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九岁题诗四座惊,阿连少小便聪明。”1911年起,年仅15岁的郁达夫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他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久就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9月,郁达夫随长兄赴日本留学,从此开始了长达9年的异国漂泊。
在日本,郁达夫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同时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使他忧伤、愤世,需要写作来抒发情绪,渐渐地,郁达夫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14年7月,郁达夫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他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继续文学创作,其才华和勤奋都赢得了广泛好评。
郭沫若发表在1946年9月《人物杂志》第3期的文章《论郁达夫》回忆说:“我和郁达夫相交远在1914年。那时候我们都在日本,而且是同学同班。”“达夫很聪明,他的英文、德文都很好,中国文学的根底也很深,在预备班时代他已经会做一手很好的旧诗。我们感觉他是一位才士。他也喜欢读欧美的文学书,特别是小说,在我们的朋友中没有谁比他更读得丰富的。”
郁达夫的好朋友、艺术大师刘海粟在《漫谈郁达夫》一文里也说:“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从气质上来讲,他是个杰出的抒情诗人,散文和小说不过是诗歌的扩散。他的一生是一首风云变幻而又荡气回肠的长诗。这样的诗人,近代诗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沫若兄才高气壮,新诗是一代巨匠,但说到旧体诗词,就深情和熟练而言,应当退避达夫三舍。这话我当着沫若兄的面也讲过,他只是点头而笑,心悦诚服。”郁达夫后来述及自己在。
■ 《创造》文艺季刊日本的生活也说:“在(日本)高等学校里住了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法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
郁达夫珍视友情,和郭沫若相交几十年,两人自称为“孤竹二君子”。1921年6月,他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自己的寓所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郁达夫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引起了上海文艺界剧烈的攻击,也引起了当时文学批评界的最高权威周作人的注意,并曾写文为他辩护。1922年3月,郁达夫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5月,由他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郁达夫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 《创造周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是一位富有才情和悲剧性色彩、影响深远的作家,他的“自叙传”小说开了我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郁达夫在小说中大胆刻画“零余者”形象,大胆暴露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种种扭曲、行为上的种种变态和病态,大胆展示时代的忧郁病,从而抨击封建礼俗对人性的扼杀,表现出人们对正常人性的向往与追求,抒发因新旧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心灵苦闷。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1928年起,郁达夫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其后还有《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及《达夫所译短篇集》等。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
三次婚姻
郁达夫一生风流倜傥,浪漫多情。据郁达夫的《水样的春愁——自传之四》和《自述诗》记载,当他13岁还在富阳高等小学堂读书期间,就与比邻的“赵家少女”有过一段“水样的春愁”的初恋之情,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后来郁达夫去了日本,又曾经与后藤隆子、田梅野、玉儿等日本少女产生过恋情。后藤隆子被郁达夫昵称为“隆儿”,是郁达夫下宿处附近
