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贼-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杨休没法和他们解释,在几十年后,这里的某个人,会终结掉大明朝近三百年对中原的统治。
杨休当然不会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女真人也确实很能征战,自己现在需要的就是精锐部队,如果能收下女真,会提升很大的实力。
“先说说现在最重要的吧,我军现在可以说是地盘大,人少、人才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还是按照之前的方针,弃掉山西、陕西,只留大同府。而剩下的地方我打算分成几块,进行分别管理。”
宴卿点点头没有说话,等着杨休继续说下去。
“我军现在是将多,官少。所以暂时还是无法采取明朝的制度,开设各地的衙门,本将打算分为关外卫、大同卫、北直隶卫、山东卫这四卫,以指挥使为首,管理本卫一切事物。”
宴卿皱着眉头,虽然以军之国这个办法不太好,可眼下也没有其他的方法。杨休现在还属于是叛乱,各地百姓可以认同,但士林上却不行。想要招募到有才之士,怎么也得等五年以上、甚至是更久。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把治地分成几块分别治理到是最合适的办法了。
和宴卿简单的商量了下,最后杨休传令,将除了留守猫儿庄的青子、大同的巴图外所有高级将领都叫了来。就连董成,以及杨休的老丈人白老爷子,叶家车马行的大掌柜叶勤也有到场。
这一次要研究的是治理之事,董承当了这么些年官,对打仗不精通,对治理还是很拿手的。而白老爷子和叶老板经商多年,也是会过日子的人,对于叶勤,杨休到是没把他当外人,叶家车马行帮过他不少的忙,而且在猫儿庄遇难时,叶家也是挺身而出的,这让杨休一直记在心中。
紫禁城中,这座大明的皇宫,已经正式改名换姓了。
杨休看着众人说道:“今日,召大家来这里是想商议一下我军的军政事务,我军现在的情况大家都了解,可谓是百废待兴,我军必须要在明朝廷恢复元气前壮大自己的实力,稳固自己的后方。在座诸位皆本将肱股,大家有话就不要掖着藏着了,该说的就说。董大人,这些时日你都在整理我军现在的情况,你先介绍一下我军关外关内的人口、土地、收入、兵力。”
自从归顺了猫儿庄,董承就负责着管理工作。董承自己也知道,或许这是他名留青史的机会,杨休手下的治理人才不多,也可以说是没有,他必须要抓住这个机会,成为杨休集团的中坚力量。所以早在杨休没打下这片地盘的时候,董承就已经在规划着今后了。
现在见杨休问起自己,董承自信满满的答道:“关外有四十五万人左右,其中猫儿庄(括周边几个繁华的小镇)有十三万人,剩下皆是投降的蒙古各部,能战之兵七万。大同府人口四十余万人,能战之兵五万。北直隶人口八十余万,能战之兵七万。山东人口二百六十万,能战之兵三万。所有耕地为一千二百万亩。”
听着董承的报告,杨休眉头不禁拧成一股,他对治理这方面实在是太不擅长了。不过他唯一能听懂的是,他现在手下的能战之兵加一起,也才二十一万人,而且这二十一万人还是分别驻守这么大一片的领地。而且还有一点,杨休现在需要关注,自己的土地上种出来的粮食,够不够这么些百姓吃。
杨休道:“董大人,我们这些耕地种出来的粮食,够不够所有百姓们吃?”
董承有点为难的摇摇头道:“我军现在虽然占据着这些地盘,但还没雨在各地官府设立官员,所以无法统计这些地方的年收成。但这些粮食是肯定不够的。““属下没有尽到职责,将军恕罪。”说完董承站起身,很是愧疚的道。
杨休招招手让他坐下,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董大人一个人要统计、治理这么大一片地区,实属不易了。”

第四百零五章 辽东女真(二)

一旁的叶勤动了动嘴,刚想说话,可是又觉得此处自己地位卑微。不管怎么说,在明朝士农工商,商人都是最低贱的身份,就算杨休让他坐在了这里参与议事,他也不敢随便造次。
杨休看在眼里,招呼他道:“叶老板有什么要说的?尽管说来,本将不是说了,别掖着藏着的。”
叶勤拱手,有些惶恐道:“在将军面前哪敢称老板?将军还是叫小的老叶吧。”
杨休摆摆手,脸色严肃的道:“那可不行,叶老板、今天本将把你也叫道这里来,可不是把你看成一个商人,而是猫儿庄的一份子。叶老板有什么想法尽管说,这样本将才能知道叶老板的长处吗。”
杨休这话说的太明显了,就是让叶勤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根据叶勤的本事给他官做。叶勤顿时感到一阵惶恐和激动,对于他来说,这可以光宗耀祖的事情阿,叶勤从来不把杨休看成一个叛乱者,因为他只认成王败寇。
“将军,各位大人,小人之前对将军的工商之法很是赞同,认为行工商之道,才能够富国强民。但在这之前,小人认为、工商的前提是农业。农业为玩物之本,就像吃饭是人之根本一样,所以我军目前的问题,应该是发展农业。让百姓们吃得饱了,百姓才能认同我军,我军才能招募到兵丁。”
杨休赞同的点点头,他对叶勤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叶勤并不死板。他丝毫不反对杨休发展工商也,而且在这封建社会,能说出让百姓认同这句话,就已经证明叶勤的思想很超前了。
董承道:“叶老板说得极是,猫儿庄的存粮、以及在明朝廷那里缴获的粮草,已经无法支撑我军太多的时间,就更别提下面的百姓了。”
叶勤继续道:“将军,从猫儿庄一路走来,小人发现大同府有很多荒地。这些荒地如果放在以前,那确实没什么用,不过现在对我军来说却是宝地阿。我军可以进行一次土地调整,将土地分位优、中、劣三等。优等土地种植水稻,虽然产量低,但总比没有好。中等土地种植其他农作物,劣等土地种植红薯、马铃薯,如此一来用不上两年,我军就能解决百姓们的口腹之忧!”
