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子轩并没有参与其中,11月13日晚上他去了上海大学教师的聚餐会。
主要原因是这次爱因斯坦到日本讲学是日本改造社邀请的,在上海的行程安排也是日本人主导,林子轩和日本人的关系颇为僵硬,也就没有去凑热闹。
爱因斯坦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日本也是唯一邀请过爱因斯坦讲学的亚洲国家。
日本是以国家元首级的礼节来接待爱因斯坦的,日本的天皇和皇后在皇宫里隆重接见了爱因斯坦。
他在东京的第一场讲座,就有近2500位民众买票出席,接下来又在多个城市举办了讲座,几乎场场爆棚。
日方按照门票的收入给爱因斯坦提成,最后总共给了他2000英镑的酬薪。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在日本讲学五周,共获得5000美元左右的报酬,可谓是获利丰厚。
爱因斯坦于12月27日乘坐“榛名丸”号返回欧洲,31日上午11时再次途经上海。
这一次,上海的各国使节和中外学者们更为热情,邀请爱因斯坦在上海演讲,并和中国知识界的精英进行交流。
没有了日本人的介入,林子轩作为上海的社会名流,也参加了欢迎晚宴。
其实,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赔事先得知爱因斯坦访日的消息,就通过中国驻德大使馆向爱因斯坦正式发出邀请,希望他能顺路来北大讲学。
1922年6月下旬,蔡元赔收到从中国驻德使馆转来的爱因斯坦的回信,信中爱因斯坦欣然同意访问日本结束后,到北大做两个星期的访问,并提出了很高的酬金要求。蔡元赔通过多种努力终于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他和北大这边热切盼望着爱因斯坦的到来,并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可是到了1923年元旦这天,蔡元培收到了爱因斯坦12月22日发自日本的信,告知他把计划访问中国的时间用在了日本讲学,因为下面还要去西班牙等国访问,取消了北大之行。爱因斯坦算是放了北京大学的鸽子。
在31日晚上的欢迎晚宴上,上海的学者名流们济济一堂,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这个话题可以说是科学界的热点,也是爱因斯坦的重要研究成果。
林子轩不由得在心里吐槽,就算爱因斯坦讲了相对论,在这个时代的科学界,也没有几位科学家真正能明白。
就算来自后世,林子轩也不懂相对论,和这位大科学家没什么共同语言。
而且,他也不敢和爱因斯坦交流太多。
这可是一位绝顶聪明的科学家,林子轩怕自己说出什么来影响到这位大科学家未来的研究方向,对于这种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想想看,万一因为林子轩和爱因斯坦说了大炸弹的事情,让德国人先研制出了原子弹,那这个世界如何发展就很难想象了。
所以,他只是在远处看着。
此时的爱因斯坦还没有以后那种疯狂科学家的造型,看起来较为正常,他才43岁,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人生最为风光的时候。
在和中国学者交流的过程中,爱因斯坦思维清晰,谈吐得体。
看的出,他似乎不太想谈论科学方面的话题,可能是觉得我就算说了你们也听不懂,就不太想解释,反而对中国的事情颇为感兴趣,不时询问上海的民生问题。
但中国学者不愿意放过这个了解最先进科学理论的机会,依旧抓住相对论不放。
后来,爱因斯坦在旅行日记中这样描述在上海的见闻。
“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在上海,欧洲人形成一个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
这就是爱因斯坦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印象,也是他对中国知识界的看法。
就算林子轩躲在后面,还是被人关注到。
林子轩怎么说也是享誉世界的小说家,在别人看来,这应该是两个世界级的学者进行一场激烈而有趣的思想辩论,从而擦出思想的火花。
但林子轩一直沉默不语,而爱因斯坦又不愿意多谈他的科学理论,导致场面虽然热闹,却有了些尴尬。
终于有人开始想激发大科学家和大文学家之间的化学反应,造就一桩东西方知识精英思想大碰撞的佳话,以供大家日后闲聊的谈资。
“林先生,你对相对论怎么看?”一位报社的主编高声问道。
因为爱因斯坦在场,为了表示尊重,大家说话用的都是英语,有些喜欢显摆的还说德语。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学者们安静下来,等待着林子轩的回答,想看看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会有什么新奇的见解。
还是躲不过去啊!
林子轩不愿意在科学的问题上纠缠,但他不乏急智,你讲科学,我讲科幻好了。
“我是写小说的,不懂科学。”林子轩声明道,“爱因斯坦先生,我对一件事非常好奇,当一架飞机的速度超过光速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会不会引起时间倒流?我们有没有可能进行时间旅行?”
