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游方道仙-第3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步骤繁多,但总体而言,仍是金丹九转的境界。

《海中玉蟾炼丹十九诀要》上面所记载的温养金丹的手段,却是山河观仙图中那青衫秀士所不及的,比之他在《紫府神庭混元祖气真诀》上面添加的温养金丹手法,中州燕地的法门明显更为玄奥,且高了不止一筹。

护法长老就在身后,上前一步,低声说道:“这里的书籍,都是本门的秘典,只能在这里翻阅,不能带出。但小师叔又自不同,您老人家若是需要,可以拓印一本,在外可以时时研读,只是不要外传他人便好。若是可以,还请记下之后,将之毁去。”

当初这一本《海中玉蟾炼丹十九诀要》,正是在他的建议下,才让秦先羽挑中的。

藏书库中存有无数各类温养金丹的手段,亦有高下之分,但中州燕地藏书库的典籍,要寻出最为上等的温养金丹诀要,还是有不少的,而这一本《海中玉蟾炼丹十九诀要》便位列上乘。

根据八脉首座的建议,这一本《海中玉蟾炼丹十九诀要》应当是最为适合秦先羽的法门。

“如此甚好。”

秦先羽没有推辞,任这护法长老去拓印一本。

其实这位护法长老也是跨过二重仙凡壁障,金丹五转的修为,只是年岁也已不低了。

大道金丹分作九转境界,实则是温养金丹的步骤,却并非是在积蓄真气,也并非是在积蓄金汤玉液。因此金丹转动,不会如同真气和金汤玉液那般随着打坐练功而渐渐增长,只能十分艰难地突破,若是未能推动金丹,便是原地踏步,修为无法寸进。

而金丹九转期间,每过三转,又有极为难以跨越的障碍,这个障碍,唤作仙凡壁障,俗称地境。

以龙虎真人修成大道金丹,属第一重仙凡壁障。

从金丹三转,到金丹四转,便有第二重壁障。传闻,金丹三转之后,要再推动第四转,并非简简单单推动一转,还要在此同时破除地境,此中难度不亚于从一介凡人,修成大道金丹。

金丹六转,到金丹七转,亦有同样的艰难障碍,唤作第三重仙凡壁障,也即是第三重地境,比之前面的仙凡壁障,更为艰难。待到过了第三重壁障之后,从金丹七转到金丹八转,乃至于金丹九转,每过一转,都不亚于踏破仙凡壁障。

其实二代弟子当中,基本都已经超出第二重地境,达到金丹四转以上的修为,绝大多数都是金丹五转乃至六转,极少数惊艳者,已入金丹七转,甚至金丹第八转。而三代弟子中,成仙得道者不少,然而都在金丹三转以下徘徊,只有最为杰出的两三名弟子,才跨过了二重地境,达到了金丹四转。

至于四代弟子,最为年长的也未满六十,因为中州燕地对于门下弟子的底子看得极重,根基不定者,不容许轻易突破,因此中州燕地得道成仙的四代弟子,尚不足一手之数。而这几位成就地仙的四代弟子,也都是善字辈中最为年长的。

说来,似乎每一代弟子,都比上一代稍微逊色,但细细想来,却非如此。

毕竟上代弟子随着岁月,而人数渐少,可当今后辈弟子,却还是繁华鼎盛之时。

人数之所以随着岁月流逝而渐少,一来是因为各类缘故,比如争斗厮杀,在外游历遇险之类,而最重要的,还是被寿数所限。

纵为仙人,也有寿数大限。

二代弟子中,未能达到金丹五转的,基本都已寿数耗尽而亡,而金丹四转的二代弟子则是极少,要么有些奇遇而导致寿元绵长,要么则是二代弟子中排行末尾的辈分,比之前面字辈的师兄稍显年轻,故而还未寿尽。

而三代弟子中,排行字辈靠前的,若不能成仙得道,基本也都寿数耗尽而亡,只有景字辈的弟子,寿元还算绵长。

根据秦先羽所知,龙虎真人寿至二百六十而终,而一旦凝炼大道金丹,即是地仙。

仙寿者,当能得见五百寒暑,即是五百岁数。

地仙就是五百之寿,而金丹温养期间,每当把金丹推动一转,就能添上一世人寿,也即是百年。

但是对于地仙而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则是极难,更何况,金丹每当推动一转,道行增进更是以数倍而计,每一转都难以轻易推动。要在百年之内,将金丹推动一转,着实难之有难,再算上号称仙凡壁障的地境作为阻隔,更是令人为之叹息。

