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8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耐耆幌嗤7卜虻男氖前⒗狄鹌腥绞兰涞男乃男氖谴蟀隳蹋饩褪遣欢仙蓝肽蹋ㄉ砥腥�
  下面说「不动真际,常随流转」,这是佛,真际就是真性、就是真心,就是究竟涅盘。这个涅盘上加上究竟,是谁?《华严经》上讲,妙觉位。这句话给我们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曾经有人问过我,我们在实报土修行,把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成妙觉位,证到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里头没有形相,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在这种状况之下,他还到不到人间来?我们说实报土的菩萨应化到这个世间,大家没有问题,常寂光里头没有现象,他来不来?这一句话解答了,不动真际就是常寂光,就是妙觉位,究竟果位,他还是常随流转,也就是说遍法界虚空界里头,众生有感,他立刻就应,为什么?自性法尔如是。我们在《还源观》里面看到,宇宙万有的缘起是一念不觉。这个一念没有原因,这个一念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这一念是妄动,也不是真的,但是它有现象,这一念一动,把常寂光就变成阿赖耶,常寂光是真性,阿赖耶是妄性,从真起妄。修行,修行到最后是反妄归真。什么时候反妄归真?在《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就还源,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就还源了。虽然不起心不动念,他还有起心动念的习气,习气要完全断掉那就是妙觉。实际上妙觉,哪有这种名词,不得已而说的,真正回归常寂光了,这是我们不能够不知道的。在最近这十几年,日本有个江本胜博士,他用水做实验,发现水是矿物,它能听、它能看,它能懂得人的意思,既然懂得人的意思,它就能懂得周边环境的意思,这个肯定的。这个意思是什么?信息,能感受到信息。矿物能感受,它有见闻觉知、它有受想行识,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常寂光肯定有。虽然他自己不起心不动念,别人起心动念他能感受到,他会起反应,这种反应就是应现,众生有感他有应现,我们从这个地方能体会到这个道理。说明常寂光,那完全是自性,自性与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这才能讲得通。
  所以末后,「成不住道」,这个不住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不住道。确实不住,这个不住是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能够跟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的众生起感应,这个感应是自然的,这个感应没有起心动念过。所以佛菩萨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才叫做「不断生死而入涅盘,不动真际,常随流转」,才是这个意思。下面又有一个问题,我们看,「又,初」,第一句,「既乐住生死」,他说第六,「六复云何生诸佛前」?你既然喜欢住生死,用我们刚才的话,你为什么又求生极乐世界,要再生到阿弥陀佛那边去?这是六道生死,这一问又不通了,你发的这个愿有矛盾。这也很有道理。答也有三个意思,「亦有三义」。第一,「为诱物故」,菩萨故意在那里表演,诱导众生出离三界,三界太苦,佛菩萨示现,你看看认真努力念佛求生净土,做样子给你看,让你觉悟,他是菩萨,做榜样给我们看,我们真的是凡夫,我们在六道真受苦,他受苦是假装的,不是真的。所以这是第一个意思,完全是在教化众生,身教。第二个意思,「求摄物之方故」,这是小行菩萨,小行菩萨自己的智慧、德能还不足,要求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加持他,他才能够获得度化众生的方便,这是第二个意思。第三个意思,「悲智无碍故」,这是说法身菩萨们,他们在六道里面做种种示现,显示出祖师大德在《华严经》上面讲的无障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个意思很深,理很深,事很不容易理解,可是一个人有真诚心,有深信切愿,久久他能够体会到,他能够渐渐的悟入。
  底下有一条,「又十藏约实智契舍,闻诸佛土不愿往生,此约权不坏事,故生诸佛土」。这个话也是悲智的示现,有些菩萨不愿往生,有些菩萨求生佛土,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众生根性不相同,这个我们很能够理解,为什么?都在我们眼前。不要说一般人,我们佛门的弟子,诸位想想,求往生净土的人多还是不愿往生的人多?肯定是不愿往生的人多。为什么?佛教有十个宗派,求往生只有净土宗,其他的都不愿意,包括学《华严》的都不愿意。我遇到,真正学《华严》,他们平常修什么?修法界观,他不念佛,他不求生净土。为什么?他被法界迷惑了,不知道求净土的好处。我学《华严经》最初也被这个迷惑了,因为我学佛是跟方老师学哲学的,我从哲学里面进来的,所以对净土没什么兴趣。老师善巧方便劝我多次,我不反对,不反对净土,但是我没有发愿求生净土。而发愿求生净土还是从《华严》上来的,我第一次讲《华严经》是民国六十年,三十多年前,也讲了很长时间,讲了一半,有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到《华严经》的两位大菩萨,文殊、普贤,突然想到他们两个是修什么法门证得等觉菩萨位?