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徽州之战刚刚结束,江南的战局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左若包围于潜县城的第二日,孟康率诸暨的援军赶到县城下。诸暨离于潜县城比徽州府进的多,孟康之所以到晚了,是因为他带来了好东西——十二门铁炮。这些铁炮没有多铎放在杭州城外的铁炮口径大,但于潜县城也没有杭州城那么坚固,而且城内只有三千守军。
萧山行营的兵丁近乎倾巢出动,其中八成是左若从松江府带回来的壮丁,眼下让他们上阵杀敌勉为其难,但抬起铁炮来浑身都是劲。
十二门铁炮架在于潜县城北门的山地上,铁球像冰雹一样砸向城头。
于潜县城的三千守军,有两千人原是山东总兵刘泽清的下属。坐镇萧山的内阁大学士张国维亲自到于潜县城前,劝降守军。
崇祯十四年,山东大饥,张国维当时任运河漕运总督,从苏州调集无数粮食往山东赈灾,活人无数,山东济南各地都还有张国维的活祠,张国维对山东人有大恩。
山东人重感情,讲义气,刘泽清别多铎斩杀后,这些人多半心里有些不平衡,再加上女真人把汉人的降兵当做奴才看,动辄打骂,战事不利时,甚至毫不留情的斩杀,这些人本就是一肚子怨气,又见浙东兵马强势,炮火能直接轰入城墙头。
张国维在城下喊了不到半个时辰,守军打开城门求降,让左若准备好的各种工程器械落成一场空。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翟哲从开始就没把降军当做重点攻击对象,而是一直在想办法把这些人争取过来。当初清虏势如破竹时,他派人劝降纵使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有用。但现在形势不一样了,清虏锐气已失,降兵人心思动。如张天禄的亲随杨守壮,刘泽清留下的兵马,只要有人开始投向浙东,胜过打一场大胜仗。
当原本投降清虏的降军再次投入浙东的怀抱时,女真人对降卒会越来越不信任,这道裂缝开了,清虏的势头就被破坏了。只有十万女真人,就算浑身是铁又能打上几颗钉。
攻下于潜县城后第二日,朱大典率五千守军到达于潜,统领孟康的兵马和萧山行营的新。
左若率军退出于潜,驻守在昌化与于潜之间的山路上。
浙东义军起集浙西,于潜往昌化的山林中布满了战旗。
翟哲对方国安千叮咛,万嘱咐后,率亲兵卫离开昌化县,前往于潜城外统筹战事,做出围困张存仁的兵马的态势。
昌化县八成是山地,前期翟哲放弃浙西的山区富阳、于潜和昌化三地时,几乎带走了这里所有的粮食,八成的山民也都逃走了。以两万八千的兵力攻击张存仁两万兵马坚守的昌化县城,并没有优势。多铎十几万大军花了两个月也没办法攻下杭州,刘良佐三千多兵马围困江阴两个月,损兵折将,这就是守城一方的优势。
翟哲不愿耗费兵力攻击昌化城,想张存仁在昌化县城耗尽粮食自行突围。放左若的一万悍卒坚守从昌化通往于潜的山路,再放方国安一万八千大军堵截张存仁的退路,他对昌化的战场没什么好担心的。
唯一弱点在于潜,多铎一定会调集大批兵马打通于潜往昌化的道路,以求救出张存仁。
捕猎者必须要有耐心,对自己狠才能对别人狠。
翟哲到于潜城外时,杭州城的大军还没有到。
张国维和朱大典两位内阁大学士都在那里,这一次浙东兵马真正是倾巢出动。
三人见面后相互推辞,最后还是翟哲坐了兵马统帅的位置,张国维和朱大典作为督师议战。
翟哲推开窗户说亮话,“我所求不多,只要于潜县城能守住半个月,把张存仁的两万兵马围困到弹尽粮绝的地步,杭州城之围自动解开,天下大势将以此战为起点,只需一两年的时间,必会收复江南。”
“平虏将军真是国之栋梁,我服了!”朱大典曾在任过凤阳总督,熟悉军务,明白翟哲的设想,激情高涨。
张国维上任兵部尚书时,对清虏交战从来没有获胜过,心中有疑问,但看翟哲和朱大典都意见相同,他也只能把一肚子的话憋回去,犹豫着提醒道:“于潜县城看似士卒不少,只有朱阁部的五千兵丁曾在上过战场,萧山行营的四万士卒才刚刚学会如何使用兵器,平虏将军设计的这一战,太过惊险,此战若是败了,浙东兵马会大伤元气。”
剩下的话他就不说了,他担心偷鸡不成蚀把米,别让浙东稍有转机的形势变得一败涂地。
朱大典不以为然,说:“无险不成兵,像张存仁孤军深入这种机会,千载难逢。”他怕着胸脯,说:“我愿意守于潜县城。”
翟哲微笑,“我还有八千降军可用。”
浙西的战况不打的坚决,无法让杭州城的守军大展拳脚。
第427章 于潜弱
。5du
张国维长大嘴巴:“你怎么敢把降军在城里?
