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5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星橹谏裁矗空飧鼍辰缡撬切南质侗涞摹K氖シń缋锩娴闹谏那寰唬挥兄粗挥蟹直穑运蔷幼〉氖蔷煌痢N颐墙裉煊蟹直稹⒂兄粗直鹬粗锿酚猩啤⒉簧疲飧霾簧铺膳拢崛谜飧龅厍蚧倜穑馐俏颐怯Φ币醯摹�
  「非识心知」里面还有一层意思,法界智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是识心缘不到的,阿赖耶、末那、第六意识都达不到。我们在法相经典里面读到,分别的功能最利的、最大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向内能缘到阿赖耶,向外能缘到虚空法界,就是没有办法缘自性。所以一定是要转识为智,就缘到了。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不执著,心就平等,自性里面的清净平等现前。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识成智。所以李长者此地才讲「法界智体」,就是四智之体,转识成智他就知道。这个地方讲的有一句,「以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只为智体无性无依,不能自了,会缘方了」。这里头我们读到一个专有名词,「住地烦恼」,经教里面给我们说出「五住地惑」,惑就是烦恼,惑是迷惑,惑是无明。根本无明,什么叫根本无明?什么叫住地烦恼?迷的时候的现象。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做了详细的介绍。「五住地惑,五住者,谓三界见惑为一住,三界思惑分为三住,根本无明为一住,共成五住也」。我们有这个参考资料,这叫做五住地惑,「由此五惑」,五大类的迷惑,「能令众生住著生死,故名住地」,这个五住地就是六道轮回。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叫三界,三界里面的见惑就是错误的见解。见思烦恼里头分为两大类,一个是错误的见解,一个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如果我们把它断掉就证须陀洹果,要是学《华严经》,那就入初信位的菩萨,这就被称为小圣。虽然你还没有脱离六道轮回,小圣也很了不起,小圣怎么样?他证得位不退,他绝对不会退转到凡夫,他一直往上升级,往上提升。断烦恼的等级,初信跟小乘初果是相同,都是破见惑,但是大乘的智慧就不是小乘能够相比的,大乘智慧高,心量也大。我们中国古人常说的「量大福大」,这很有道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破这五种见惑,至少我们要学著把心量拓开,我们才得一点受用;心量要是不拓开,没有法子,得不到受用。心量拓开,人在这一生当中会得到幸福美满,心量小的人一生一定生活得很可怜。所以幸福不是从外头来的,还是从觉悟当中得来的!底下有个小注,讲「根本无明者,能生见思二惑,故名根本」。见惑、思惑从哪来的?从根本无明来的。
  我们现在先看看这五住地惑,「一、一切见住地惑,一切见者,即三界分别见惑也,谓诸众生,由意根对法尘分别,起诸邪见,住著三界,故名一切见住地惑」。这要略微解释一下,这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见惑,错误的见解。这个见惑,错误见解从哪里来的?这是一切六道里面的众生,由意根,这不是意识,意根是什么?意根就是末那,第七识叫意根,第六识叫意识,第七识叫意根,意根对法尘的分别。意根,再说得明白一点,诸位更清楚一点,意根就是我执,执著有个我。我从哪里来的?我从分别、从执著来的。你看先从分别,从分别就起了邪见就是错误的见解,执著有这个身体,执著身是我;没有这个身体,执著灵是我,中国人讲灵魂。其实它不灵,它要灵就好了,它不灵,灵,它就不会到不好的环境去投胎,它来投胎根本就没有选择,那就不灵,要灵它就会选择,所以它不灵。孔子在《易经.系辞传》里面说得好,他不说灵魂,他叫游魂,这个名词安得很恰当。因为这个灵离开身体之后,脱离身体之后,它的速度很大,流动性很大,所以称游魂很有道理。不但在这个地球上,它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它的家亲眷属远在外国、远在重洋,它能托梦给他,你就知道它的速度多大。它能到外太空,它能到其他星球,所以称游魂有道理。
  所以夫子也很了不起,他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虽然没讲六道轮回,好像透了信息给我们,这个宇宙间天地万物从哪来的?他说精气变成的,精气为物,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游魂为变,这两句说得很好。产生错误的见解当然很多,佛教菩萨,也就是教弟子们,他很善於用归纳法,把许多复杂的、不同的把它归纳,归纳成五大类,这就是见惑,见惑就五种。五种第一个是身见,执著我,执著我是灵,执著我身是我。灵在这个身上,附在这个身上,则以为身是我,凡夫这个执著非常严重,所以他自自然然就生自私自利。佛法里面讲的我见,我见就是执著有我;我爱,我爱是贪;我慢,我慢是瞋恚,这都是烦恼;我痴,这叫四大烦恼常相随。所以末那有四个特性,就是四大烦恼,与生俱来的。佛给我们说,佛常讲的三重障,三重障实际上就是贪瞋痴,佛把傲慢摆在第一,把嫉妒说为第二,贪欲说成第三,有道理。为什么称它为重障?有这三种烦恼,这三种现象,他闻佛法的缘就断掉,纵然接触到佛法,他在佛门里面可以修福不能修慧。他也能成为佛门的大护法,像梁武帝。