《华严经》后面还没讲到,一直往下翻,翻到后面的时候发现了,文殊、普贤都是发愿求生净土,这个让我感到非常惊讶,这两位大菩萨对净土是那么样的向往,那么样的热衷,而且带领著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从初住到等觉,都到西方极乐世界。我看到这样的经文我也呆了,我想怎么,你看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左右手,我们背后这个像,当中是毗卢遮那,文殊、普贤,这是毗卢遮那佛的得意门生,入室弟子,怎么会把华严会上这些佛菩萨统统带到极乐世界去了,去皈依阿弥陀佛去了,毗卢遮那佛不生气吗?我家里这么多人,你怎么统统带跑掉了?毗卢遮那佛不但没有嫉妒,不生气,而且还鼓掌,好,太好了,这怎么回事情?这些法身菩萨在华藏世界修行要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报得很长的时间,也就是说无明习气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断掉,可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那个时间大幅度的缩短。
  这个事情不可思议,没法子解释。我们相信,为什么?真难,真不好懂,经上说这个事情,「唯佛与佛方能究竟」,那我们就没法子了。等觉菩萨、十地菩萨都不能给我们解答,究竟果佛他也不说明,他说你慢慢证得究竟果位,你不就明白了吗?他不解说,不给你说破,叫你自己亲证,这是宗门教学的手段,绝对不是假的。所以我们看现前这个佛门的同修,修其他宗派的,回过头来再修净土求往生的不多。净土宗的同学一生都在念佛,古时候隋唐那个时代,善导大师讲「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可是在今天,我们看净宗同学,李老师说得好,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他老人家常讲,只有三、五个,换句话说,二千人当中才有一个,不成比例。这什么原因?绝对不是法门有问题,绝对不是祖师大德有问题,我们要反求诸己,问题决定在自己身上,这个不能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我们对於净宗的经教没有好好的去学过,认真修学净宗的经教你就恍然大悟。出在我们对这个道理不清楚,道理不清楚你就有疑,你的信心就打折扣,造成你不能往生,第二种,方法错误,第三种,烦恼习气没有控制住。这个法门不要断,那断功夫高了。这个法门是不断烦恼,但是你要有能力把烦恼控制住,虽有烦恼,不起作用,这叫伏烦恼,你才能往生,烦恼伏不住不能往生,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由此可知,深入经藏这句话重要。我们今天深入经藏不是说你深入《大藏经》,深入净宗的经藏,净宗经藏只有六种,五经一论。五经一论太多,一种行不行?行,这六种东西随便一种你得深入。六种里面分量最少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少。要怎样深入?你能先念上一万遍,你才能深入。古人讲的,「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那个见义就是深入了,功夫不够不行,古人讲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果,像这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你能够念个一百万遍、两百万遍,通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无量寿经》,我常常讲,从这里下手的时候,先念三千遍。一天念三遍,三年,如果一天念九遍,一年。你心定了,定生慧,那个问题解决了,那真叫万修万人去。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九0卷)  2010/1/23  华严讲堂  档名:12…17…209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说分」最后的一段,「发心住」最后的一段。我们接著昨天,从清凉大师《疏钞》的末后,我们看《钞》,我把这一段念一遍,对对地方:
  《钞》,「更有一问,答亦具三意」。这个问还是问的有些菩萨听到净土法门,但是不愿意往生,有些菩萨他发愿求生净土,这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为我们解答是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自不要生,为引众生令修净土因故」。自己为什么不要生?已经破了无明,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起心动念放下了,这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生不生净土对他来说不重要,可以生也可以不生。但是应化在六道里面,特别是六道众生,六道众生的烦恼习气深,造业也广,所以要想超越轮回确实非常困难。菩萨知道有这样殊胜的一个法门,他要劝导一切众生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发愿求生,所以他带头他做示范,他也求生净土。他不是为自己,他是为度众生。
  第二,大师用个比喻来说,「如人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