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氛变得有些微妙起来,赵构自己也感觉到了,他尚未开口说话,便有一名新任御史站了出来,对着赵构行礼,道:“陛下,犬羊无信,金主完颜亮还为篡位之时,就扬言要夺得天下,现在他为金主,决没有半点和议之心,陛下万万不可以掉以轻心,应当积极备战!”
那名御史脸上微红,想必是喝酒喝得有了几分醉意,所以才来了胆子公然在正旦的时候对赵构叫板。
赵构脸上原本的笑意便渐渐的消了,变得有些发白,但没说话。却又有一名坐在角落里的六品官起来道:“秦贼议和,误国误民,国家日衰,皆因于此啊陛下!”
赵构的心情一下子沉入到了谷底,这时候大多数官员都有了几分醉意,听见那名六品官员这样说,都开始议论开来,甚至连史浩都上前对赵构进言:“陛下,臣从金国归来,金主完颜亮绝对有南侵之心,陛下还是该早做准备为好!”
自从秦桧死后,赵构维持了大半年的好心情,终于在这个时候烟消云散。
赵构在这种场合,发火也不是,怒骂更加有失身份,他重重的哼了一声,朝着一旁的官员道:“议和乃是国策,是朕一意所为,和秦桧不相干。秦相公为相多年,虽有失德,但却有大功一件,便是议和成功。”
赵构既然这样说了,底下议论的群臣也都纷纷的闭了嘴,那个喝醉了的御史却不依不饶起来,硬是不肯借坡下驴,反而走到了赵构面前,对着赵构行礼,声泪俱下的要求赵构立刻下令,加强防备。
赵构狠狠的甩了袖子,转身而去,那个喝醉了的御史也被太监架了出去,好好的新年朝会就这样被搅和了,大家谁也没有再留下来的饮宴的心思,却又有一些朝臣不肯走,围在赵瑗身边,希望赵瑗能够去劝一劝赵构。
赵琢在赵构转身而去的时候,就陪着赵构一同走了,现在赵构怒气冲冲的回到内殿,怒骂道:“一群不知好歹的东西!”又一回头,看见只有赵琢一人,便问道:“怎么只有你在,普安郡王呢?”
赵琢上前两步,对着赵构躬身行礼,复又抬头,对赵构道:“官家,普安郡王还留在紫宸殿,被群臣围住称赞呢!”
赵构哼了一声,心中有些不满,瞟了赵琢一眼,道:“去把普安郡王给朕叫来!他一个亲王去和大臣搅合干什么?”
赵琢听见赵构这句话,心中一喜,便忙转身出去,找了个太监去叫赵瑗。
等到赵瑗也离开之后,众臣便渐渐的散了,虞允文和萧山走在一起,低声对萧山道:“你知道吗,这半年,官家连换了五个宰相!”
萧山点了点头,道:“官家是被秦贼整怕了,不希望权柄旁落。”
虞允文微微叹了一口气,有些担忧和失望:“官家只顾着这些事情,真正的大祸患却看不到。我有朋友在江北,听他说,完颜亮正在大肆招兵买马,前些天又曾跟手下的朝臣商议,打算把京城从燕京搬到汴京,恐怕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南侵了。”
萧山只知道历史上完颜亮的南侵还在十多年后,但秦桧都提前七八年死了,这次的情况会不会也跟着改变,那就不得而知了。
只不过他所知道的是,完颜亮的确是在积极备战,赵构却只因为得到了一纸议和书就这样兴高采烈,对他抱有任何希望所换来的只能是失望。
本来这次大朝会结束之后,萧山就该回去了,但他刚刚回到驿站的时候,就又接到了李道的来信,希望他能够在京城在多呆两天,还有另外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去办。
萧山只能暂时留下,他在正旦过后的第二天,在李凤娘的强烈要求下,带着李凤娘前去西湖游玩。
这次游湖又好死不死的撞上了韦太后。
正旦朝会之后,赵构心情不好,闷在宫里。吴皇后和韦太后等后宫女眷则都去西湖游玩,御舟泛湖的时候正巧遇见了李凤娘,韦太后记得李凤娘,便招呼她过去。
韦太后见到竟然是萧山陪同李凤娘,颇为吃惊。而萧山也不曾想,竟然会在这个地方,遇到后宫诸多女眷。
要是普通女眷只要回避就行了,但遇到的是韦太后,却不能不过去行礼叩拜。御舟上搭出一条舢板,萧山将李凤娘抱起,走过舢板上了御舟,去给韦太后和吴皇后行礼。
韦太后对萧山淡淡的,对李凤娘倒是非常的喜欢,说小姑娘长得好看,一脸福相。
李凤娘把平时自己骄横的一面全部收了起来,行礼举止倒也有两分大家闺秀的样子,又偶尔装天真,哄着韦太后玩笑。
吴皇后却招收示意萧山过去,问了他两句在鄂州的情形,萧山一一回答了之后就退了出去,回到自己的船上。吴皇后待萧山走了之后,便转头去对一直在逗李凤娘的韦太后笑道:“太后既然这样喜欢这孩子,不如把她留在宫中作伴,岂不更好?”
韦太后摇头道:“人家的闺女,老妇怎好强夺?”
这个时候一位姓刘的贵妃忽然插口,道:“太后,这李小姐要是成了赵家的媳妇儿,不就可以长久留在宫中了吗?”