  我们看梁武帝一个故事就明白,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没有人不知道他的。达摩祖师那个时候到中国来,梁武帝接见很欢喜,很想在达摩祖师面前炫耀他护法的功德。他为佛法建了四百多个寺院,南朝四百八十寺,建这么多个道场,度出家人就是护持出家人几十万人。他向达摩祖师说:我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回他一句话,「并无功德」。一盆凉水浇下去,梁武帝就火了,不理他,把他赶出去。所以他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才遇到一个慧可,这就是说话不投机。达摩祖师是不是没有智慧?为什么不抓住这个好机缘让他来护法?或者言词稍微改正一点,他问的是功德大不大?你可以回答他,你的福报太大了。梁武帝我相信也开心,他为什么不说?实际上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到,达摩祖师的真实智慧,提醒大家不要把修福德当作功德,这就错了。了生死出三界是要功德,福德做不到,福德还是在六道轮回里面去享受,这他给我们提醒。所以要记住,要想了生死、要想出三界、要想念佛往生,那我们要重视功德,不能够重视福德。可是福德跟功德在形式上很难分辨,确实它是一不是二,一桩事情。
  到底什么叫功德、什么叫福德?有五住地惑,修一切福是福德;如果远离五住地惑,修一切福那就是功德。再说得明白一点,如果有自私自利、有名闻利养、有贪瞋痴慢,你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叫福德,像梁武帝一样。如果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贪瞋痴慢,所修的福德全是功德,差别在此地,这个不能不知道。所以五住地惑,第一个,一切见住地惑你能够破掉,你能够断掉,刚才说过,你在小乘就证须陀洹,你在《华严经》里面就证初信位菩萨,入门了。果然证得,这里要说清楚,不再执著身是我,不但不执著身是我,连灵魂是我也不执著,他知道灵魂也不是我,是什么?我所有的,是我所,不是我。学佛的人什么是我?灵性是我,就是自性,自性是真我。也就是贤首国师给我们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那个是我,宇宙万法的本体就是自性清净圆明体,能生万法,我也是这个体上生出来的。不再执著我的身、不再执著我的灵魂是我,这是第一个。
  第二,「边见」破了,边见是我们常常讲的对立、二边。这经里面讲的二边是分别来的,真妄是二边,邪正是二边,善恶是二边,染净是二边,知道二边都是假名,不再执著。人我是二边,是非是二边,都没有了,你的心清净,刚刚得清净心,你把边见舍掉了。我们常常讲得很粗浅,我们对一切人的对立不存在,别人跟我对立,我跟他不对立。对立必须二边才能对得起来,我这边没有了,任何人对我的对立都落空。对一切事不对立,对一切万物不对立,不对立就不会有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冲突,你在这个世间这一生就真正得到平安。
  第三个是成见,成见有两种,第一种是因上的成见,叫「戒取见」;第二种是果上的成见,叫「见取见」,这也都是错误见解。譬如,有些宗教里面说,信上帝就能够生天。纵然自己造作很多罪业,行的一切不善,只要信上帝就能生天,他就相信,这叫戒取见。生到天上就永远不死,得到永生,这叫见取见,果上的。佛给我们说天有二十八层天,你生到哪一层?二十八层天都有寿命,都有寿命到的时候。寿命到的时候,换句话说,你还得死亡,你还得在六道里轮回。所以这个因跟果都不是真的,这要知道。生天,生天的因是要天人的德行,夫子在《易经》里面讲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两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物一类一类的它自然就聚在一起,动物、植物都一样,我们到原始森林里面去看树木,一片森林里面就是一种树木,它类聚,它不杂,小动物也是如此。人以群分,人是嗜好,譬如喜欢学佛的都到佛堂来,这一群;他有嗜好,喜欢跳舞的到跳舞厅去,他不会到这里来;我们这里的人也不会到那里去,所以爱好。天人爱好什么?天人爱好德行,佛告诉我们的十善业,他们喜欢十善业。如果我们修十善,这个十善跟他们的标准相应,他自然就去了,这是真正的因。上品十善是生天的因,中品十善是生人的因,这个因果一定要搞清楚。
  佛在经上举这个比喻,把这个误会了。古时候的印度有些修行人,四禅八定虽没有那么深,得到一点点小定。小定天眼开了,看到牛死了以后它的灵魂生天,他亲眼看到的。他想生天,想想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