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是军机,但是,刚毅是满族,是端郡王最亲近的人,是慈禧最信任的大臣。自己是什么?赵舒翘这时甚至有了一点后怕:幸亏刚毅来到了涿州,不然真要铸成大错了。
回到北京的赵舒翘犹豫了三天,终于没把自己写好的奏折呈送给慈禧。
他采取的是当面禀报的形式。
赵舒翘的当面禀报是奇怪的,连慈禧都感觉到了这一点。慈禧问他义和团到底可不可靠,赵舒翘只是一个劲儿地手脚并用地比划,把他所看见的表演尽可能真实地模仿了一遍。无论慈禧怎么问,他只是就这么比划着,拿慈禧后来的话说,他就是没有一个正经主意的回复。
这是慈禧后来的话了,是说给洋人们听的,有推脱责任的意思。但是,当时赵舒翘知道,他最好的回复是什么也不回复。
后人说,是他以“表演的语言”误导了慈禧。
那一天早晨,当赵舒翘走出紫禁城的时候,他长长地出一口气,然后对身边的人说,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可以无罪了。
一年以后,因为是洋人们开列的“惩办”名单上的一个,为了洋人的事竭尽了心力的赵舒翘被迫自尽,死亡的形式和过程都极其恐怖和痛苦。
住在颐和园的慈禧此时心情烦乱。这样的情形在她的一生中并不多见。她是一个倔强蛮横的女人,历经过政治上的惊涛骇浪,有“拿得起,放得下”的罕见的性格。但是,义和团,这个显然带有农民造反性质的运动,如今令她这个掌握着帝国最高权力的人备感不安。她从来没有相信过农民们所标榜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她的经验告诉她,骚乱的农民们“灭洋”虽事出有因,但“扶清”绝对是一个幌子,大清国历史上还没有一次真正为保卫朝廷而自动揭竿而起的农民运动。如果局势一旦失去控制,洋人灭不了,把大清帝国灭了倒是有可能。
慈禧召见了她多年的心腹,军机大臣荣禄。荣禄把义和团破坏铁路的详细情况向慈禧报告了,慈禧“闻之大惊”。接着,荣禄要求辞职,说他这几天受到各方面的攻击,没办法再干下去了。在是否让外国军队入城的问题上,庆亲王认为300洋兵,武器又少,并不碍事,命令端郡王等人“勿阻洋兵入城”。而荣禄的意见和庆亲王相同。荣禄是“城防司令”,有权下达准许洋兵入城的命令。但是,以端郡王为首的皇亲为此而发难,大骂荣禄“汉奸”,扬言“几百个洋鬼子,怕他做甚”,并且说若群起而攻之,洋人们一个也跑不了。端郡王给步兵统领崇礼下达命令,让他坚决把洋兵挡在城外。当得知洋兵已经进城之后,端郡王便说,荣禄一日不除,太后一日不会支持义和团。端郡王的意思很明白:荣禄不除,他的儿子就当不上皇帝。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荣禄是坚决“力言义和团无用”的人,并且左右着慈禧的态度;可是,连荣禄都明白,天下谁能左右得了面前这个面无表情的女人!
慈禧已经看到了一个参劾荣禄的奏折,是甘军首领董福祥写的。董福祥声称要不是荣禄从中作梗,给他五天时间,他就能把北京的外国使馆〃“攻毁净颈。慈禧没有答应荣禄的辞职请求,但她又说董福祥虽是粗人,但“可以利用”。至于义和团问题,慈禧依旧没有拿定最后的主意,她因此而烦躁不安。
这天半夜,慈禧被一阵锣鼓喧天的声音吵醒了。太监们急忙进来禀报说,附近的居民都说今天有神仙下界,正在烧香迎接。慈禧立即命令步军去把“生事之人拿了”。没过多久,步军奏道:生事的头儿拿到,叫李群仔。慈禧说:就地正法。
义和团在慈禧的心目中,到底是个什么形象?慈禧到底要对帝国的时局做出什么样的判断?
