矛盾重重;(3)由于(2)
,故究竟何为“人格”
,是一个永恒的谜。
23
8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2斯芬克斯之谜A弗洛伊德三十一岁那年,与妻子玛莎和挚友布洛尔夫妇一道,观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给弗洛伊德以极重要的启示,以致于最终形成作为爱洛斯人格理论之支柱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于这一点,我们将有专章论述;在此,想记叙一个同样以俄狄浦斯为主角的古希腊神话。天神宙斯移情别恋,爱上忒拜国王卡德摩斯的女儿塞墨勒。 第三者的插足,弄得天后赫拉极为恼怒。 赫拉要报复情敌,派斯芬克斯到忒拜国去。 这位斯芬克斯是一头怪物:狮身,蛇尾,人面,美女头,还生着一对鹰的翅膀。斯芬克斯坐在忒拜城外的山崖上,向过路的忒拜人打一个谜语:有一种生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夜间三条腿。在所有的生物中,这是唯一用不同数目的腿走路的生物。而且,腿最多的时候,也就是此种生物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