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毕竟此时年代不同,传统的东西也是要经过一些包装的,例如在表演时的服饰穿着等等,适当的包装是需要的,这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
关中平原素有小江南之称,帝国在接管了陕西之后,迅速对关中平原、汉中平原等优势农业资源进行整合。
随着帝国不断向西扩张,陕西的农业蓬勃发展,大量向西供应。
在炎炎的夏日中,各省各市各县都在疯狂建设,这种建设蔓延到了村级单位。
这种疯狂的建设并非是单纯的靠人力,而是应用大量的工程车,就如一架小型挖掘机,一天的作业可能一百个人挖上一天一夜都比不上,若是中型,大型,那就更恐怖了,生产力提高何止百倍?
铁路的建设到了今年就更疯狂了,单单是上半年,就已经铺设了一万四千公里长的铁轨,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年底保底估计都能够铺设三万公里的铁路。
这样疯狂的铁路建设,用的都是亚联储的钱。
随着美联储疯狂的印票子了,亚联储也开始疯狂的印票子了。
这些票子印出来,直接就投入到建设之中,像农村道路建设专款,全是亚联储印出来的新票子。
等于说,此时中华帝国,正在加大铸币税。
而且已经是走上了为了发展,可以把通货膨胀撇到一边去的地步了。
对于此时的中华帝国来说,福利这么好,农业这么发达,通货膨胀对百姓影响不大,处于一种可接受状态。
毕竟很多钱进入市场流通,人们还是吃那么多的东西,农业产量并未降低,不可能说钱多了我就比原来能吃两倍……三倍了。
农场品涨价,必然不是因为供应不足,而在油价方面并没有涨,生产资料成本也未上涨。唯一的可能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促使农产品涨价,而农民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代表着工人的劳动成本也随之上升,因此尽管物价涨了,但农民、工人等底层民众的收入也增加了。
因为这些增印的票子,都是用来修工程等用途了,最终还是流入人民的口袋,至于工程利润,这是给工程队更新设备的,保持一定利润是需要的。这些工程队有70是华东集团组建的。
那些大型工程队,则95都隶属于华东集团。
而华东集团又涉及建筑材料制造,因此利润实际上大多都是被华东集团所攫取,而华东集团到年底,都是将利润大部分上缴国家。
国家又把这些钱花在人民福利和建设上。
这些票子,实际上都是印来给国民花的,以及用来服务国民的,这些票子的花出去之后,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负面影响是有的,那就是出口上会一定程度受影响。
但就出口问题,中华帝国向来是有优势的,起码比美国有优势,美联储既然已经比中华帝国更疯狂的印票子了,中华帝国如何不能。虽然是五十步笑百步,但五十步起码比一百步好,五十步比一百步还是有优势的。
中美就是当前世界上两大出口国家,美国在中国崛起前,有19的农业依赖出口,这是美国在十九世纪末的经济萧条中,意识到出口重要性从而发展起来的。
但在中国崛起之后,美国传统的出口农产品小麦和棉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基本上是全线阵亡。
而在一些新兴产业上,美国也一直被中国所压制。
例如飞机、汽车、电器等东西的出口上。
轻工业的出口则是被中国给全面压制了。
中国的轻工业几乎全部集中在沿海省份,沿海省份的交通不受限制,对外竞争势头极为猛烈,粉碎了一个又一个美国轻工业出口,还一度打入美国市场,将美国轻工业蹂躏得苟延残喘。
美国当前在出口上还有优势的就是重工业,但在新兴的重工业上却又没有任何优势,显得很是畸形。
只要中国发展起来了,那些传统的重工业自然不会放过的。
中国在传统的重工产品制造上并非落后于美国,只是产能受限。
这种产能受限是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技术工人上的限制,第二就是优势生产设备制造上的限制,说白了就是夏钧靠作弊堆上去的,要想扩大产能,第一得有足够的技术工人,随着德国的大量工人来到中国,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第二就是如同炼钢要用电转炉,那么电转炉自己会不会造?
