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德战争-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任何条件。 
  东京走向战争,是因为日本在印度支那和中国的扩张遭到了美国的抵制;还因为美国、英国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对日本实行了经济制裁。东京要石油,要实现其在东南亚的政治和领土野心,加以东条内阁又作了一个灾难性的情报判断:过高地估计了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大低估了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日本的战略目标仅仅是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和缅甸的石油,并确保它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征服的地盘,别无他意。日本没有入侵印度或澳大利亚的打算,也没有征服美国或英国的计划。日本的战略是短期的、适可而止的,依据的是对德国力量的错误信念。当日本的航空母舰从日本领海启航的时候,莫斯科似乎已危在旦夕。 
  元首对美政策的内在逻辑是分析不清的。希特勒是欧洲人,他在1941年前是否仔细考虑过美洲问题是值得怀疑的。他肯定看不起美国和平时期的军事力量。然而在1940年和1941年期间,他对一个迅速向好战方向发展的美国一直保持了很大的克制,他曾坚决反对雷德尔要更加放手地对付美国海军和商船队的主张,惟恐恶化德美关系。 
  希特勒低估了美国的潜在力量,这就犯了一个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错误。他把日本看作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强国,他听从了雷德尔的建议,要日本介入太平洋地区反对英国,从而把美国的注意力和力量牵制在那个遥远的战区。然而,雷德尔建议的目的并非将美国拖入战争。事实上,希特勒不难料想,美国对德国的敌视是难以调和的。美国是为德国的敌人提供武器、装备和原料的主要国家,它派出军舰为英国船只横渡大西洋护航,还派遣部队驻守冰岛。美国迟早是要参战的。但是,从元首方面来说,使美国提前参战是荒唐的。德国的海军,除了潜艇之外,只要一出波罗的海就是一支无足轻重的力量。德国的陆军和空军已经没有余力,而美国远在德国空军的航程之外。因此,德国没有能力对美国发动任何战争。可能希特勒预料到美国会对德国宣战,虽然他的这种看法似乎并无任何依据,但为了自己的声誉,他决心先下手。和其他许多德国人一样,希特勒对日本在战争头几天的胜利得意洋洋。希特勒蛮不讲理,他在12月11日对德意志帝国国会的演讲中对美国宣了战。 
  由于这一宣战,德国最后无可挽回地丧失了一切赢得对苏战争的希望。 
  在1941年的最后七个月中,这场斗争逐渐从欧洲战争演变成世界大战。在5月,德国还是欧洲无可置疑的主宰,苏联也得按德国的旨意行事,不敢怠慢。英国有丰富的资源,它的空军和海军正在迅速扩大,还有美国许诺给予物质援助,这些条件使英国有可能无限期地坚持打下去,但它要成为陆上强国的努力却不可信,因为它似乎不愿意或是没有能力建立大量的陆军野战部队。海上封锁和空中轰炸都不能使德国屈服,如不在欧洲大陆上消灭德国陆军,第三帝国显然就永远不会灭亡。 
  希特勒进攻苏联,这就违背了他早先对德国武装部队和德国人民许下的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的诺言。希特勒对英国的军事力量存有极大戒心,他也非常担心任何挫折,那怕是局部性的挫折,会影响到他的声望,因此,他留下了五十四个师守卫西欧和巴尔干。此外,还把大约百分之四十的德军第一线作战飞机留在西方保卫第三帝国及其在欧洲的占领地预防英国空军的袭击。元首高估了当时英国的潜力,却严重低估了苏联的潜力。他认为进攻苏联只是将英联邦和英帝国赶出战争这一更为艰巨的任务的一个小小的前奏,而他的这一估计看来得到了大多数德军高级将领的默认或支持。希特勒非常轻松地踏进的领土使他的装甲部队陷入了泥潭,撤满了德国步兵的鲜血,本以为可以轻易取胜的夏季战役先是变成了一场大战,接着便是一场苦斗,一场耗尽人力物力的反对布尔什维克的远征,而且越打越凶狂,使希特勒对其他任何考虑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拼命的做法使他丧失了任何理智,以致他模仿拿破仑他很喜欢别人把他比做拿破仑放着德国元首不当,偏偏去充当军事领袖和战地司令官的角色。 
