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受群众欢迎。
赵光陷入沉思,裹紧大衣,凝望着远山一言不发。作为知识分子出身的他,不能不忧虑,中央的有关文件,他认真读了一遍。尤其对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剥削阶级”观点,他有一丝隐隐的忧虑。难道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都成了反对社会主义的敌人吗?按这种逻辑发展,自己岂不也是危险分子?联想到五七年的反右派斗争,赵光不禁打了个冷战。参加革命以来,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党的每一项工作,干得很出色,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中共信阳地委秘书长,成为年轻的老革命。但形势的发展让他迷惑不解,为什么毛泽东要打那么多的右派?他知道这些右派大多数是与共产党一条心的,只是说了一些错话,办了一些错事,难道就要把他们打成革命的对立面吗?他的同学、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中右”、“极右”,跑来找他哭诉。他只能无言以对。
他精于分析情况,对来自中央的信息,都反复琢磨、推敲。邓子恢倒了,为什么?不就是反对冒进吗?连周恩来、陈云、李先念都反对冒进。可是,没过多久,这些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异口同声地改变了反冒进的立场,甚至一个劲地做起了检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指标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高,一个国家的大政方针,怎么会在很短的时间里,这么快地反复提高变动呢?他隐隐地感到中央出了问题。可他不敢跟任何人讲,他把话深埋在心里,只是更加努力学习。
这次到遂平县锻炼,临行前,中共信阳地委书记找他谈话,提出了严格要求,希望他能真正深入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滚一身泥巴,磨两手老茧,走好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他也暗自下定决心,坚决要求到深山区去,拣最苦最累的工作去干,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用汗水洗刷掉自己身上的知识分子味儿。
陈丙寅没有这么多想法,他也不可能有这么多想法。出身贫农家庭的他,凭着朴素的对共产党的真挚情感,拼了命去干党交给的各项工作,成立高级农业社,他一连三天三夜不睡觉,宣传发动,忆苦思甜,搞得轰轰烈烈。打右派,他更是冲锋陷阵,右派反对共产党,真他妈的不是玩艺儿,不打击他们打击谁?他主持召开一次次大辩论会,打了一个又一个右派,打得理直气壮,越打越觉得心与共产党贴得近。他才不管什么三七二十一哩,只要是共产党让干的,就是上山掏老虎娃子,他也会嗷嗷叫地冲上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他陈丙寅的今天。
忠诚使这个农民的儿子变得头脑简单。
他充满信心地盼望着,这次到岈山搞山区植树造林,一定得搞它个天翻地覆,他眯着小眼嘿嘿直乐。
同车异梦,一辆马车载着两个不同素质的人朝着一个方向奔去。
赵光很欣赏陈丙寅的单纯,可自己怎么也单纯不起来。
青山越来越清晰,山风习习,满山松鸣谷应,岈山快要到了。
马车来到常韩村时,已是下午一点多。赵光对陈丙寅说:“丙寅同志,咱们到王丙寅家去吃顿饭,顺便了解些情况。”
“中,”陈丙寅笑笑,说,“王丙寅这家伙工作不错,熟悉本地情况,听他喷喷也中。”
他们让老汉在路边喂马,二人进了村直奔王丙寅家。
三间茅草房,一圈黄泥垛成的院墙,王丙寅正在院子里织箔,熟练翻撂着小砖头。这位矮墩墩的庄稼汉子苦大仇深,十岁就给地主扛活,能使唤着两个老犍牛当墒犁地,庄稼活是把好手。解放后,他对共产党是感激涕零,每年过年,先给毛主席烧香,再给列祖列宗上供,把自己的心都想挖出来给党。历次运动,他都冲在前头,吃苦耐劳,带头组织村上的穷弟兄们成立农业社,他自己被推选为社长。虽然没有文化,但工作有股虎劲,肯动脑子,组织能力强,颇有号召力,群众威信较高。
王丙寅一见赵光和陈丙寅喜出望外,连忙搬了两个玉米皮编的“绣墩”让他们坐下,又从厨房里拿出碗,从缸里打了两碗水,递给他俩说:“先喝口水,我叫孩他娘弄饭吃。”饭是豆面条子,放了点去年的干红薯叶,一点油星也没有。王丙寅不好意思地搓着手,说:“没有啥好吃哩,怪对不起。”
赵光呼呼噜噜地喝着,说:“丙寅同志,一家人,客气啥?能有这吃的就不赖了。”
吃了饭,赵光和陈丙寅掏两毛钱和四两粮票,要付饭钱。王丙寅连忙推辞,赵光严肃地说:“这是纪律,不收不行。”
吃过饭,三个人坐在树下,赵光问王丙寅:“农村工作有什么困难吗?”
