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底前辈,就当纪元前五百年前后底人物,而在传后又载老于以下八代底子孙,说假仕于
汉孝文帝,假于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胶西工死于汉景帝三年(西纪前一五
四),今以三十年为一代推算起来,从西纪前一百五十四年上推二百四五十年老子便成
为西纪前四百年前后底人物。这与孔老会见底传说底年代相差约一百年。司马迁采用俗
说,以老子寿长百六十岁或二百余岁,表面虽可免于矛盾,但这样长寿,于事实上恐怕
不能有。孔老会见底事情恐怕是出于老庄后学所捏造。至于老子子孙底系谱,《史记》
以外底文献全然没有。司马谈曾从黄生学道家之说,可知这种记载是依据黄生所传底材
料得来底。但司马谈是景帝时人,与系谱中最后一人同时,所以从老子底子孙直接说出
也很可能。《史记》载老子底子孙为:
老胭一宗一注一宫一假一解
此中老子之于家为魏将,封于段干,《史记·魏世家》及《战国策》都记魏将段于
崇底名字,日本如齐藤拙堂请人以为便是老子之子宗,恐怕还是宗之于孙较为适宜。但
这些说法都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能执为定论。武内先生以为老子当与子思。墨翟同时,
优培雅说到他也是当然的事。
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底事,若把《曾子问》与《史记·老子传》比较起来,便知二
者底思想不同。若依《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他可以理会老子也是楚狂、长沮、梁溺一流
的人物,岂是孔子所要请益底人?孔老相见底传说想在道家成派以后。在《吕氏春秋·
二月纪·当染篇》里有孔子学于老响底记载,问礼底传说大概是从这里来底罢。《史记
·孔子世家》对于孔子问礼底事也用怀疑的语气,说:“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可
见司马迁也不信孔子与老子有何等真切的关系。
将老胭和孔子放在同时代最古的文字是《吕氏春秋》与脏子》。《吕氏春秋》是战
国末年底书,庄子记孔老底那几篇也几乎是与这书同时。在《吕氏春秋》以前,没有孔
老相见底说法,可见这是道家得势后底附会。
老子思想与孔子思想是立在对抗的地位上,《庄子》中关于孔老问答底那几篇便是
本着这点写成底。所谓“楚人”,是因道家思想起自南方。儒家思想是北方所产。北方
底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与南方黄帝、神农、许由、老子之道相对
抗。战国末年,南方与道家思想有密接关系,所以唱行道家底宗师多被定为南方人。如
《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篇》载许由生于“沛泽之中”,《孝行览·慎人篇》又说他
是颖阳人。《孟子》所说神农之道,也是在楚国盛行底。称老子为楚人,本不必限于楚
国本境,因为战国末年,南方诸国都称为楚。
关于老子底乡里,《史记》说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而《庄子·天运篇》及《寓
言篇》都说老胭是沛人。《史记》说老子出关,莫知所终,而《庄子·养生主》却记载
老子死底故事。今本《史记》说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溢日胭”。《索隐本》载
“名耳字响”,而无字溢。以李为姓,《正义》与《索隐》底说明都是神话,为什么名
胭,也没有的解。《汉书·艺文志》“老于邻氏经传四篇”往说,“姓李名耳”,恐怕
以老子为姓李是刘向父子底时代流行的说法。《吕氏春秋·仲春纪·当染篇》“舜染于
许由、伯阳”句下,高诱注说:“伯阳,盖老子也,舜时师之者也。”时代越后,老子
所授底徒弟越古,越到后来,他便成为开天辟地以前底神灵了。以伯阳为老子底字,葛
洪底《神仙传》是本于高诱底注而来底。以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底传说或者本于《庄子
·天道篇》,而《孔子世家》采用其说。但《天道篇》所记全是假托,不足凭信。
《技记》又说老子或是老菜子,或是周太史像。太史馆是秦献公时人,后于孔子百
余年。他底唯一事迹见于《史记·周本纪》所说“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
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这个是周命将终,秦柞当兴底预言,总是出于秦孝公以后底
话。司马迁也不能断定,所以说,“或曰请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索
隐》与《正义》都不以老子即太史檐为然。其次,老莱子即老子底说法也不可信。司马
迁自己对于这层也有疑窦,所以用“或曰”底语气。或者自“或回老莱子亦楚人也”,
至“与孔子同时云”一段,只明老莱子也是个道家,不一定就是老子。《史记·老子传》
记老莱子著书十五篇(《汉书·艺文志》作十六篇),言道家之用,明示与老子著书上
