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星海中的幸运-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存的十个人外,其他所有人都在学习之列。四木粹刚这十个老飞行员就是他们的老师。第一期共有学员四十人,根据不同学习进度分为三个班,每班人数不等,其中高班全部和中班的部分优秀人员都在两个大队中任职。昆兰号里存有当初培养第一代侍僧机飞行员(也就是粹刚他们)的全部教程,战斗教室的课程内容基本上就照着那个来,只是教学强度大大加大,而且也结合了教官们的大量实战经验。面对着外部的巨大压力,学员们吸收知识的能力居然也大大加强,传说中有李广射虎,看来人在危急时刻所爆发的潜力还真是无限啊。

如果说理论学习因为高强度而显得艰苦,那么实机训练就完完全全是残酷的。随着战斗不断升级,外面对飞行员的需求非常之大,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学员们几乎没有经过实机训练,只要教学进度达到可以上机的水平,马上就把人拉到真飞机上去参加实际战斗——或者,也可以说,实战就是他们的训练——前前后后有29名好小伙子就这样还没等进行完整个教学周期就一去不返。每当回想到这里我就心中惨然,如果他们能够活下来,日后的成就绝对不会比他们同班和低班的同学低,可是——唉,没有办法,在碧螺湾鏖战最开始的那段艰苦岁月里,如果没有人顶住敌人的炮弹,别说真正能够满足作战需要的飞行员无法安然完成学业,甚至我们所有人都有生命之虞。可以说,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时间;我们之所以明知道他们凶多吉少还要派他们出战,也是抱着这个目的。如果有人要因此而说我铁石心肠,冷酷无情,没有人性,唉,随他吧,当时那种情况下,我们又能有什么别的办法?他们登上飞机出动的时候心中也都明白自己就是去送死的,可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有一丝迟疑,有一个叫做四木卡卡的小伙子曾经对我说:“多出去一个人就能为日后的反击多增加一块砝码,值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种情操,有没有比“高尚”更加恰当的词语?如果没有,请允许我在这里向他们敬个礼……

在教官制度上,战斗机教室与侦察机教室和模拟机教室有很大不同。那两个侦察机种虽然任务危险,但实际中的阵亡率并没有侍僧机高。粹刚等十名经验丰富的战斗机飞行员是我们在那种困境中的超级财富,我们无法承受失去任何一人的损失。所以,经过参谋部的决议,虽然在飞行大队中保留了他们十人的名单,但原则上在一次战斗中只允许升空2~3人,其他人必须老老实实地在站里面承担教学任务。

对于这个安排,十名老飞行员当然意见很大。他们的那些理由我们当然都知道,也都明白。战斗的时候把他们全都派上去,固然可以降低新手的阵亡率,也可能带来不那么悲惨的战果。可是,作为决策者的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得失,不能把最好的飞行员都派到战斗第一线上去,他们留在后面培育新人将为整个战局做出更大的贡献。再者,让出击部队新老并存,以老带新,可以让新人一边战斗一边实地观看老飞行员的战术动作,对他们的成长也是有裨益的。

实践证明,这种策略是成功的。到了围困的后期,新飞行员已经在半战半学的环境中迅速成长起来,虽然他们较希格拉上按部就班花2年时间培养出来的战斗机驾驶员比起来,理论上有些不足,但他们的实战技术都是过硬的。一批学员毕业,留下优秀的担当下一届学员的老师,如此充分地保证了我们的飞行员培养机制步入正轨,大队再也不缺预备飞行员了。重要的是,随着一批批的合格飞行员走上岗位,在后期,我们再也不必派遣还没有经过充分训练的学员去送死了。有了生力军,火钳大队和铁钳大队不仅人员编制充足起来,而且各个精明强干,等到我们后来离开碧螺湾的时候,每个中队的预备飞行员竟是正选人员的2倍!他们是我们在更久远的后来组建钢钳和老虎钳两个大队的人员基础。

随着新人的成长、成熟,十名老飞行员逐渐被从讲台上释放回战场,成了各个联队、大队的灵魂人物。不过,四木粹刚成了专门负责全面调度各类打击宇航器的空指,而木兰哲生被任命为战斗教室的升级版——飞行战斗学院的院长。

作为曾是船队中数目最多的一类飞船,工作船经过收编其它站的同类船只,已经达到十六艘。为了适应越来越激烈的战斗,参谋部经过计算和模拟,将所有工作船按照不同的任务分成三组:传统的资源采集队、战术伴随维修队和陆战队登陆船。相关的飞船驾驶人员开始相应的技术和战术训练。这一部分的战斗内容以前我们都没接触过,所以除了由孔秀和马昕等军人回忆以前在军校作为副课接触的少量理论之外,主要靠我们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再研究答案,更多的,则是在战斗中学习。

