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住院后,又被你细细地重读了一遍。书中,有你用黑色签字笔批画的痕迹,书中,还有许多小小的折页。肖氏的《见证》,一定是引起了你的许多思考,但你还没有来得及同我细说。不必妄加猜测你的联想和思考,你的愤怒与慨叹,既然,你已经不得不带走了属于你自己的那份独特的见证(那见证肯定会招致某些人的不快!),那么,还是让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忆录随你一道上路吧。中俄知识分子的精神和命运,原本就何其相似相通。
四川人民出版社,邹绎、蔡其矫等先生译的《聂鲁达诗选》。你自青年时代起,一直就非常喜欢这位智利的大诗人。对政治的高度敏感,对祖国对人民的一腔赤诚,对和平的祈盼对世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未来的屏息聆听……诗人的心是相通的。更由于1957年罹难时,曾遭遇对此莫名的批判,倒教你对聂鲁达的诗愈发的喜爱有加。女儿知道父亲是手不释卷,心不离诗的,带了它去,好在天国与聂翁会面。诗人相逢早相识。
1995年人文版《公刘短诗精读》。那是女儿完全独自担纲,为你编选的第一部诗选集。父亲,是你给了女儿生命,给了女儿正直的品性,也培育了女儿的眼界、视野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公刘短诗精读》只是女儿献给父亲的一枚“青杏”,拒绝红尘,拒绝陷阱,“永远清清白白”(公刘《致青杏》)。为此,我感谢宽容,感谢父亲!父亲,我知道你对自己一直非常低调,从不自恋,从不张扬。你几乎不能完整地背诵自己的任何一首诗。带上它,就带上了女儿对你永远的感激。除此而外,更深一层的意蕴,父亲你当然明白:你这一生吃的苦太多,受的罪太多,你太累了。匆匆而去,于你,也终算是一种解脱。“这一具黄皮肤黑眼睛,/是您倦游中国后回归的灵魂。”(公刘《莱辛憩园》)是的,倦游之后,请稍事休息。尔后,父亲,我坚信你那不灭的灵魂依旧会孜孜以求,去遨游大海,去搏击长空。疲惫了,劳顿了,就请归来将息,女儿的心田,永远是你小憩的港湾。
轻轻袅袅一缕青烟,轻轻袅袅飘去且轻轻袅袅与无限的空融在了一起。
惟一万页诗稿沉重。
沉重地砌在一双异常艰难的脚迹的最后一记脚印边。
不是坟墓,
不是塔,
也不是碑。
是一个中国诗人的智慧、良心及独在的个性与独有的诗的构思。
闪光的,
是灵魂。
这首诗,是今年元月11日,父亲的遗体在合肥火化的那天,老诗人李耕先生于南昌瓢斋扶病而作。诗题为《公刘永在》。
诗在你在。父亲,我为你骄傲!
2003年2月24日泪流满面写于合肥
明月几时有
冯伟林
一
好多年前,我以作家身份参加湖南省青年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撩开秋雨,走进滋贺县国立图书馆。宽宽的书架上,有一套魏源的日文版《海国图志》,我凝视它,久久驻足。一位老人走过来,轻声问:“你是中国人?”
他得到肯定的答复,而且知道我是魏源的老乡,连声说:“湖南人了不起!”
这位老人供职于日中友好协会。他给我说了以下一段往事——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一系列“维新”法令,岛国出现了一个兴办教育、开办工商企业和大练新兵的高潮,史称“明治维新”运动,日本由此成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是什么促使日本掀起这场划时代的变革?
一个中国人写的书。
1850年,湖南邵阳人魏源写的《海国图志》60卷传入日本,许多迫切需要了解西方情况的日本思想家纷纷争读,并把它奉为“海防宝鉴”。他的《圣武记》、《明代食兵二政录》等著作,也被陆续翻译过去。日本史学家指出:“幕府末期一些进步的日本学者、文化人,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所学到的西洋情形与一般近代化,并不比经过荷兰所学到的有何逊色,有些人的思想倾向于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人的《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等著作使日本人猛省,随后掀起巨大波澜。
而这一年的中国,是多事之秋。道光皇帝宁在内外交困中死去,咸丰帝奕即位;才华横溢的思想家魏源郁郁不得志,在淮北海州做一个小官,推行他的盐政改革;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即将发布总动员令,召集各地会员到金田村集合,准备起义;新皇帝起用林则徐,令他赴广西镇压,林于途中因病去世……
千年皇权是不腐的种子,根植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心里,这是解不开的情结,粉不碎的痴迷。《海国图志》又如何,外国人爱看就让他们去看吧,祖宗不是留下一堆堆经典和家法吗?任你鼓噪,任你呐喊,任你拼杀,朝廷有朝廷的事情。这时的东方,死海一样沉寂。
明月何日照神州?
