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趋势体现在他在Mac前面加的这个“i”——兼指Internet(“互联网”)和i(“小我”,“个性化的我”)。当乔布斯在Mac前面加上i的时候,实际上是给苹果注入了一种新的文化基因。在一定程度上说,苹果公司的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那种唯我(公司之我、乔布斯本人的个人之我)独尊的文化逐渐转化成另一种唯我(消费者之“我”)独尊的文化。
应该说,苹果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这种崇尚“小我”的基因:让使用计算机不是极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人人都拥有的权利。正是苹果开始了个人电脑革命:如果说苹果I和苹果II时让普通人购买得起电脑,那么麦金托什机则让普通人都能操作电脑。它透露出这样一种设计思路:最好的技术是让人感受不到的技术,它提供的是一种KISS(Keep It Simple,Stupid,即保持简单易用)界面。但苹果企图在市场上一家独大的心态既是对生态的无视,又是对用户的无视。苹果对“小我”的强调(麦金托什机的广告就是以砸烂“老大”为主题),更多的出于一种从苹果自身出发的“革命” 立场(即通过打倒老大来确立自己新的“老大”地位),而不是出于用户的立场。这种“唯苹果独尊”的倾向在苹果III和Lisa电脑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苹果由此走上了一条自绝于产业生态和用户的自我放逐之路。
乔布斯重回苹果之后推出的“i系列” 产品(从iMac到iPod再到iPhone),激活并放大了苹果公司崇尚“小我”的基因,苹果的设计理念走向这样一种理念:用户要的不是技术,甚至不是电脑,而是利益的最大化和体验的最优化。
乔布斯在1974年去印度朝圣,结果失望而归。他打消了借助某位大师或某种宗教来解决内心的困惑和不安,相信只有通过个人的修炼、直觉和顿悟获得真谛。他重新对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学产生了兴趣,并跟随来自日本的禅道师父古文知能学禅。禅强调直觉和顿悟,但要达到“顿悟”又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要经历“见山则山”到“见山不是山”再到“见山还是山”的三个阶段。乔布斯的职业生涯经历了三个阶段:创立苹果公司,被逐出苹果公司,重回苹果公司。当苹果还是苹果的时候,苹果已不是当初的苹果,Mac还是Mac又不是当初的Mac(而是iMac)。从Apple I到iPod,从“苹果电脑公司”更名为“苹果公司,”表明乔布斯已逐渐参透了他的“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在乔布斯那里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技术和设计思路:No Button(“无需按钮”)。“按钮”是电子设备“天然标志”,但用户要的不是按钮,而是“直指人心”的功能、效用和体验。所以iPod的外型设计极其简单:使用者“所见即所得”,只看到一个屏幕和一个“唱片”(其实是一个隐形化的按钮加触摸操作盘)。IPhone把No Button技术和设计理念贯彻到极致:一部只有屏幕没有按钮的手机。
乔布斯在任何公开场合穿的那件圆领T恤衫(与翻领T恤不同,它没有一个钮扣),其实是他随身携带的旗帜,这是一面“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旗帜,但人们都知道上面写着什么——No Button。
这就是这位“苹果教”教主的“禅”。
他真的参透了,大彻大悟了吗?未必。安迪·格鲁夫曾这样评价乔布斯:“史蒂夫永远是史蒂夫,他唯一可能的变化是头发变得更少。”他真的克服了内心的魔障,并带领苹果走出了魔障吗?苹果的盛况还能持续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