下篇言道德之意是两个人和两部不同的著作。老莱子在《楚策》里是教孔子以事君之道
底人;《庄子一h物篇》也记他与仲尼底谈话。此外,《大戴礼·卫将军文于篇》也记
他对于孔子底批评。关于老莱于底文献只此而已。然而《国策》所记只能视为战国时代
底传说;《外物篇》与《卫将军文于篇》都是汉代作品,所说无疑是汉人底话。还有刘
向底《列女传》记老莱子七十斑农娱亲底故事,恐怕也是小说家言罢。看来,老莱于底
名字在先秦时代人知道底很少。老莱子十五篇今不传,现在仅见于李善《文选注》所引
《尸子》底逸文一句,说:“尸子曰:《老莱子》曰,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奇者固也。’
代文选》魏文帝《善哉行注》)总而言之,以太史情为老耿,恐怕是像脱同音所致;以
老莱子为老子,为楚人,恐怕也是影射者聘或学宗道家而冠以“老”字底罢。冠老字底
著作如《老成子》、《老莱子》,多与道家有关,也许是一种称号。
老子与关尹底关系,依《史记》,《道德经》是为关尹而作。关尹底名见于《吕氏
春秋·审分览·不二篇》,说:“老胭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
贵虚,陈娇贵齐,阳生贵己,孙胺贵势,见良资后。”《庄子·天下篇》也将老子和关
尹并称。可见在战国末年,关尹学派与其它学派并行,因为贵精。贵虚、贵齐等派与老
子底贵柔,很接近,渐次混成道家底派别,老关底关系想是这时代底假托。说老子寿百
六十余岁或二百岁,也是从战国末年道家养生底思想而来底。
乙 《道德经》
现在的《老子》是否老子底原作,也是一个问题。《汉书·艺文志》载《老子邻氏
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老子》四
篇,可惜现在都见不着,无从参证。从经内底章句与思想看来,因为矛盾之处甚多,故
可以断定其中必有许多后加的文句。如果现存的《老子般经过后人增改,在文体上应当
首尾一致,但其中有些章句完全是韵文(如第二十一章),有些完全是散文(如第六十
七章),又在同一韵文里,有些类似骚赋,有些同于箴铭;同一散文,有些是格言,有
些是治术,甚至有些国人经注。仅仅五千文底一小册,文体便那么不一致,若说是一个
人一气写下来底,就未免有点牵强。《史记》说,老子著书“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从现存本看来很难说与汉初底本子相同,有许多可以看为汉代加入底文字。如《庄子·
天下篇》所引老胭之言:“人皆取先,己独取后。”‘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
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巧笑。人皆求福,
己独曲全。”“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
物,不削于人。”这些文句都不见于现存的《老子》。其它如“知其雄……”,“知其
白……”,“受国之振”,“曲则全”,“深根”,“挫其锐”,则散见于今本《老
于》,但表现法和思想多与今本不同。这大概是由于引用者底误记,或传诵间所生底讪
讹吧。或者今本《老子》是取原本一部分的文句,加上辑者以为是老子底话而成,故此
现出许多断片的格言。汉代著作所引底《老子队乎都与今本不同。如《韩非》底懈老》、
捕者》,雕南》底《道应训》、视道训》、特俗训《诠言训》认间训X韩诗外传》入史
记·货殖传》中所引底《老子》,只有《解老》中底一句是今本所存底。可知今本是后
改底本子,不是原本。
从思想方面看来,今本《老干》有许多不调和底地方。如六十七章所立底“三宝”
不能与排斥仁义礼名底态度相融洽。不重视善恶区别底道家思想,也不能与七十九章底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相调和。“取天下”(二十九,四十八,五十七章)也不与崇
尚无为底见解一致。五十四章底子孙祭扫、列记乡国天下,生死、摄生(五十章),长
生久视(五十九章),兵(三十及六十九章),“立天子,置三公”(六十二章),
“圣人用之,以为官长”(二十八章),简直不是道家底话。又众人与我底分别(二十
章),天道与人道底对举(七十七章),都与说柔弱,说退,说屈等精神不和。这些都
可看出《道德经种所表示底思想底混杂。再进一步考察起来,老子底根本思想,在《道
德经》中也有与它冲突之处。拿“失道而后德”(三十八章)来和“孔德之容,惟道是
从”(二十一章)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二十三章)比较;“上仁为之而无
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三十八章)与“大道废,有仁义’汲“绝仁弃义,民复孝
慈”比较;五章底“天地不仁”以下几句与四十九章底“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
之”,“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二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