造当然会造,夏钧在这方面的技术也是买了的,但暂时还造不快,说白了,也还是人不够。
而制造电转炉发方面,德国都还没有这种技术,他们的技术工人用是有用,但不像传统的工业项目那样,有了工人就迅速能扩大生产规模,这些工人也得学习一段时间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传统的重工业项目上的出口竞争力上也在不断增强。
之前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说技术比美国差,成本比美国高,只是生产还不足内部需求,哪里能够顾及到出口上。
十年的发展,严格的说,已经是十二年了。
辛亥**之后开始算,才是十年。
而夏钧在建安开始发展工业起,到此时已经是十二年了。
十二年下来,中华帝国已经培养出了一批高端人才,同时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中华帝国的人才培养已经是走上了正轨。
走上正轨之后,培养人才就简单了,这时候是已经到了可以大量‘量产’人才的时候了。
要知道,此时中华帝国的义务教育以及非常普及了,基本上各省到龄儿童和少年都入学上课去了。
而义务教育也从之前的六年,提高到了九年。
小学定为六年,中学定为三年,然后直接上大学。
基本上,议和就是将后世的高中那一阶段给砍掉了。
小学六年,要学的东西主要就是基础的,识字、算术,同时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素质。
到了中学,再继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外,则重点普及民族主义思想,同时重点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狠抓。
到了上中学的年纪,已经是十二三岁,这时候已经基本上开始走向成熟了,这时候是要突击学生素质的同时。
中学三年之后,直接上大学。
有人问,那高中的知识怎么办?
但高中知识真的能用到现实中来吗?
答案是否定的。
大学里,根本不需要那么全面的知识。
例如学文科的,他干嘛要学数学?那么高中数学不就没有意义了。而且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去学英语?
后世的高中,实际上就是虚度青春。
至于所谓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上了大学再去学。
到时候这个专业要什么样的基础知识就教什么基础知识,那样岂不是学生的学习负担更轻?而且效率更高。
总的来说,这就是一个是培养全才还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问题。
中华帝国的教育并非是培养全才的,社会并不需要那些全才,更需要的是一个个能够更专业的专业性人才。
中华帝国的学生,不需要去学英语,也不需要去学别的什么外语,但学校也是会有几节英语课的,但这只是业余的课程,如果有学生感兴趣,能够学得好,那么中学读完马上可以去外语大学上课了。
同时中华帝国的学生,也不需要每一科目都完全会懂。
绝对要懂的科目只有一个——历史
历史是最强制性学生要懂的东西,语文也是一门需要一定程度上过关的,数学也是如此。
但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只要懂基本的东西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能做出什么优美的作文,能算什么高深的数学题。
除了每个学生要记历史以外,其他的科目只要及格就可以了,甚至是不及格也没关系,若是有的学生语文不及格,但在数学上表现出极强的天赋,马上会被很多大学盯上。
各所大学,会根本招生专业来选择学生,例如某一专业需要的是懂数学、物理的,那么这所大学就会优先选择那些数学、物理的学生,同时还会综合考虑学生的素质,以及一些兴趣爱好。
每一所大学的招生标可能并不一样,大大致上就是这样。一些大学可能会侧重素质,一些大学可能会侧重成绩,但侧重的也是专业性基础知识的成绩。
学生上大学,也是有门槛的,这就比专业基础知识。每所大学,在成绩上也是有要求的,但是看科目成绩,而不是看各科目总分。
科目和科目之间,没有太大关联,但可能也有一些关联,例如有些专业,需要用到数学和物理的,那就要招收这种两个学科都很出色的学生。
基本上三年的中学,就能够判断出一个学生的天赋了。
由于不考虑总体分数,而是分开来看科目成绩,因此中华帝国的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他们只要在确保语文、数学及格,而及格线也不是太难,都是一些生活中会用到的,生活中用不到的,可以选择不学,同时确保历史分数达到良的界限。其他的,只要选上一个学科或两三个学科进行深入研读就行了。
只要选择的学科成绩够出色,最好的大学都有可能上去。例如一些数学成绩非常好,语文却不及格的,很多顶级大学也要。
而到了大学,则是边继续学习基础专业知识,边学习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的学习效率就高了,学生只要专心学一门,而且有应用上的课程,使他们更容易记住这些知识。
事实上,国家要的只是一批人数不多的高端人才,这就像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学这一个门槛,就是把没有可能成为高端人才的一批国民过滤掉,让这些过滤掉的成为工人,或者个体户、资本家等等。
那些读了大学的,也并不是说会成为高端人才,这上面还有筛选机制存在,那就是考试等等。
一层一层之后,高端人才也就出现了。
高端人才服务于最重要的岗位。
不是太高端的人才,则服务于更低级的层次。
而国家大部分所需的是工人,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
技术工人可以成为普通工人,普通工人也可以成为技术工人。
实际上技术工人,技校是可以培养的。只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