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蜃罹蠢袢蚓胚凳祝撬终飧鲅樱幌衷谧罹蠢袢瞎攀鹊木瞎瞎幌嗤T谀母龅厍男┲谏欢ǜ且谎婧偷模侨衔庵掷穹ㄊ亲罟Ь矗忝挥幸谎荒芩嫠常闼持谏嫦补Φ隆4Υυ诰弦桓瞿勘辍⒁桓龇较颍际歉似舴ⅲ窒嘁痪僖欢际歉似舴ⅲ际窃谀抢镉盏迹镏司跷颍镏死肟嗟美帧�
现在人认为没有钱苦,没有地位苦;有钱、有了地位,你慢慢再告诉他,还有苦,苦太多。欲界上面还有六层天,三苦八苦统统具足,到色界天欲断掉了,欲断掉之后这八苦没有,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这没有了,八苦没有了,但是有行苦、有坏苦。为什么?色界有身体,有色身、有居住的环境,这个东西会变坏的。像我们有身体,身体会衰老,你青春不能永远保持,不能保持叫行苦。他会变老老化,他会生病,坏苦;你所居住的宫殿,房屋建得再坚固,慢慢也会变坏。建成了很喜欢,到变坏的时候就苦了,又何况现在天灾人祸频繁。到无色界身体都不要了,这是六道里头最高的层次,真是老子所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说我最大的忧患就是有身体,要没有身体多好。老子就有无色界的思想,没有身体多好!无色界是没身体,没有身体怎么样?没有坏苦,永远不坏了,也不需要居住的环境。但是有什么?有行苦,就是这很好不能永远保持,完全靠你定功。你哪天定功消失又堕落了,这出不了六道,所以佛说六道统苦。这些事实真相他了解,你叫他生天,他对於天没兴趣,然后他要问到底有没有地方没有这些苦,统统没有?有,超越六道这问题解决了。超越六道要怎么办?超越六道跟你讲要放下执著,要放下见思烦恼。见是一切错误的看法,思是一切错误的想法,你以为想法是正确的,全错了,你的看法、想法统统错了。六道众生放下对世出世法一切的执著,你的看法、想法就正确,那就脱离六道,六道里面的生死没有了,真的叫了生死出三界。
可是上面还有变易生死,不是像我们六道这种生死,变易生死,是形容他还有苦,生死是苦,还有苦,那苦什么?修行的苦。还要继续不断修定提升,从声闻提升到缘觉,缘觉提升到菩萨,菩萨提升到佛,还有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叫变易生死。就好像我们读书一样,从一年级升二年级,一年级念一年很辛苦,考试及格了升二年,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是这个,并不是真正有生死。二年级念完,考试及格升三年级,二年级死了三年级生了,这叫变易,这跟我们六道里面生死完全不相同,六道里真的是有生有死。那叫变易,你转变,不断向上提升。十法界到了佛法界还要提升,到这个时候才告诉你,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迷,给你讲:一念不觉,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变现出来了。觉是不动,迷是动的,起心动念它动,动就是迷。再跟你讲宇宙的源起,这是高深的哲学与科学,真的是帮助你解决问题。到不起心、不动念,只要一念觉,后面念念觉,十法界就没有,这到一真法界,《华严经》里面的华藏世界,净土经里面的极乐世界,他到那里去了。十方诸佛刹土哪里你都可以去,你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为什么?十方如来是你自性变的。我们常常讲极乐世界,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如果讲华藏世界,唯心华藏,自性毗卢遮那。
一切诸佛如来是自性变的,一切诸佛刹土也是自性现的,你说哪里没有缘,哪里不能去,为什么一定要到极乐世界!到这个时候我们又明白一桩事情,极乐世界是方便接引,我们要想把成佛、明心见性的时间缩短,这是条捷径。其他诸佛刹土要是按照这个道理,你一步步去提升;极乐世界就是对上中下三根大开方便之门,阿弥陀佛还是自性弥陀,那这就太可贵了。为什么?我们自己想想看,我们烦恼习气能断得了吗?真能放得下吗?断不了、放不下;换句话说,你必须在六道里头还要轮回,哪天执著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你要问,我什么时候能出离六道?你不要问别人,与别人不相干,为什么?六道是你自己制造的。只要你有执著就有六道;换句话说,只要有六道,就知道我有执著,我没放下;只要有分别,十法界就有,觉后空空无大千,你没觉。必须到这时候才跟你谈这个问题。
《华严经》说实在话,它不是接引初机的。那我们学习这部经,把深的意思、甚深的意趣不谈,我们讲最浅的,把它讲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可以用的,为什么?提起人对《华严》的兴趣。《华严》不难,我们听了很有受用,《华严经》很长,慢慢提升。所以我们讲十信,就是讲凡夫、讲六道,从初信到六信都是凡夫,七信才是阿罗汉。那我们现在讲到贤首,贤首是十信,再往上去就超越十法界。这些高深的道理我们多听听有好处,虽然不是我们的境界,多听了什么?阿赖耶识里头落下种子,这个种子将来会遇到缘,它就起现行。这个意思是什么?帮助你不定在什么时候、不定在什么处所一下开悟了,这明心见性。所以明心见性也不是偶然的,阿赖耶识里头有这些种子,这些种子多了它产生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疑情。所谓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阿赖耶识里头种子是疑情,自己也不知道。惠能大师如果阿赖耶识里头没有这个疑情,听人家念《金刚经》,他怎么会开悟?为什么别人听的时候不开悟,念的人也不开悟,他听了会开悟!他有疑情,就大疑大悟,这个疑情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没有遇缘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见到五祖,五祖跟他讲的时候,他大彻大悟。他卖柴听到客人念这个经的时候大悟,不是小悟,见到五祖是彻悟。
