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司要我这么做的。”
我问:“你一直这么自信?晚上回去加班准备了没?”大海笑了,说:“当然内心紧张得要命,回去自己反复练了3遍才踏实了呢。”
然后我对他们俩说:“通过这次强化训练,大海对新老两个产品线的产品已经都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了。小芳这边怀孕也到该减工作量的时候了,我可不想把你累出病来影响下一代。后面我会让行政发文,让大海做你的助理。产品方面,你可以适当多让他做,你以帮教为主。还有,大海,我这次给你提职但不涨工资,要到年底你证明我这次决定确实是对的再说。”
第12节:满翅乱羽的飞翔鸟
大海这次笑得更轻松了,说:“我刚毕业,要的就是尽快积攒工作能力,现在我在想怎么在芳总休假前从她那多掏出些工作经验呢。”
现在,你该知道我对录用应届大学生的态度了吧?没错,我现在是完全的实用主义。大量具体工作上,我宁愿录用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专科生甚至是中专生,他们姿态低,一般说来更好学,更谦虚,只要找个好师傅很快就能带出一批能干活的熟练员工来。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力上升的速度随高度而减慢,这个和行业眼光、胆略以及从小形成的一些行为、思维习惯有关。
名牌大学和硕士等高学历学生的一些缺点如“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等,反倒能对公司工作环境起到一定的刺激、警示作用。把他们引入公司,会产生鲇鱼效应,带活公司的生产效率。这也就是“反面教材”了。用应届生的失败率要远高于用相同学历的往届生,那些已经有过一些挫折教训的,我会在有限的职位上,用权、利的诱惑反复地“锻炼”他们,优胜劣汰,锻炼往届生需要的回合数要少得多。
做企业都得“惟利是图”,我这里越少成为应届生失败的场所,我的损失就越少;公司也就越可能成为有初步工作经验的员工成功的地方,公司也就越有可能成为人力资源浪费少而成功的公司。
我想用应届毕业生,但实践证明我这里适合他们的工作太少了。或者说,应届生的普遍表现是不适合我这样公司里的大部分工作。至于怎么不适应?怎么才能适应?希望从上面说的那些事例里,您自己能看出来。
采访后记:
为什么高学历的毕业生反而不如低学历的容易找到工作,这个疑问从萧总的讲述里起码得到了一大部分的解答。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态度问题。
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常常会以为自己十年磨一剑,现在一出山就应当是个呼风唤雨的人物。殊不知现实里的自己和设想当中的英雄人物相比差得十万八千里。两者的强烈落差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校园里曾经的优异,并不代表我们永远都会生活在鲜花和掌声里,事实上,踏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之后,需要从零开始来进修人生的下一个学分。
高学历的毕业生们怀揣一纸“高贵”的文凭,往往自以为比别人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常常心浮气躁,把“踏实、努力、谦虚、耐心”这些最基本的素质忘之脑后。且不说这些素质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有多重要,作为一个职场新人,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又怎么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转换?
而那些学历较低的毕业生往往对自己有清醒、客观的认识,找到一份工作因为觉得来之不易,会加倍地勤奋努力来弥补自己在学历上的不足。有了如此鲜明的对比,招聘单位选谁、用谁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满翅乱羽的飞翔鸟
曹先生,某服装公司老板,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把只有20多名员工的私营服装小厂发展成为拥有员工300多人、1700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年销售额近4000万元的中型服装集团公司。我和曹先生是老乡,对他传奇的个人奋斗史早有所闻。他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印象,应该很能代表国内一批白手起家的私营企业家的看法……
我本人文化程度不高,只读到高中就出来创业了。工作的时候经常感到知识不够用,必须向其他人请教才行。从这一点说,与其说我对大学生比较敬重,倒不如是我对知识的敬重。近年来招人的时候也都会考虑到学历问题,多招一些大学生。
现在我们公司大学生的比例已经占到员工总数的25%,在同等企业中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数字。这些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种类也是非常多的,从服装设计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会、人力资源等等各个专业的人都有。
不过在我刚刚创立公司的时候,是一个大学生都没有的,能有高中毕业生就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那时候大学生可是个宝贝啊,他们一般在大城市就能找到工作,在我们这里不是什么国家级大型企业还真不好意思招呼他们呢。
当然这些年就不是这种情况了,现在大学生哪儿都是,想招人还是没问题的。我们公司前几年业务扩展了不少,因此新设了许多重要的岗位,想要引进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几位部门主管还因此专门跑了各地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当时在招聘人才方面,他们是比较青睐应届毕业生的,认为年轻人热情、好学、可塑性强、干劲足,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13节:凭什么我掏钱挨骂
凭什么我掏钱挨骂
当时是1995年,我们公司那年就招了8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其中有四人学的是学服装设计的,两人是企业管理,还有两人是化工类专业。当时,我真的是很器重他们,给他们的待遇也相当不错:工资开到3000元……那个时候的3000元估计要比现在的3000元顶用多了吧?还有住房单间、三险一险不少。给这些待遇就是不想让他们觉得到我这儿来觉得委屈,我没有亏待他们。
可是,没想到只过了一个月,就把他们中的两位给辞退了。这两个学生学历是高,简历上记载他们的在校学习成绩也确实好,但他们进公司干的第一件事就让我大跌眼镜。
当时有个任务是让他们发几份国外传真,因为可能要与对方通话,要用上这两个大学生的外语。他们踌躇满志地走到了传真机旁边,也没先问问前台秘书怎么操作,就开始摆弄。摆弄了一会儿后,估计是没辙了,才冲着前台秘书招招手:“嗨,你过来看一下,传真发不出去了,怎么回事呢?”