韦太后先是一怔,随即眉开眼笑,连声道是,又对吴皇后说:“皇甫坦曾经给这孩子算过命,说她的夫君将会拥有天下,正巧普安郡王和恩平郡王……”
韦太后的话尚未说完,便被吴皇后打断,吴皇后笑着道:“太后这主意好,普安郡王和恩平郡王都已有子,且年纪和凤娘相当,正好做亲。”
韦太后本来是想要塞给赵琢当王府夫人的,话尚未说完便被吴皇后打断心中有些不太高兴,但随即听了吴皇后接下来的建议,便也释然:李凤娘才七岁,虽然说谈论婚事也不嫌早,但总是有些不太妥当,倒不如让她成为曾孙媳妇,保佑大宋江山至少在曾孙这一辈上还能够千秋万代,便道:“你说的不错,老妇觉得这是一门好亲事。要是那位郡王能够得到凤娘做儿媳,将来说不定将来还能够回到汴京呢。”
韦太后一提起开封,在座的就没有人再敢多话了,她是太后,她说不打紧,但其余的都是赵构的妃嫔,没人敢去说这种话。
韦太后当天晚上回去就对赵构说了:“你也不小了,皇嗣一直未定,今天我给你找了个好的孙媳妇,谁能够娶到她,谁就立为皇嗣吧!这可是皇甫坦算过命的吉利之人。”
89、吻
赵构也早就听说过李凤娘的大名,什么美貌;命好;旺夫。他心里想了想,道:“如果是这样;就把她给瑗瑗做儿媳吧!”
韦太后心中有些不悦:“恩平郡王呢?”
赵构一愣;一时半会儿不知道说什么;想了半晌道:“总是长幼有序才好。”
韦太后哼了一声,有些不满,她希望李凤娘能够成为赵琢的儿媳,又道:“瑗瑗那孩子一天到晚都是板着脸;心思深沉的很;老妇是不喜欢的;他也没那福气能够得到这样好的儿媳妇。”
赵构心中也对赵瑗有些意见;这些天朝臣上书要求皇帝立嗣,虽然没明确说让他立谁,但众臣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赵瑗,这让赵构感觉到自己似乎被孤立了。
在这种情况下,赵构甚至觉得赵琢恐怕要更加合适一点,但赵琢的人品却有些让他担忧。赵构害怕自己年老之后,赵琢会不孝顺,如果真有那样一天,自己可就是叫天天不灵了。
在多方考虑之下,赵构决定,韦太后所说的这件事情可以考虑,不过首选还是赵瑗。
他决定之后,已经是天黑了,夜晚也不方便叫赵瑗进宫,便决定等明天再说。
然而让赵构所不知道的,是李凤娘回去之后,竟把韦太后和吴皇后两人说的话,有模有样的学给了萧山听,说毕还十分得意的叉着腰道:“萧山,你神气什么?本姑娘多得是人抢着要!”
萧山本来还想,不至于赵愉才七岁,赵构就去给他定婚事,然而现在听李凤娘这样一说,他立刻感到事情有点急迫了。
非但如此,而且看韦太后喜欢李凤娘的那个样子,说不定赵瑗为了能够在韦太后心中加分,更加有利于他争夺皇嗣,会答应这门亲事。
他草草的吩咐了几句,就前去了赵瑗府上。
走在夜间的街道上,萧山才发现正旦大朝会虽然热闹,但民间在春节期间,却都各自在家中走亲会友,街上的店铺全部关门,街道上的行人也没两个,显得十分的安静。
萧山走了两步,刚转过驿站的街头,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影子,出现在街的另外一头,竟是赵瑗。
赵瑗身边一个随从也没带,只是自己独自一人上街,看似在散步的样子,但却是在来回兜圈子。
萧山四周看了看,这条街上,除了自己所在的驿馆因为是朝廷所开,并未关门外,其它的茶馆酒肆,早就关了门,一条街上连个灯影都没有,显得分外幽暗,也不知道赵瑗来这里做什么。
萧山快步走了上去,来到赵瑗的跟前,问道:“殿下怎么在这里?”
赵瑗答非所问:“好巧,居然遇到你了。”
萧山也不知道为什么,先前觉得李凤娘的事情是很急迫了,但是现在一见到赵瑗,便觉得天大的事情也变得不怎么重要起来,他自然而然的站到了赵瑗身侧,见赵瑗身上穿的少,便脱下自己的披风,给赵瑗披上,道:“夜里冷,殿下出来该多穿一些。”
赵瑗也没拒绝,只是点了点头道:“没事的,我只是在府里闷的慌,随便出来逛逛。”
萧山马上便道:“殿下一个人出来,总是不太安全,我陪着殿下一起逛吧。”
赵瑗嗯了一声,两人便并肩在幽暗的街道上随意的走着,一边又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然而说着说着,两人最终还是说到了那天大朝会发生的事情,赵构竟然已经到了听到臣下建议要加强防备就在怀疑别人质疑他议和政策不正确的地步。
赵瑗叹了口气,道:“那天阿爹先离去了,后来把我叫去,不分青红皂白的就说了许多莫名奇妙的话,我想他是不愿意看见我和其它的任何人走的太近。”
萧山不说话,过了一会儿,他看着赵瑗,道:“因为众臣都希望你能够成为皇嗣,恐怕是这一点惹怒了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