二
长亭外,古道边,演绎过多少真情送别的故事?因李白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来的人伤离别,都将李白引为知己。
1841年,秋日江南,有一幕悲壮的送别场景。《海国图志》这部风行中外、东方各国奉为一流宝典的著作,就缘于这次送别。
那天,一个孤独的身影出现在江苏镇江城边码头。林则徐因中英战事遭贬革职,发配新疆伊犁,他将在镇江稍作停留。在我想来,那应该是一个黄昏,夕阳凄凉地照着他,他像历史上所有流放者一样,满脸彷徨。
一个老朋友来送他。
是魏源,时任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僚。魏源从扬州赶来送别,不想这一送,竟与历史握住了手。
魏源四十八岁年纪,目光炯炯,心直口快:“林公,一年来的战局如此,令人愤慨。朝廷中当权者在大敌来犯前不作准备,战败后又束手无策。御侮之道何在?救国之道何在?”
林则徐深沉地思索着。这一年多来的政局变化,他不由感慨万千:“这次我在广州抗英,深感洋人得势的重要条件是船坚炮利。要反侵略,就必须要了解敌情。”林则徐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布包,捧出一大捆书报交给魏源,语重心长地嘱咐:“这是我在广东时派人从海外书报上译辑的全部材料。如今我即将远去,不知何日才能返回,这些东西就交给你吧!望你能编写一种介绍海外各国情况的书,以使国人广开眼界,悟其御侮之道。”
林则徐谪戍新疆,路经镇江,将多年来苦心收集到的海外资料交给魏源,这就有了后来《海国图志》的诞生。日后林则徐从新疆回原籍,途经长沙,将在新疆绘制的地图交给左宗棠,这就有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之举。看来,历史有很多机缘,一不小心,不经意间的几杯薄酒,几声珍重,几番嘱托,都石破天惊,改变着历史进程。
历史投缘于有心创造的人。
林则徐,魏源,左宗棠等人,都属于这类有心人,他们原本是知识分子,因为有着独立的文化人格,有着忠烈精神,所以他们的惊天动地之举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魏源和左宗棠们担当不起这副历史的重任,林则徐就不会这般期待,这般珍重。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人。
后来,魏源写诗记叙了送别林则徐的一幕:
其一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
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
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
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
其二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
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频。
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
不碎京口月,肝胆醉轮。
——《江口晤林少穆制府》
魏源珍重林则徐的重托,恋恋于仓促的聚散。他开始思索,开始关注民族命运的悲剧,试图寻找悲剧的内在成因,悲剧的根源、恶果以及遏止悲剧发生的途径。铺开稿纸,他写下了《海国图志》几个大字……
一年后的1842年冬天,一个瑞雪纷飞的早晨,魏源写完了《海国图志》的最后一页。他放下笔,长长地舒了口气,可以向林公交卷了!想了想,又满怀激情地写道:“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在他看来,只要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风气日开,智慧日出,一个富强的中国一定会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这是魏源的心愿,林则徐的心愿,更是一个民族千百年的心愿。
《海国图志》50卷,是魏源关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如同电闪雷鸣,劈过了茫茫黑夜。
魏源自序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以后三次修订,1852年增补成100卷,共引证中外古今的著述、史志、奏折、评作100余种;还附有各种地图、西洋船炮器艺图式100多幅。内容涉及英国、俄国、葡萄牙、西班牙、美国、法国、印度、非洲诸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情况,是中国第一部内容丰富的世界大百科全书。最为精彩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收集的资料中,写了许多精辟的按语;其中并以两卷的篇幅,写了一组政论,全面总结了守、战、款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有名的《筹海篇》。
在这之前,魏源还编纂了《皇朝经世文编》。如果说《皇朝经世文编》还只是中华民族同源同质文化中优秀部分的汇集,那么《海国图志》则已吸取了异源异质的西方近代新文化,中国近代文化从此开始了重新建构整合的复杂历程,魏源也因而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明的先行者。
三
孩提时代,魏源最喜欢读屈原的《天问》:“九天之际,安放安属?……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他心中悬着一轮明月,这明月,是“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是“今人不见古时月”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