佛不管他怎么说法,「是皆随众生之意乐而说,故名众生意乐意趣」。由此可知,佛是无法可说,佛怎么说的?随众生,就是众生有感佛就有说。感从前讲过有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这四种感应。佛如是,这四种感应,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有,自己并不知道,感应道交。四意趣我们就学到此地。今天时间刚好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六六卷) 2007/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6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况玄旨分」。二十个大喻,我们学完第十八,今天从第十九看起。第十九「大海包含喻,喻禅慧普修德」,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海有希奇殊特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及川流。普悉包容无所拒。无尽禅定解脱者。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诸妙行。一切普修无厌足。】
这两首偈,前面一首是大海包容,后面这首是禅慧普修。在前面,我们见到法身菩萨确实体会、证得性相不二,见色,见性、色性不二,色性、色相不二;闻声,声性、音声不二,这是法身菩萨。所以自性里面的性德,世尊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如来是讲自性,说佛是在说形相。所以普贤十愿第一个是「礼敬诸佛」,那是从形相上说的;「称赞如来」,这从法性上说的。由此可知,从形相上说要恭敬,对佛要恭敬,对菩萨恭敬,对人要恭敬,对畜生、饿鬼、地狱都要恭敬。为什么?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本来是佛,怎么可以不恭敬?这没有分别的,从形相上讲没有分别,性相不二。可是从性德上讲有分别,什么分别?有迷悟不同。六道众生,我们不讲十法界,六道众生迷而不觉,虽然本来是佛,他自己不知道他是佛。我们不知道自己是佛,也不知道别人是佛,更不知道蚊虫蚂蚁是佛,谁知道饿鬼、地狱是佛?这没人知道。为什么?迷了,迷了性德,佛要不告诉我们,我们完全不知道。所以礼敬诸佛,佛,通常讲三世诸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说未来佛,我们会想到六道众生是未来佛,这都是佛说的。可是说真的,说真的是现在就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说本来佛是从佛性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从佛性上说;说你是众生,是迷了自性,迷了自性这说你叫众生。所以,称赞跟礼敬就不一样,礼敬是一定要恭敬;称赞,与性德相应的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不称赞。我们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见到,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那是表演的。五十三个人,出家只有六个,另外四十七个在家人。这些在家人里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行善的、有不善的。像甘露火王的瞋恚、伐苏蜜多女的贪欲、胜热婆罗门的愚痴,不就贪瞋痴吗?贪瞋痴是迷了自性才有,悟了的时候没有。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对这三位善知识有礼敬、没有赞叹,这就教给我们了。赞叹,你的形象与性德相应这赞叹,搞贪瞋痴不赞叹,这里面就有差别。
对众生说法,我们可以把前面「众声悦意」的比喻跟「大海包含」合起来看。大海是比喻性德,「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你自性本来就是这样,法尔如是。你现在心量很小,不能包容别人,那是迷了,那不是性德,那是烦恼、是习气。你本来的心量是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你本来有能力普应众生而说法。四弘誓愿是性德,我们迷失了自性,世尊特别给我们提出来,教我们依这四句好好修学,回归自性。这四句我们在讲席里面曾经多次介绍,我说四愿实际上只有一愿,第一愿这是主,最重要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众生是讲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十法界众生,要知道十法界都在迷,为什么?没见性。六道是全迷,严重的执著妄想分别,见思烦恼,这是六道众生,见思烦恼就是严重的执著。佛说我们不能够见性,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