“为何不敢?”翟哲嘴里虽然这么说,眼睛却盯在地面。
他在徽州俘虏了张天禄麾下的四千八百人,在昌化和和于潜一共俘虏了两千七百人,这些降卒是一柄双刃剑。这些人投靠浙东的原因多种多样,如杨守壮是因为身陷入绝地,再不投降就没命了;于潜县城的守军则是因为这几个月来被清虏欺凌,不愿再为清虏卖命。
这些降军都具有战场经验,用的好可为守城提供巨大的助力,但若是用的不好,降而复叛也不是不可能。
朱大典也皱起了眉头,不再言语。
这一次三人的意见转向了另一方。
翟哲眉头微弓,炯炯有神的双目看向门外,两位大学士都在盯着他。
屋中安静片刻,朱大典说:“降军要是全部放在城内,有主不压客之势。”他将守御于潜县城,说出来的话翟哲不得不考虑。
翟哲点头表示赞许,决定采取折中之策,说:“于潜县城门面有高地,架上铁炮后可直接轰击城内,我率三千降兵守在那里,与城内守军护卫犄角,其余降军放在城内。”
张国维看向朱大典,朱大典轻轻的点了点头。
浙东的战事一直由翟哲一手掌控,朱大典一直没有机会插手,这是他首次执掌军务。他想为大明上阵厮杀,但从刘忠藻到达金华后,朱大典对鲁王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唐王先登基,又得到各地的承认,命为正统,鲁王这个监国的位置其实非常尴尬。
浙东的这个池子太小,养不出大鱼,朱大典倾向让鲁王退监国位,浙东共奉唐王,但这些首先要得到眼前这个平虏将军的认可。他和刘忠藻关系不错,听说了平虏将军府的柳随风在福州活动。刘忠藻虽然没说的那么明白,但朱大典在官海沉浮多年,一眼便能看出翟哲的意图。
翟哲要是弃鲁王拥唐王,他和翟哲就同属浙东一系。在唐王的朝廷中搞好关系非常重要,所以翟哲的书信一到,他立刻率五千士卒兵出金华。
主意已定,斥候前来通报,清虏大军已到富阳,正在北上。
张国维当即告辞,返回绍兴府,往浙东各地征召壮丁,运送粮草。
朱大典送张国维和翟哲两人出城,张国维先走,翟哲与朱大典绕于潜县城一周,查看地形,商议守城的策略。
翟哲每到一处,兵丁和民夫齐声欢呼,群情激昂,高呼:“大将军!”翟哲挥手致意,鼓舞士气。
朱大典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见翟哲丝毫不知道避讳,暗自担心。为将者,最忌讳声望太高,以免被朝廷和皇帝猜忌。别人躲还来不及,翟哲好像很享受这种感觉。
平虏将军就是平虏将军,不是大将军,大明从太祖后再没立过大将军。翟哲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两人各怀心思,翟哲没留意朱大典的异样,侧过头指着正在搬运滚木雷石的兵士,说:“朱阁部,军心和民心皆可用。”
朱大典没有回话。
就在刚才的瞬间,他脑中思绪九曲十八弯。黄道周才在徽州府兵败,唐王在福建招揽的那些内阁大学士个个手无寸动。浙东若是投向唐王,若能得到翟哲这样的领军大将支持,他甚至可以窥测一下首辅之位。
翟哲没想这么复杂,因为于潜县城处境最艰难,所以他要亲自留在这里。平虏将军的旗帜能让那些初上战场不的士卒保持信心,他方才的举动也正在为那些新兵鼓气。
两人绕城一周,翟哲返回北山。
杨守住与鲍广正在指挥步卒加固北山的炮阵,孟康带来了十二门铁炮,拆卸了六门铁炮架设在于潜县城的城墙上,山顶留了六门。
杨守壮四处巡视指点,眼睛瞪得贼亮,“这里,这里,把石墙砌高点。”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已无退路,所以亲自安抚部下,稳定军心,见到浙东兵马的阵势,心中暗自期盼老天爷开眼。
见翟哲走上来,杨守壮快步迎上来。
翟哲招手召他到身边,低声说:“杨参将,我已向鲁王上书为你请功,你就在我平虏将军府下,仍然为参将。”他边走边说,杨守壮在后面紧跟着,忙不迭点头,说:“多谢大将军!”
“你跟着我,只要能立功,不要担心不能升官赏赐。眼前这一战,只有守住了于潜,我保你升为副将,损失的士卒我全给你补上。”
翟哲像是在说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鲁王的朝政全在他的把握之中。杨守壮是他招降的首批降军,当然样要升官重用,但也不能平白无故升官,否则会让跟随他多年的老部属心寒。
城墙的加固永无止境。
次日天色蒙蒙亮时,清虏斥候出现于潜县城外十里,原本还留在这里少数百姓早已逃之夭夭。
太阳起山时,翟哲站在山头远眺,看清虏大军旗帜在蜿蜒的山道中延伸,一眼不见边际。
博洛亲自领军两万,其有一万八旗女真人,奉命接应张存仁。
大军在于潜县城南门的十里外的山脚下驻扎,博洛看见狭小的于潜县城头,心情烦躁,骂道:“又是攻城,明贼到底敢不敢在战场与我堂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