王丙寅挠挠头,说:“要说难,俺不怕难,上刀山下火海,俺要眨眨眼就算孬了。可如今这社小人少的难处,可让俺愁得不轻,就那么几个劳动力,想干点大活都不容易,社要大一点就好了。原先俺和钟清德商量,能不能两个社合在一块,心里拿不准,没敢弄,赵书记您说合在一块中不中?”赵光沉思了一会,缓缓地说:“别慌,等等看,这件事牵扯到政体的改变问题,要充分考虑成熟后,才可以实行。”他心里知道中央成都会议上提到过并大社的事,但他不轻易表态。
3、东方乌托邦
听共产党的话,没错
1958年4月16日,傍晚。
陈丙寅从刘百川村里出来的时候,扭头往西天瞅了瞅,红红的一轮日头歪倒在平头垛山尖上,大山的巨大的阴影悄无声息地从山坳里、地缝间浸出来。漫山遍野的山林苍苍茫茫了。村子里青烟袅袅,有人家正在“呱哒呱哒”地抽动风箱,烧汤做饭了。豫南风俗:“吃晚饭不叫吃晚饭,叫喝汤。”牧归的羊群咩咩叫着顺着羊肠山道下山了,赶羊的老汉乐悠悠地晃动着脑袋,哼唱着赶羊小调:嗨哟!山又高来路又长,赶着羊群上山冈哎!嗨!羊吃草来我把歌儿唱,伏牛山里好风光哎!
陈丙寅和赶羊老汉快活地打了个招呼,就沿着村头斗折蛇行的小溪向凤凰膀山走去。这位在剿匪反霸中参加革命的年轻人,经过短短几年的锻炼,早已去掉了当年那个初中生的腼腆,多了几分领导干部的干练与成熟。如今他已是中共遂平县农村工作部副部长,被县委派驻西半个县蹲点,独当一面工作了。
陈丙寅一边走一边想心事。这半年来,遇到的事也真让人挠头皮。土山、杨店、槐树、鲍庄四个中心乡分别处在平原、半山区、山区,各自有各自的特点,生产经营各有各的习惯,不少农业、水利、畜牧方面的工作,很难协调。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号召全国人民反对右倾保守,要求鼓起像1955年冬天那样的一股干劲。当时,陈丙寅激动得热血沸腾,从贫穷中翻身做了主人的穷娃子,对待党的每一项号召,都义无反顾地去拼出命来干。他坚信一条朴素的真理:“听共产党的话,没错!”
山区开发利用方面也是矛盾重重,搅得陈丙寅这个山区绿化办公室副主任寝食不安。自从党中央号召“掀起冬季植树造林的热潮”后,全县人民摩拳擦掌,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全县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都绿化成遮天蔽日的森林。遂平县山区绿化办公室就设在凤凰膀山沟里的刘百川村,陈丙寅任副主任,由于他还是县农工部副部长,实际工作就落在陈丙寅一个人身上了。原来提出的口号是“拿出上甘岭的干劲,学习黄继光的精神,苦干三年,荒山绿化完”。后来觉得时间长又改成苦干两年,荒山绿化完。可修了几天,觉得这两年似乎还不符合中央的跃进精神,干脆就改为一年完成绿化吧。一年能不能完成呢?谁也没有提出疑问。绿化工作是分乡进行的,无山多土的乡人多地少很快就完成了绿化任务。山区杨店乡魏楼村就遇到了困难,全村35000亩荒山等待绿化,可只有220个劳动力,就是这些劳动力也是分兵把口,打井的,挖沟的,修渠的,只得抽出10个妇女5个老头上山绿化,一人一天,使出吃奶的力气,才勉强挖15个鱼鳞坑。社员陈玉立发牢骚:“干到胡子白了也干不完。”
韩楼高级社地处平坡,早完成了植树任务,社长钟清德是个急性子,听说魏楼绿化速度慢,就对魏楼的支部书记张德山爽快地说:“咱们合一起干吧。”二人一拍即合,经乡党委同意,几个社动员了3000多名劳动力上了尖山,红旗插得满山遍野,到处是挖坑的人们。干着干着天公不作美,竟下起雨来,雨越下越大,人们的衣服顷刻淋得透湿。钟清德一声令下:“击鼓吹进军号。”一时间山坡上响起“咚咚”的鼓声,号手吹起了响亮的进军号。
号手吹起响亮的进军号,人们受到鼓舞,更加拼命地挖起坑来,喇叭筒不停地喊着:“拿出智取华山的劲头,使出上甘岭的干劲,学黄继光的精神,坚决拿下30000亩荒山!”雨声、鼓声、喇叭声、军号声、锨头与石头的撞击声响成一片。结果三天三夜,挖了52万个鱼鳞坑,绿化荒山12000亩,种上了壮年核桃沟、老年栗子沟、青年枣沟、妇女桐油沟。人们兴奋地说:“真是人多力量大呀!”
想到这儿,陈丙寅心中酝酿已久的一个大胆设想冒了出来:能不能将几个高级社合并成一个大社呢?这样人多力量大,许多矛盾就可以协调解决了。但他很快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党和毛主席没说的事,咱可坚决不能办。”
但是现实的矛盾又像一团团乱麻,让他剪不断理还乱。今天上午他还在为山区与平原的放牧问题发愁,急得在屋里团团转,正巧通讯员跑步送来一张纸条,是县长史法周写来的,内容是下宋水库定于今天开竣工大会,请他参加。参加竣工会的可能还有信阳地区专署的领导人。陈丙寅一看,心里好一阵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