前台秘书走了过去一看……好嘛,传真机壳被打开了,里面有个零件叫他们给掰断了。不明白怎么不虚心请教别人呢?我听秘书汇报了这件事后,心里有点恼火,我不是心疼传真机,这不是耽误我事儿吗?
想想这属于年轻人的莽撞,总以为没有自己不会摆弄的,我就没有深究这件事。传真机修好后,我就让前台秘书去教他们发,反复教了他们好几遍。可眼见他们还是很不当回事,一边唠叨“就这么简单呀”,一边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的。我在旁边看得很不舒服:什么事都是从小做到大的,再简单的事你要是不学就是不会啊!
与这两个大学生相比,我们现在的办公室主任助理文化程度不高,可他现在的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在公司里是数得上的。他们俩倒好,刚进公司的第一天就在背后嘲笑这位助理普通话说不利索,认为他是大老粗,是裁缝出身,没学过管理还管人,说这不是什么现代企业制度的表现。除此之外,他们还爱攀比、爱发牢骚,经常用公司的电话给以前的同学打长途。
一天晚上下班后,我请了几个台湾来的客商吃饭。饭后我忽然想起当天买的几本书落在公司办公桌上,于是便回公司取书。远远地看见公司的灯还亮着,心想都晚上十点了,怎么还有人加班呢?打开门一看,好嘛,两个大学生一人抱着一部电话正在高谈阔论呢,他们看见了我,笑着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又继续和电话那头聊了起来。
我此前也听一些公司里的老员工跟我抱怨过,说这两个孩子经常在上班时间打私人电话,至于电话内容他们自己也并不掩饰,主要都是“在哪儿工作,一个月拿多少钱”这样的话题。此类电话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在公司食堂吃饭的时候他们会逢人就说这儿有多么多么不好,他们的同学工作环境和待遇有多么多么好,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有一个老师傅很气愤地跟我说:“曹总,我们聘的哪是职员,分明是祖宗!”
到了月底,电话清单打出来一看,办公室的电话费翻了快一倍,好几个外地长途都是超过3个小时的!我把他们两个叫到经理室询问、想借这个机会加以告诫。他们满不在乎地说:有急事的时候打了公司几个电话,也不至于这样吧。言下之意是在讽刺我小气了。我被他们气得够呛,再想想听到的那些“劣行”,得,算是我小气,浅池子养不下您这两位蛟龙。我多给了他们一个月工资后立马请他们走人。思来想去也还不只是电话费的事,就他们那个吊儿郎当、不屑一顾的态度很让我气恼:该干的活做不了,拿公司的电话骂公司、丑化公司形象忙得却是那么起劲!我又不是欠他们的!
其实我也知道招应届大学生既有利也有弊,而且我当时是有心理准备的……要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给他们张扬个性的空间。我也做好了用至少一年的时间把一个应届生培养成企业人才,用至少3年的时间把他们培养成骨干。我也并没有急功近利,想要他们一下子就什么都懂,什么都做好。大学刚刚毕业没有实践能力,这很正常,毕竟没有进入社会接受锻炼嘛,而且经验也是可以慢慢积累的。
可他们呢?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却着实让人心凉啊,让你不想辞退他都不行。其实这些也只是工作中的小节,但是如果这些事情都处理不好,我们怎么相信他们能干出什么大事来呢?
像这样的大学生我怎么敢用呢?倒不是说他们人有多坏,就是觉得还是没有很好地转变社会角色,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甚至还把学校里散漫和无组织无纪律的习气带到了工作上。这一点我是最看不顺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