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5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梦业睦土Γ┲冢诨断病W约喝痔蹇眨凰亢林粗挥校谀抢镄蟹鸬溃孕韵嘤ΑK晕誓慊岵换幔磕歉鲈诔坷锕ぷ鞯娜耸欠穑皇潜鹑恕K┭哪兀抗┭氖侵谏�
  在中国古时候这种例子很多,最著名的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道场。在古时候,我们佛门里头记载的有三个人,寒山、拾得,这两个人在厨房打工的义工,一个是烧火的,厨房大灶烧火,一个是挑水的。还有一个丰干和尚在磨房里面推磨,磨米的,都是做些苦力的工。以后这三个人的身分被发现,发现的是太守,到这个地方去上任,中途他母亲生病他去求医,结果来了一个出家人说他懂得医,能够给他母亲治病,果然把他母亲病治好。他就问他,问这个法师住在什么地方?他说:我住在国清寺里。他说「国清寺里有哪几位是高僧大德?我去上任,正好是在这个地区(归他管辖的),我会去拜访一下。」从前做官的都相信佛,都是佛门弟子。他就介绍,「有,有文殊、普贤、阿弥陀佛。」有这样的人?「是,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丰干和尚就是阿弥陀佛。」他听了高兴得不得了,上任之后就到国清寺去拜访佛菩萨,问寒山、拾得。先问文殊、普贤没有人知道,问寒山、拾得,大家知道,疯疯癫癫的,语无伦次。太守见到他就下拜,而寒山、拾得不还礼傻笑,根本就不理他,两个人就走了。他去追,追到之后,看到走到一个山上,山裂开两个人走进去,山就合起来不见了,再也见不到。丰干和尚也不见了,才跟大家说。这三个人没有一个人瞧得起,疯疯癫癫的,丰干是阿弥陀佛,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然后大家知道这个身分之后,从前他们唱歌,墙壁上写的这些诗词,把它搜集起来,现在《大藏经》里面还有。
  你看佛菩萨示现做义工,侍候大众,照顾得都很周到,给我们做榜样。这个时代有没有?肯定有,我们肉眼凡胎不认识,往往我们所瞧不起的、轻慢的,不晓得他是佛菩萨再来。那怎么办?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你看每个人都是佛菩萨,那就不会漏掉,就不会错。人人都是佛菩萨,行吗?行,修行人就得要这样做法。这个人见我就生欢喜心,是佛菩萨;那个人见到我,他就不高兴,也是佛菩萨。这经里面教我们修怨亲平等,就在这境界里头锻炼,锻炼什么?锻炼清净心。顺境、善缘好,不能起贪恋心;逆境、恶缘不好,不能起怨恨心。清净心、平等心,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成的,锻炼成功的叫会修行。不能说这个人我讨厌他、我不喜欢他,那个人我喜欢他,你七情五欲还没有放下,你是凡夫。真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真练功夫。带真随俗,一定要懂得学无住,你看《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前面习无量善巧,要生这个心,帮助一切众生断疑生信,帮助一切众生改过迁善,帮助一切众生转凡成圣。在我们现前真正帮助众生往生净土,那就是转凡成圣。
  这个《楞严经》里面讲的,「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这个话讲得很清楚。「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经里面讲的是比喻,道胎是比喻佛道,就好比人投胎的时候,在母亲胎胞里,这是接受如来的教诲,自己直下承当,愿意做佛的继承人,觉就是佛,胤就是佛的后代,就是佛子,真正要发心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如胎已熟,这在胎胞里面长成人,这出生,所以人相不缺。用这个比喻来比喻菩萨自行利他,善巧方便,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叫方便具足住。由此可知,方便具足是利益众生,真的,将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做出来,完全兑现。
  第六「正心住」,《疏钞》里面讲「成就般若,故闻赞毁,真正其心,念不动故」。般若是智慧,智慧,心才正,这个第六是正心住,心才正。比我们儒家讲得详细,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在第四;佛法在此地,正心是在第六,成就智慧。所以有智慧,听到人家赞叹,心里如如不动,对待人谢谢,心里没有觉得赞叹就生欢喜。如果赞叹你你很欢喜,毁谤你你就很怨恨,你不行,你是凡夫,你在佛法上没有得受用,你还是愚、迷不觉。真正智慧开了,觉悟了,不一样,跟佛一样,闻赞叹,谢谢,不放在心上;有毁谤也谢谢,也不放在心上。这个心清净,这才叫正心,所谓是「八风吹不动」,不会受到外面境界影响,你这个心才得其正。如果外面小小境界动,你就受影响,我们今天讲心浮气躁,你什么都没学到。所以这个不能不知道,这个正心,念不动。