  战争爆发时,英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虽然对苏军战斗力的评价比金策尔的东线外军处要高,但也认为德军能在战争开始后六个月内打到莫斯科。战争开始后第二十三天,包克就攻占了离莫斯科不到二百英里的斯摩棱斯克,那末,为什么中央集团军群不能在9月初攻下莫斯科呢,因为那时苏军阻挡不了德军的前进,这是肯定无疑的。另一方面,莫斯科失陷,即使在政治上和士气上会遭到很大损失,也不会使苏联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因为苏联的许多工业基地是在乌拉尔和西伯利亚,丢掉莫斯科的综合工业体系也不会使苏联丧失其主要军火来源。当然,莫斯科是俄罗斯中部铁路系统大部分铁路的汇合点,因此,丢失莫斯科的损失,对苏联来说将会是严重的,但即便如此,乌拉尔方面的几条铁路仍然可通到沃洛格达、阿尔汉格尔斯克和芬兰前线,以及西部前线、里海和顿涅次盆地。另外,苏联应急的能力也不可轻视。如果认为莫斯科失陷,斯大林就会与德国人媾和,那是毫无根据的。而希特勒与斯大林谈判的可能性则更小。对苏联来说,失败将意味着完全屈从于希特勒。而且很可能意味着斯大林及其共产党统治集团的垮台和灭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肯定,不管丧失多少领土,斯大林也会打下去,何况他已经得到美国援助的保证。 
  希特勒曾经受到他自己的最高统帅部和参谋总部的责备,因为他放着莫斯科不打,把时间和部队都分别浪费在攻打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上。对列宁格勒…迭米扬斯克…提赫文地区的进攻,由于未能克服密林和沼泽的障碍而流产。进攻乌克兰,在基辅河曲部大获全胜,歼灭敌人数个集团军,并俘敌六十万人;但是,若从歼灭苏联集团军的数目来衡量德军的胜利,那么,采用勃劳希契的计划,于7…8月份攻打莫斯科以西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或许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和力量取得同样的战果。如果希特勒这样做了,他就会拿下莫斯科,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如果不是全部也将大部被歼灭。从另一方面来说,布琼尼的西南战区和基尔波诺斯的西南方面军则有可能保存下来。因此,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提出的计划要说是比希特勒的好,也只是说它有可能取得稍大一点的胜利,但肯定不能在冬天到来之前打败苏联。 
  希特勒指挥战争,追求目标过多;过于分散。对苏联来说,即使失去列宁格勒地区和顿涅次盆地,也不会对它的士气和经济产生有决定性的直接影响。后来德国控制了顿涅次盆地,证明它的价值极其有限。既然如此,不如在战争开始时,令北方集团军群在中央集团军群的左翼径直向东朝加里宁挺进,作为对莫斯科总攻势的一部分,避开列宁格勒和波罗的海北部地区。采取这样一种战略也许更为可取。同样,南方集团军群本来可以紧靠中央集团军群的右翼行动,先不管克里木半岛和外高加索油田。如果在7月中旬能以奇袭攻占基辅,而且三个集团军群能收拢成一个整体,保持更紧密的队形,那么德军在中央的攻势有可能远远超过莫斯科达到伏尔加河,即沃洛格达、高尔基和萨拉托夫一线。虽然此时苏军缺乏进攻的机动能力,然而德军的翼侧在一定程度上是经受不起苏军从乌克兰东南部和列宁格勒发起的反突击的,德军是否能在冬季守住这样一个大的突出阵地还是个问题。或者,整个德军的力量可以象斯大林所预料的那样,指向较为易攻的乌克兰和顿涅次盆地,乃至可以远达高加索油田;但是占领这些地方不会马上得到好处,起码也得一年或更多一些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不管德国采取何种战略,它在东方开战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则是确凿的事实。五十个师和一千五百架飞机被留在后方。11月份,凯瑟林的第3航空队司令部和一个航空军被撤到地中海,因为隆美尔在那里遭到了英军在北非发动的有限的反攻而发生了一些困难。两线作战本来是危险的,这是第一次警告。德军根本没有预备队,秋天还没有到,他们就开始把部队从一个受到威胁的防区调到另一个防区,从一个战区调到另一个战区,最后,从1942年起,从东线调到西线,又从西线调到东线。战线很长,而且越往东进越长,德军深入敌后很远,加上希特勒坚持要各部队与其翼侧友军保持紧密联系,这就意味着入侵部队既不能保持纵深配置,也不能保留预备队,于是最终失去了进攻的锐势,出自同一原因,德国空军的掩护和战术支援,除了在选定的主要地段之外,非常薄弱。德国空军没有进行过战略轰炸,好象也不曾在纵深阻滞过敌人。苏联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德军的缺陷暴露得更为突出,能侵占象苏联这样广阔的领土并不一定意味着也能守住这块领土。 
  德军空运的后备力量是有限的,而苏联的铁路系统又极不可靠。在战争初期,所有的物资都得在苏联边境从一条铁路转到另一条铁路上,因为铁路轨距不同。这一点,再加上缴获的苏联铁路车辆不多,使运输能力大为降低,因此按照标准的欧洲轨距重新铺轨便成了紧迫的任务。除了在乌克兰的一些地区,苏军有组织地将轨道和路基全部破坏了之外,在其他地方改轨的工作进展很快,即便如此,重新铺设的轨道的运输能力通常也不高。很多主要干线只改了一条线路,而侧线、转台和修理库若不同样改轨,复线的运输效率就难以发挥。在乌克兰,木材缺乏,妨碍了改轨工作的进展。所有的机车和车辆都得由德国国营铁路部门从德国或西欧调来,但德国的机车不适于在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