董承听了叶勤的话,顿时兴奋的一击掌接着道:“叶老板说的正是下官之前想的,种植粮食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缺少土地,第二个就是天灾。而马铃薯与红薯都是高产、耐旱的农作物,就算是荒山野岭也能够大丰收,这样一来百姓们手中的耕地,会一下子多出十倍、百倍甚至千倍,高产量的马铃薯和红薯,更是能够让所有人不至于饿肚子。”
杨休看着董承和叶勤两人一唱一和,说的不亦乐乎,心中也是非常高兴。他手下就是缺少这样的治理人才,董承不用说,在朝廷从小官当上大官,当然有一定的本事。而让叶天没想到的是,叶勤不光思想开放,会做生意,竟然也对治理之事如此精通,有此二人在,看来用不了多久大军就能恢复元气。
“叶老板也董大人说的很好,不过除了北直隶和山东,大同府与关外都是属于人烟稀少的地带,我们地多了,但人少、工作效率不高。”
“工作效率?”几人面面相觑,显然不知道工作效率是什么意思,不过叶勤明白杨休的担忧。
“将军,这个其实也好办,小人还有一个想法。来时听说将军依然要舍弃山西、陕西两地。小人以为,不如将两地百姓,迁移到大同、关外,这样以来就解决了大同府和关外人烟稀少的问题。”
“好!”杨休点点头,吩咐道:“那这样,土地划分的问题交给董大人管理。移民的问题交给叶老板管理,这两项事物就由你们二人商量着办吧。”
董承皱着眉头,沉思道:“将军,移民恐怕比较困难吧?就算是明朝廷要移民那些百姓都不肯,我军现在去移民,想必不简单。”
不等杨休答话,叶勤说道:“其实也简单,将军、还记得东昌府一战吗?将军那时吩咐小人,召集各存到官道上去领粮食,最近小人去了那些村子看了,发现那里是现在北直隶与山东,最拥护将军的地方。因为那些百姓还记着将军的好,是将军在他们饿肚子的时候,给了他们粮食。”
杨休点点头,叶勤继续道:“所以小人认为,想让两省百姓自愿移民很简单。红薯与马铃薯高产之名已经传了出去,尤其是山西、陕西两省,离着大同和猫儿庄近,更是体会得到。不过由于现在两种作物的种子还是不多,所以他们想种也得不到种子,小人想、如果将军答应移民百姓,等移民大同、关外后,免费给予马铃薯和红薯的种子,想必两省百姓会非常愿意移民的。”
“好,就按叶老板说的做,不光要给予种子。想要到猫儿庄学习一些工业手艺的也可以,移民过来后,也要让当地的卫所帮助百姓造房子,开垦土地。”杨休现在对叶勤简直是越来越满意。
将土地与移民的事情交给董承和叶勤,两人刚开始满心欢喜,不过想想后又开始发愁。这两个活都不是简单的事情阿,叶勤要转移进来上百万的百姓,上百万、听着就很吓人,何况让他去把这些百姓都转移过来呢。
而董承更是愁,大同、关外、北直隶、山东,这么一大片土地让他去重新丈量,然后分出优、中、劣,再去分给各地的百姓,这得是多么浩大的工程阿!
宴卿看着开始发愁的两人,终于开口道:“将军,卿这里有个好消息。”
“哦?宴先生又带来什么好消息了?”杨休笑着问道。
宴卿脸上带着一抹神秘,然后看了看叶勤和董承,两人也很诧异,见宴卿看了他们两个,两人纳闷什么事情还能和自己有关系?
“将军,当初在猫儿庄设立的学校,已经培养了不少的人才,虽然无法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不过至少可以帮助叶老板和董大人解决治下的民生问题了。”
“阿!”董承和叶勤一听这话,顿时大喜。他们两个手下可真是无人可用阿,就算可以动用当地的卫所官兵,可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兵丁能帮上什么忙?
杨休也很是高兴,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于是大手一挥道:“好,把那些学生都调给叶老板和董大人吧。”
说完了民事,杨休又说起了军事。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