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念臆象”。
有人说“鬼”指邪恶坏人,那个老子称呼为“为奇者”。
老子独立于具体世界层面之上提出“道”,作为一切可以信宜的对象,取代鬼神的冥冥地位。如果真有无形无质的鬼神,怕也是大道的混合体了。与之思想交流过的孔子都不谈论鬼神。
而哲人不直接宣扬无神论,因为时代环境不允许,社会大气候不认同。假使太张扬于否定鬼神,只怕惹麻烦上身,而且理论也难免会遭世人排斥。
3。通行本“落落(卑贱)如石”订正为“硌硌(石的质实无华,比喻卑贱)如石”,正相称于“琭琭(玉的光彩华丽,比喻高贵)如玉”,因此“落”当为“硌”字假借。
“不欲琭琭如玉,硌硌如石”含义后文有注解,“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四十 四一 四二
'原文'
'四十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四十一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古文正解'
妙道不可明见,玄德不可浅喻。
万物者,有形;物物者,混沌;有有者,恍惚;恍惚已极,是名曰大道。是以,大道生混一,混一孕阴阳,复化天地气虚。天有象,地有质,气有示,含阴阳,一大道,是谓玄谷;天以神,地以体,气以息,和阴阳,契大道,万物生之。是以,大道起分化,有无起阴阳,阴阳起势时,势时起衍畜,衍畜被合和,合和被清静,清静被自然,自然被大道。
是以,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以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以复正和。谦谦兮,慎远极,强梁者不得其死!
故,失和者不生,失正者不宜。其不得已焉,或灭或返,是以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以弱者道之用。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明止于正,正同于道。道者,万物之奥稽。
持道谨德,是谓圣人;双用两全,是谓完善;知行济一,是谓上士。
'今文正解'
微妙的道无法明显看见,深远的德难以浅显解释。
万千物类,都是实在的形体;生成形体的,是混沌的存在;生成混沌存在的,是超越辩知的恍惚。恍惚已经是极致,勉强称之为“大道”。因此,大道生出混沌且与之混合为一,即“混一”;混一之中又孕育阴阳二元,然后混沌又变化为天地和天地之间的气虚。天有形象,地有形质,气虚可感知,三者都蕴涵阴阳,与恍惚的大道合一而并存,这样的宇宙叫做“深广的沟谷”;天赋予生命,地赋予形体,气用以调息,平衡阴阳,契合大道,万物由此衍化生息。因此,大道分化引起有无对立,有无对立由此引起阴阳并存,阴阳并存由此引起空间构成和时间运动,构成和运动引起各种物类的衍化生息,衍化生息以阴阳合和为前提,阴阳合和以清静为前提,清静以自在而然为前提,自在而然则来自大道的无为。
所以,万物自身无不背负阴怀抱阳,吐纳气虚以达到阴阳合和。因此事物或是获益却导致损害,或是损害却得以获益,是为了回复到阴阳合和的正常状态。谦逊再谦逊啊,注意远离极端,强梁霸道不得好死!
所以,失去合和生命不能存活,脱离正常外物不能融洽。迫不得已,要么灭亡要么返回,因此反向发展是道的运动所在;反向发展而运动,那么强则弱,弱则强,柔弱所以成为道的妙用所在。知道合和叫做恒常,知道恒常叫做明澈。内心明澈就懂得停止在正常状态,而正常状态与大道保持一致。大道,是万物的奥妙之所。
抱持大道谨守玄德,叫做圣人;既利用大道的作用又采用大道的方式,既周全外物又成全自身,叫做完善;知晓大道,依道行事,思想与行动互相辅助没有偏差,叫做上等才士。
'订正与辨析'
按帛书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置于“上士闻道……善贷且成”段与“道生一……吾将以为教父”段之间。
“上士闻道……善贷且成”意在阐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而“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正接下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要之,三段论述由道而物,进而理,进而人,严整不可分割。
'辨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一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楚简本老子丙本里,称‘太一生水’之说,把‘天,水,地’,作为其他万物始源,
虽然如此过程,其中却不含“阴阳”参与,难以直接推导出“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万物结构规律。
所以“二”理解为“纯阴质态纯阳质态”最合理,简称“阴阳”。
其次对于‘一’。“抱一”“得一”“道生一”等等,说明“一”的含义至少有两种:1,“一体性;混沌态”;2,“混沌纯一的物质”。
则“道生一”中“一”解释为“混沌纯一的物质”最合理,简称“混沌”。
由于只有“道”体是“无”,且是“超越有无而合一”的“玄”态,所以才真正具有“不减不灭,普遍存在”性。其他“一,二”则都是“有”,在宇宙生化过程里是依次或转化或更替或改变存在形式的。
“三生万物”不能直接据此解释“三”,要先弄清楚“万物”所指。《道德经》里有不少地方提及“万物”,但根据具体语境所指各各不一,需要具体分析。
由下文“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应该知道“万物”乃是“冲气以为和”的万物,即“万千生命之物(包括人)”。在如《道德经》里“万物(:芸芸者)并作,吾以观其复”。
再回头反观“三”。“三”生万千生物,必然是除一切生物之外的存在物,那么‘天(至阳)’‘地(至阴)’都是其中两个,另外一个则可能是指“水”,也可能是指“天地之间的气虚”。
指“水”,除“太一生水”提出水的先在性外,还可以从“陆地,海洋,天空”三种直观结构来理解。且《道德经》里说“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水)”,可见“天地可生水”而不是“太一生水”。但是由“天,地,水”生“万物”,虽然含有“阴阳”其中,但是不能够得出“(万物)冲气以为和”的结论(否则,应该说“(万物)纳水以为生”了)。
由“(万物)冲气以为和”,可知“气”是“万物”的生存必须。三由此解释为“天,地,天地之间的气虚(由‘道’蕴蓄)”。
这样也比较符合古人的宇宙观“上有无限高广的纳藏至阳的天,下有无限深广的纳藏至阴的地(包括水),两者平行之间,则是容纳万物的气虚”。
这样的解释不但直观,如古神话中“盘古开混沌而分天地虚空”,也有这样的直观性依据。
还可以在《道德经》里有照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比拟‘道’所运转的气虚)”。可见,老子是有所深刻观察天地结构的。
有说三乃“天地神”,不但前后句不照应,且违背老子“人法道,道运行一切”的观点。
有说三乃“天地人”“三才”,这是依据现实存在结构来归纳的说法,不可取。非但与下文论述“万物”而后“人”都应当“和”的思路对不上茬,而且作为宇宙起源衍化说,未免水平低级。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解释:
道生出混沌,二者浑然一体,之中又孕育出阴阳(二),阴阳运转使“混沌分化成天,地,气虚(三)”,其中天蕴蓄至阳,地蕴蓄至阴,气虚则起调和运动作用,三种力量三种成分一起,衍化出其他万物(包括有制造改造能力的人)。所以由此说“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在整个过程中,“道”始终存在于一切。
用我的古文正解里的话则是:
万物者,有形;物物者,混沌;有有者,恍惚;恍惚已极,是名曰大道。是以,大道生混一,混一孕阴阳,复化天地气虚。天有象,地有质,气有示,含阴阳,一大道,是谓玄谷;天以神,地以体,气以息,和阴阳,契大道,万物生之。是以,大道起分化,有无起阴阳,阴阳起势时,势时起衍畜,衍畜被合和,合和被清静,清静被自然,自然被大道。
是以,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以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以复正和。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原文'
'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