的“小家女”。郁达夫每次从学校到市上去,都要从她的家旁经过,遂产生相思之情,并为她写下了四首诗。田梅野是名古屋旅馆的侍者,郁达夫与她交往数月,同样也为她写有诗词。郁达夫与王映霞儿也是侍女,郁达夫为她所写的情诗“玉儿看病胭脂淡,瘦损东风一夜花,钟定月沉人不语,两行清泪落琵琶”至今为人称道。
郁达夫的第一次婚姻是典型的旧式婚姻。1917年,当时的郁达夫从日本回国省亲,在母亲的安排下与同乡女子孙荃订婚,1920年两人正式结婚。由于郁达夫的坚持,没有举行什么仪式,也没有证婚人和媒人到场,甚至没有点燃喜庆的蜡烛和鞭炮,孙荃只是在夜色降临的时候,悄然乘上轿子,就算过了郁达夫的家门。简单的晚饭后,新郎、新娘即独自到楼上上床就寝。1921年以后,孙荃随郁达夫到他所供职的安庆、上海、北平等地居住,度过了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1926年12月15日,郁达夫自广州上船,赶往上海。1927年1月14日,他在留日同学孙百刚家邂逅了王映霞,从此一见钟情。王映霞年轻美貌,在杭州女中和浙江省立杭州女子师范就读时,一向都有“校花”之誉。郁达夫倾心之下,向王映霞发动了狂热的爱情攻势,最终如愿以偿。
1927年6月5日,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宴客订婚,次年2月在上海结婚,3月迁入上海赫德路嘉禾里居住,正式组建了小家庭。婚后郁达夫和王映霞过着虽然清贫但却平静充实的生活,据郁达夫1936年日记:“晚上独坐无聊,更作霞信,对她的思慕,如在初恋时期,真也不知什么原因。”说明即便结婚十年之久,他们之间的感情生活依然完好如初。
■ 1936年,郁达夫在福州青年会。
不久,因为战乱,郁达夫到福建任职,王映霞偕其母与三个儿子避难富阳、丽水、汉口时,两人之间却出现了婚姻危机,并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公开的感情风波。1938年7月5日,郁达夫在汉口《大公报》第四版公然刊登《启事》,全文如下:“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与某君之关系,及搬去之细软衣饰、现银、款项、契据等,都不成问题,惟汝母及小孩等想念甚殷,乞告一地址。郁达夫谨启。”
根据后人考证,《启事》中的“某君”指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厅长的许绍棣,许此时刚刚丧偶,也携三个女儿在丽水游玩,与王映霞关系暧昧。郁达夫闻听有关两人的传言,心中郁闷不已,又在自己家中发现了许绍棣的信件,终于勃然大怒,夫妻争吵,王映霞离家出走。后经友人调解,两人又各自表态要和好如初,一场风波才告平息。然而感情的裂痕却自此愈来愈深,最终为郁达夫出走南洋、夫妻公然反目埋下伏笔。
郁达夫的第三任夫人是何丽有,原籍广东,遇见郁达夫的时候年仅20岁,生父姓何,幼时为一姓陈的人家收养,取名叫陈莲有。她相貌平常,没有什么文化,而且不懂中国话。郁达夫给她取名为何丽有,意思即“何丽之有”。当时郁达夫为躲避日本人迫害,化名赵廉,在印尼与朋友经营一家酒厂。一直到郁达夫遇难,何丽有才知道郁达夫是中国文化界的名人,而不只是一名寻常的酒厂老板。
出走南洋
1938年12月28日,郁达夫应新加坡《星洲日报》社长胡昌耀的邀请,决心到新加坡去作海外宣传。郁达夫在中国抗战正激烈的时期出走南洋,引起了人们的许多猜测:有人认为郁达夫是为了抗日需要,到南洋去作海外宣传;有人认为郁达夫出走南洋是为了挽救他即将破裂的婚姻;也有人认为郁达夫是因为当时国民党某要员的迫害,无奈出走;还有人认为郁达夫出走南洋,是为了寻找创作灵感;更有人认为郁达夫此举,是为了经商发财,等等。现将诸种说法分述如下:
1抗日宣传说
持此种说法者认为,1938年3月,时任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邀请郁达夫任第三厅少将设计委员。郁达夫去武汉就职,从此投身于抗日宣传的道路。此后,他辗转于台儿庄、徐州、山东、江苏、河南、浙江、皖南各地慰问视察。8月1日,郁达夫在戴望舒主编的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创刊号上发表了《抗战周年》一文,宣传抗战必胜
。因此,1938年年底,郁达夫应《星洲日报》之邀,决心到新加坡是为了下南洋去作海外宣传,动员更多的侨胞支援抗日战争。郁达夫在新加坡的三年零两个月期间,担任过《星洲日报》、《星槟日报》、《星光画报》的副刊编务工作,1941年又担任了新加坡的英国当局情报部创办的《华侨周报》主编,可见报纸成为郁达夫在新加坡期间的主要战斗阵地。而3年之间,他写了400多篇政论、杂文和散文,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抗日宣传的,也说明了这点。
2挽救婚姻说
持此种说法者认为,自从1938年郁达夫公然在报纸上刊登《启事》,王映霞离家出走以后,王映霞与郁达夫之间经常争吵不休,美满的夫妻生活已经陷入危机。郁达夫在夫妻关系最紧张的时候选择了带领全家人来新加坡,是为了缓和家庭矛盾的考虑,希望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挽救即将破裂的婚姻。郁达夫自己在《毁家诗记》中也说到了南渡的原因:“纵倾钱塘潮水,奇羞难洗。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所谓“奇羞”,据郁达夫注释,大概在1937年八九月左右,他不在家,浙江教育厅厅长许绍棣乘机在一次饭后,和王映霞发生了关系。郁达夫因此感到“奇羞难洗”,于是决定投奔南洋,在远离是非中心的祖国重新培养夫妻感情,挽救婚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