有必要提一下陆战队。就我个人而言,在碧螺湾围困的初期我不认为有什么必要成立陆战队,有这时间和人力不如干点别的,不过孔秀坚持要建立,说是为防万一,就算我们不去登陆,也不去跟敌人展开接舷战,但也要预防敌人来跟我们接舷。那好吧。陆战队共选拔了40人,组成四个班,又给了他们四艘改装过的工作船。整个组建工作由福门康负责,他看起来干得还挺起劲。同样的,没人受过接舷战、反接舷战、登陆战之类的训练,我们只能再次祭起百试百灵超级无敌学习法——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1】参见附录《昆兰号组织人员表(异兽事变前的矿务型)》

【2】火钳警备队人员配置表、火钳警备队的重组、铁钳警备队人员配置表等内容请见附录。

第60章 练兵习武

更新时间2006…3…25 20:05:00  字数:3747

在整个碧螺湾鏖战中,对昆兰船队影响最为深远的有三件事,第一件是一个良性的战斗机飞行员培训体系的建立,第二件就是下面要说的,护卫舰部队的初步组建。

当然,护卫舰部队的建立离不开工程师和工人们的辛苦努力,他们的功绩我准备放到后面介绍。现在我先来说说战斗人员。

与工作船组建工作比较类似,当我们要训练护卫舰船员的时候,首要问题就是学习资料的匮乏。帕克图的12名护卫舰兵是我们最为可贵的老师。他们在战斗中都是响当当的行家里手,能把木偶师级无人机护卫舰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技术战术的每一个犄角嘎拉都说得清楚无比。虽然说,我们最终使用的护卫舰跟木偶师级差别都很大,但在单舰操纵上还是有一些基本相通的地方,再配合上实战中的摸索,理论上可能不可避免地有所欠缺,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把飞船玩得得心应手倒也不成什么大问题。

如果说单舰战术还可以向帕克图老师学点什么的话,一旦涉及到多兵种协同作战,我们又得“以战学战”了。联合开发组根据萨木塔技术特点和实战需求开发出来的那些别具一格的战舰,跟希格拉官方的战舰序列完全不同,帕克图的那些多兵种协同操典对我们来讲一点都用不上。还是靠自己吧。从碧螺湾开始,直到后来上航母、上驱逐舰,还有后来上无畏舰,大家没少抱怨自己就像失学儿童一样,只能自学成才。

说到这里,我得感谢一下我们的老朋友,宠臣级拖船,不,还是用它那碧螺湾之前的诨名、碧螺湾之后的正式名称“撞击护卫舰”吧。在练兵习武的那些日子里,这种只需要5名船员就能操纵的护卫舰规格的飞船成为一切护卫舰船员的练习船。大家在那上面接受基本的操作训练,培养必要的护卫舰尺度飞船的驾驶手感和机动手感、航行尺度感和灵敏度感,然后再转到蜂巢舰和苦行僧舰上去适应更复杂的功能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

第三件影响深远的事,就是船队指挥班底的初具规模。在这方面作出最大贡献的当然就是曾经身为李尔赫最有为、最有前途的舰队参谋和战术情报官的孔秀。她把自己在索班军校所学的知识与自己多年的指战经验总结出来,作为整个船队各级指战军官的学习模本,上至我这个最高指挥官,下至各个作战岗位的指挥员,都要在进行自己岗位的技术学习的同时,接受这些基础的战术战略知识的教育。

由于我们作战和学习的特殊情况,教材往往是一边编制一边学习。孔秀在那段时间总是一边事必躬亲地指挥各处作战,一边利用一切点点滴滴的空余时间编写教材,然后再站上讲台。在最初的时间里,具有基本指挥经验的指战人员几乎没有,几乎大大小小的战斗岗位都需要孔秀督战;而各级军官教室又紧缺能教授战略战术的教师,所以几乎每个教室也离不开她;试验性的教材也随时需要调整,孔秀简直忙碌得无以复加。看着伊人日渐消瘦憔悴,我暗中心疼不已,不过当时我也忙得可以(至于我在忙什么,下面会讲到的),抽不开身,只能让本来负责我的最好的营养医生转过去专门照顾她。

参谋部成立后,参谋长自然就是孔秀了,副参谋长是蜂巢号的作战参谋金刚。他们立即在整个船队中建立起一整套作战参谋体制,孔秀又写出《参谋的作用》一书,使担任参谋一职的人员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作用和职责。一边在战术战略教室进行理论学习,一边在战斗第一线实践,加上超高压力的催发,我们的各级参谋迅速成长起来。

在两个多月连轴转的工作压力下,孔秀的健康状况与日俱下,我几次责令她休息几天都被她阳奉阴违搪塞过去。对她身体的损害在口香糖战役中达到高峰,不过也正是所谓“祸兮福所倚”,战役结束后孔秀只能乖乖入院治疗,虽然不能说把之前两个月的亏空都补上,但至少补了一大半。孔秀一再表示自己在病床上也可以指挥战斗,这回轮到我阳奉阴违搪塞她了。

失去孔秀坐镇的船队并没有过于慌乱,此时孔秀等人辛辛苦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