按照常年的习惯整个夏天都在颐和园里“办公”的慈禧这一天突然起驾回到了紫禁城。
6月10日,一个来自朝廷的任命让所有的人尤其是洋人都吃了一惊:命端郡王载漪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这样一个东方与西方的冲突千钧一发的微妙时刻,一个极端仇恨洋人的满族贵族当上了专门处理帝国外交事务的大臣。事情已至此,一切都明了了…慈禧真的要和洋人们过不去了。
没有人知道这几天慈禧做了什么和想了什么。有一个参考资料值得注意,那就是已经退职的原内务府大臣、与慈禧家族有着戚谊关系的满族贵族景善的日记。这个日记,后人有“系荣禄之伪造”之说,史家对此并没有定论。《景善日记》中关于6月10日这一天记下了这样一些事情:一、这一天是端郡王的弟弟载澜的生日,景善前去祝贺。在这个满族贵族的王府里,景善看见这样的情形:“义和团百余人在彼家中,半皆乡民,有一团长温顺统带之,又小孩五六人,约十三四岁,状若昏迷,口中喷沫,起而奋跳,执近前之物,乱跳乱舞,口除怪声,如疯狂然。”
二、载澜告诉景善,他相信义和团的“神灵附体”,并且说他的夫人进宫面见太后的时候,把义和团的神奇的“法术”告诉了太后。
三、董福祥的甘军已经入城。北京平民开始有向城外逃亡的迹象。
四、军机大臣启秀到景善家中拜访,出示了一份文件,是启秀草拟的一份“上谕”,内容是:向各国开战。启秀说,这份上谕,要等太后盖上玉玺后方能生效。
以上记载至少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主张排外的皇亲们已经与义和团搭上了关系。义和团已经小规模地进入了北京城。有强烈排外情绪的帝国正规军之一的甘军已经开进城区。慈禧已经下决心向洋人宣战,因为如果没有慈禧的旨意,军机大臣不可能擅自起草宣战诏书。
6月10日,端郡王拿到了帝国总理衙门的诏书,帝国的宣战诏书已经起草完毕,载澜等王府之家已经有义和团的农民们“跳神”的身影,外国军队已经进入帝国都城——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被帝国通缉的革命分子正企图“布背水之阵,以求一战”,他就是孙中山。看到帝国政治陷入混乱的孙中山明确表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与华南人民商议,分割中华帝国的一部分,新建一个共和国。”孙中山有两个计划:准备在广东发动起义;同时策动两广总督李鸿章争劝两广独立”。孙中山通过关系向李鸿章表达了意图,但是,李鸿章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含颌”而已。当孙中山从日本横滨乘船向帝国的南海岸进发时,李鸿章接到了英国人赫德的电报。电报是广东海关司庆丕转来的,这封电报几乎代表了驻华洋人们的集体立场,对李鸿章这个后来左右了中华帝国命运的人起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此间局势极其严重,各国使馆都害怕受到攻击,并且认为中国政府即使不仇外,也无能为力,如果发生事故,或情况不迅速改善,定将引起大规模的联合干涉,大清帝国可能灭亡……请电告慈禧太后,使馆的安全极为重要,对于所有建议采取敌对行动的人都应予驳斥。(吴相湘:《孙逸仙先生》,第一分册下,第258页。)李鸿章立即向慈禧发电,重申了赫德的意见,特别强调如果不停止排外行动,“大清帝国可能灭亡”的观点。
事实证明,李鸿章的告诫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孙中山不了解帝国的官员,至少不了解李鸿章。这个城府极深的帝国大员,即使有巨大的政治野心,也不会与革命党人合作。他不对革命党人采取抓捕是他的油滑所致。
几天之后,帝国的局势急转直下,已经到达南中国海岸的孙中山不敢贸然上岸,他的革命行动又一次搁浅了。
1900年6月10日,这是一个头绪繁多混乱不堪的日子。
这天,当载有颠覆帝国政权企图的革命者孙中山的轮船向中国海岸方向行驶的时候,在各国驻京公使的强烈请求下,由各国军队组成的联军增援部队也从天津出发了,目的地是帝国的都城北京。
10、呐喊冲出青纱帐
就在慈禧太后被“迎神”的百姓吵醒而大发脾气的时候,在遥远的另一个大洋的岸边,英国海军部的值班军官也被人叫醒了,他看见了一份英国驻华舰队海军中将西摩尔发自中国天津大沽口的电报,内容是:我率领全部可以使用的士兵立即登陆,并已要求各国军队合作。
6月10日凌晨,各国联军开始的在中国海岸登陆的行动是以英国人为首领的。
英国,最早入侵中华帝国的国家,19世纪以来一直以列强之首自居。尽管他们知道这个地位正在受到各国的严峻挑战,但是,在地球的东方的这一危机时刻,英国人还是找到了“统帅”的感觉。
昨天晚上,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得到了一份“可靠的情报”。情报表明,中华帝国实际掌握国家权力的慈禧太后已经决定向所有的外国人发难,并且开始了把京城内的外国人驱除出去的行动,这个行动的证据是:甘军董福祥的军队已经奉命做好了进攻使馆的军事准备。
半个小时之后,窦纳乐给西摩尔发出电报:北京局势正在每时每刻地变得更加严重,必须派部队登陆,并且为立即进军北京做出一切安排。((英)萨维奇·兰德尔:《中国与联军》。)深夜,驻天津的各国领事召开紧急会议,共同讨论增援北京的问题。会议毫无例外地变成了一次勾心斗角的争吵。英、日、意、奥、美五国同意立即派遣军队增援北京,俄国和法国反对。俄国人反对的原因很简单:俄国军队正在从旅顺口向大沽口调动的途中,如果立即增援北京,俄国从兵力上讲,成不了联军的主力。
正在争吵,英国公使窦纳乐的电报又到了:情况万分紧急,若再不准备火速进发北京,一切就会太迟了。(同上)这封电报的到来终于使各国的争吵安静了下来,洋人决定立即登陆。
两个小时之后,天津大沽口外各国的军舰升火起锚。
6月10日凌晨4时,联军在塘沽登陆。
从上午9时30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