第一百四十五章有关时间旅行的诸多问题
说实话,这确实是林子轩比较感兴趣的问题。
在后世,他喜欢看科幻电影,包括很多关于时间旅行的电影。特别是那部非常有名的《星际穿越》,不过他也就是看个热闹,并不懂得那些深奥的科学理论。
后世的不少科学家都认为时间旅行在理论上可行。
为此有人提出了四维空间的想法,把时间加入到维度中,并认为时空旅行的天然“交通工具”是黑洞。
这些对于时空旅行的猜想正是来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在牛顿看来,时间的长河是笔直、连续且始终如一的,它从不偏离,并始终以相同的速度流逝,以自己的这种方式带着世间万物同行。
后来,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并没有这么稳定,时间的长河蜿蜒曲折,会在恒星和星系周围加速或者减速”。
1949年,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同事,逻辑学家库尔特哥德尔找到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的一个解,这个解描述的宇宙是旋转的。
如果宇宙真是旋转的,那么你乘一艘火箭环绕宇宙航行时,会在出发前就返回。
这个发现让爱因斯坦困惑不已。
在爱因斯坦的回忆录里,他承认这的确是他方程的解,但是他同时认为我们可以从物理上将它们舍去——因为宇宙是在扩张的,并没有转动。
1963年,数学家罗伊克尔发现自转的黑洞会塌缩成一个由压缩物质组成的环,而不是一个点。
如果你从这个环中间穿过去,你可能会经历时间倒流,甚至穿行到另一个宇宙。
数学家称这种空间为“多连通空间”,物理学家则称之为虫洞。
到了80年代末期,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基普索恩及其同事发现了爱因斯坦方程的另一组解,这些解表明虫洞是可以穿越的。
1990年代,爱德华维顿提出了一个具有11度空间的M理论。
他和其他学者找到强力的证据,证明了当时许多不同版本的超弦理论其实是M理论的不同极限设定条件下的结果,这些发现带动了第二次超弦理论革新。
弦理论主要试图解决表面上不兼容的两个主要物理学理论——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从而解决黑洞的问题。
然而,这所有的研究都是理论上的假设和猜想,无法进行验证。
林子轩想借这个机会当面问一下爱因斯坦的想法,时间旅行有没有可行性。
对于时间旅行,在座的学者并不陌生,接触西方文学的大多都知道。
1895年,英国科幻小说家威尔斯的经典名作《时光机器》问世,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全世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寻秦记》在这个时代虽然不怎么受人待见,但也提出了“穿越”的概念。
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小说中的情节,和科学没有丝毫的关系。
此时,林子轩在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面前提出这个问题,引得众人发出善意的笑声。
因为这样的问题才符合林子轩文学家的身份,也会成为一桩趣闻,给这次晚宴增加色彩。
爱因斯坦想了想,似乎真的在考虑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我想这个可能性不大,也无法进行验证。”爱因斯坦微笑着摇头道,“光速是目前宇宙中已知的最快速度,对于超越光速的谈论没有太大意义,只能是一种假设罢了,当然,你可以在小说中实现这个梦想。”
这就是爱因斯坦和林子轩之间唯一的交流。
两人既没有擦出思想的火花,也没有智慧的交锋,仅仅是普通的交谈而已,让周遭的旁观者失望不已。
林子轩有自知之明。
他在普通人面前炫耀那点科幻知识可能会收获崇拜的目光,可在一位顶尖科学家面前炫耀就是自取其辱了。
这个时候的爱因斯坦正在研究量子力学,他的确认为当物体接近光速的时候时间会变慢,而当物体超过光速的时候,时间可能会弯曲。
这个弯曲有很多种可能,时间倒流只是其中的一种猜想,很难解释清楚。
他不认为这位中国的小说家能够理解这么复杂的物理课题,所以就敷衍了两句。
1935年,爱因斯坦在一篇论文中提到了一种“时空桥”的概念,也就是俗称的虫洞,他认为宇宙中可能存在着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允许进行时间旅行。
晚宴结束,林子轩回到家中,他还要准备明天在公共租界圣三一教堂举行的婚礼。
上海圣三一教堂位于黄浦区,由英国人创建于1869年,是一座为英国侨民中的圣公会教徒服务的教堂,也是目前上海最为豪华的教堂。
林子轩的婚礼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并在《申报》上刊登了婚讯。
这个时候结婚没有结婚证,却有婚书。
1914年8月19日,北洋政府颁布了《关于人事凭证贴用印花条例》,规定每纸婚书贴印花**一元,如不贴用印花或不盖章画押者,在法庭上不能作为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