  《楞严经》里面说,「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前面无住,心行跟佛相同,但是心相有异,不一样。「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行跟相的差别在哪里?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如果契入佛的境界,自然心相同。这是什么人?如果没有见性做不到!佛的相是圆满的相,这个诸位要知道,因为相由心生,释迦牟尼佛所示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正心住的人,这个菩萨他跟佛所示现的,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前面行同佛,相不同;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相也跟佛一样,这就说明他修行的功夫成熟。相是自然转,有念转不过来,为什么?念是烦恼,分别是烦恼,执著是烦恼,这要记住,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有烦恼,佛的相不能现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没有八十种好,八十种好是讲细相,佛的三十二相非常明显,转轮圣王有,没有佛那么明显。相是福报,佛现这个相自然的,绝对没有意思,为什么会现这个相?随众生心而应现,众生希望佛来度他,他就现佛相;众生喜欢菩萨,他就现菩萨相,都会现的是圆满的相,这是感与应的现象。不是菩萨有意,所以经上常讲「法尔如是」,就是自自然然是这个样子。
  我们看到正心,中国古人也是这样教我们,标准跟佛法当然有差别,可是也很高!这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国人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我们这种教育,现在丢掉几十年,将近一百年,这桩事情我们要知道。在古代,一个人生下来父母就教,父母会教,他为什么会教?他的父母从小教过他,所以他也要如法炮制去教下一代。教什么?教格物,物是物欲、欲望。格物就是要对欲望一定要控制,欲望有,人皆有之,一定要控制它、要约束它,不能让它扩张。佛法对於欲望是叫你要断掉,儒家不是断掉,儒家讲控制,有限制,自己能克制,这就是格物。致知,欲望要不能克制,智慧不会现前,你所求得的我们现在人讲知识,你可以求得知识,你不可能求得智慧。这都要从小教!格物致知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弟子规》。不但格物致知在《弟子规》里面,诚意正心也在里面,做人的基础。智慧有了,你对人、对事、对物你会有诚信,那就是诚意,没有虚妄,这个心才得其正。诚意,你处事待人接物那个心就得其正,这是中国传统教导的。我们看到佛法里面讲的正心,它是心相不异,与佛一样才叫做正,这标准高。所以这引用经说,这个经是《楞严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我们再看第七「不退住」,清凉大师讲,「入於无生毕竟空性,心心常行空无相愿,止观双运,缘不能坏故」。这是讲的不退,入於无生毕竟空性,这个入是契入,也就是心里面与空性完全相应,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放下起心动念,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说的法身菩萨,四十一位法身菩萨都住在这个境界里头,起心动念尚且没有,怎么会有分别执著!不退的标准是依这个说的。从现相上,法身菩萨与遍法界虚空界十法界里面的众生起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现相,虽然现相,常行空无相愿。这里头是三桩事情,一个是空,一个是无相,一个是无愿,它这个无字是贯下来,无相、无愿。「空、无相、无愿」,在大乘教里面,小乘教也讲,叫三解脱门。为什么要「住空」?一切法体性空寂,你不能把一切法常常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错了。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读大乘经,知道这桩事情,如果我们常常能够保持空性,这个好!为什么?什么烦恼都没有,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道业在这一生当中会圆满的成就。如果心里面有,有什么东西?有六道轮回。说老实话,四圣法界没分!
  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万法皆空」,「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那你把它放在心上,不就错了吗?佛法能不能放?不能放。为什么?《金刚经》上讲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它说的法就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世尊讲得很好,为什么这些法要舍?这个法就像筏喻一样,像我们坐船过渡,过渡在从前用竹筏,或者是用木筏渡过去,现在讲渡船。渡过去之后你就把它丢掉,你就不能再要它,用这个比喻。我们现在是坐渡轮渡河,过去之后我们就离开渡轮,把渡轮舍掉你才能够上岸,你要不肯离开渡轮你永远上不了岸。所以佛经的筏喻是这个意思,你要能舍。坐在渡船上,心里就没有执著渡船的念头,何况到达彼岸你上岸。佛这个比喻说,这个水就是六道,苦海无边,渡船就是佛法,苦海你要舍掉它,渡船也要舍掉它,你才能到彼岸,这个比喻很好。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要放在心上,要舍掉;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也要舍掉,你真的达到彼岸。彼岸是什么?彼岸是自性,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不可以说我要依佛法,要是依佛法,你就留恋佛法,你就不肯放下佛法;换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