故此,修成地仙者,亦觉时日紧迫,时常会有地仙因未能成功推转金丹,无法添寿,从而寿尽而亡。纵为地仙者,亦是只得长生,而未得永生。

每一位地仙,都试图在百年之内,将金丹推动一转,增添百岁,但能够做到这一步的,都是难之有难。而每逢地境作为阻隔,突破的希望则愈发渺茫。

金丹九转,到了这一步,内蕴元胎,寿至一千三百岁。

而元胎入道,成就道祖之后,寿增过千,可享两千三百岁。

道胎入圣,又是增寿过千,享三千三百岁。

圣胎化仙,此仙胎即是道果,号曰羽化之境,当能飞升而去,成就天仙。传闻这等境界,已得了天道,从此便是永恒不朽,寿数无穷。

四百三十二章诸般手段

剑道真解,记载的乃是道剑。

但之前的那本剑道初解,记载的却是一种练剑之法。

这种练剑之法,其实只算是一种基本功,对于寻常武林中人而言,都是常有的练习方式。但秦先羽却以此练成一式秘剑,能将自身体魄气力,内中法力,尽数经由一剑而出。

即便只是随手一剑,也不亚于同等修为的一记道术。

以往只觉此剑不凡,但因为已经习成,顺手一挥即是秘剑,自身便觉习以为常。

如今来到中州燕地,秦先羽身作剑仙圣地十脉首座,经由听音阁教导,可自由出入藏书库,眼界阅历再也非同往昔。而这一式秘剑的来历,也并非秘密。

秘剑来自于剑道初解,而道剑来自于剑道真解,按秦先羽的想法,这应当是一脉相承的剑术,属中州燕地所有。但翻阅典籍之后,他便发现,这是源自于临州禁地的一式秘剑,甚至并非旁支分流的剑宗,而是临州禁地本身的一道秘法。

此后,对于这秘剑的许多疑惑,也都随之解开。

一种不断挥剑的基本功,在武学里面,也算最为基本的手段,但为何是一式能够将自身本领都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秘剑?

其实秘剑看似修炼一个使自身挥剑变得熟练细致的结果,但秦先羽翻阅典籍时发现,秘剑练习的实则是一道剑意。

这种剑意,需要不断挥剑,摒弃招式。从最为简单的一剑开始。寻求一种韵味。一种暗合天地的韵味。当他得到了这种韵味,便算是习得了秘剑。

根据记载,这类秘剑须得经过多年习练,多年感悟。

资质愚钝者,一生挥剑不断,也无法习得。资质非凡之人,也许辛勤努力,从千万次的挥剑当中。寻求那一种韵味,得到这一种剑意。

但秦先羽修成秘剑,则耗时极短。

他心中思忖,这种无比枯燥的挥剑,千万次简单熟练的动作当中,寻找出韵味,对于心境要求极高。

如此说来,天生的清净境占了便宜,当初玉丹龙珠的灵水,或者自身幼时的仙丹药浴。都脱不了关系。但真正使他把秘剑修成,彻底入门。恐怕还是因为修炼了先天混元祖气这等本源之气。

“此法无招式,不繁杂,执一剑,以一式劈落,至熟练,再至顺手捏来。”

“至初成时,一剑斩出,大有妙用。”

“此剑并非单求一个熟练,更非求取一个细致,而是一道剑意。”

“彻底修成此秘剑后,能将自身体魄气力,体内法力,尽数挥出,发挥得淋漓尽致。随手一剑出去,亦不亚于寻常道术之威。”

秦先羽略微沉吟。

他曾询问过护法长老,得知这一道剑法乃是禁地秘传。

虽然同属仙宗,甚至同为剑仙圣地,但毕竟派别不同,门中秘法玄奥之处自是绝密。

而根据禁地以往剑仙的记载,这一式秘剑修得至高境界时,便是如同山河观仙图内那个青衫秀士的评语:一剑恰如雪中啸。

人在雪中呐喊,声音在空旷之地回旋,反而震荡山谷,引下雪崩。

寻常人的一声呐喊,在天地之间何其渺小?

然而引下来后果,却是雪山崩塌,震彻天地。

这就是秘剑真谛!

在禁地之中,将此剑修至登峰造极的,实也不多,但每一个修成秘剑的人物,都非寻常。

天地间,一位仙人已是能够搬山填海的人物,但以他的本领来引动天地间的威能,如啸音引起雪崩,威能又是何等浩大?

几乎是超出本身的界限,这才是秘剑的真传。

“禁地的秘传……看来我所得的剑道初解,果然只是初解,未有后续真传。如此看来,我应是无望将秘剑修得至高境界了。”

秦先羽颇有遗憾之意,但细细想来,如今秘剑挥出,堪比一记道术,已经是极为不凡的手段了。

各宗秘法,断然不可能外传出去。

且同为仙宗,又是三大剑仙圣地,不免会有攀比。

如此,秦先羽自也绝了心思,再无将秘剑修成“一剑恰如雪中啸”的指望。

……

这些日子以来,秦先羽为了融合自身斗法方式,可谓苦思冥想,亦是翻阅诸多典籍,寻找各类配合之法。

比如掌心雷,乃是山河观仙图的传承,无须学习。但到了仙家级数,仙人所施展的道术,亦是极为玄奥,入仙术之列,更为玄奥奇妙,威能更是惊人,不亚于天威雷法。

这般一来,秦先羽的掌心雷,在与人斗法时,便没有以往那等远胜同等道术的优势了。

于是,他为了补足掌心雷的威力,特地寻得一种融合之法。

以不同雷法,各自叠加,威能倍增。

左手掌心传承雷印,唤作掌心雷。

而秦先羽如今学习的一种雷法,则是五雷正法。

五雷正法品阶不凡,极为厉害,但燕地弟子多为剑仙,甚少修习雷法,故而才无这类名气。

“根据明风的说法,掌心雷辅以五雷正法,倘如融合起来,就是一种赫赫有名的仙法,唤作六阳至境神雷。”

秦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