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2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自己写作的坏处,若是抄袭的话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了。

作为一名穿越者,如果在文章中不带上后世的观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比如,当他写到在克里姆林宫和苏联理论家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候,就顺带批判了一下苏联没有认真调查国情,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冒进思想。

可能造成******和浮夸风的问题。

在说道和苏联领导人托洛茨基争论农业集体化的时候,他讲了集体农业带来的大锅饭问题,农民没有了积极性。

只有把土地分给农民,实行承包制才能调动农民的主动性。

在针对苏联的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苏联不应该实行计划经济,而应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公有制和私有制互为补充。

还要实行改革开放,引进西方资本,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剩下的共同富裕。

当然,同时要注意贫富差距不能过大,警惕滋生贪污腐败。

越往后写,林子轩发觉这篇游记越是怪异,这不像是游记,倒像是一篇经济论文了。

其实,这样写也很合理。

由于林子轩的文名太盛,很多人都忽略了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一个学经济的人发表经济方面的论述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想了想,不打算改了,反正这些事情以后会发生的,就当是提前预警了。

希望以后的人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林子轩还谈到了苏联严格的审查制度。

苏联书报检查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各种书报文献出版物到讲稿、报告、展品、无线电广播、各种演出活动、广告、音乐录像制品、甚至境外邮件,无一不查。

可以说几乎没有隐私可言。

苏联文学的套路化和僵化思维严重,创新的作品和批评当局的作品都会被禁止出版。

他讲了扎米亚京的遭遇,谈到了1922年苏联把知识分子驱逐出境的事件。

和中国目前还算宽松的政治环境相比,苏联无疑就是高压统治。

张座霖在北平杀害记者教授。正好被林子轩拿来做例子。

所谓的理想国度苏联和此时的北平类似,是黑暗的世界,没有言论自由可言。

他谈论了苏联对青年的影响,青年人被洗刷了思想。容不下其他言论和观点。

这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可以说成了大杂烩,既有沿途所见所闻,也有对苏联当局的批判,还有对政治经济的论述。

到最后,连林子轩自己都不知道说什么了。不过他还没忘记断言苏联的模式最终会破产。

等到苏联解体的那一天,就会有人称赞他眼光独特,思维超前。

这正是对穿越者最好的评价。

和徐至摩在《欧游漫录》中的主观感受不同,林子轩的游记掺杂了更多理论性的东西。

他所写的某些经济方面的理论在后世都被证明过,虽然在这个时代还无法证明,但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的样子。

在一大堆经济名词面前,普通读者会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所以,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中国。有不少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还有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对林子轩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想要从中找到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

这是较为理智的人。

有些人不去研究其中的问题,也不怎么看内容,只要看到是黑苏联的便猛烈抨击。

还有人会寻找林子轩文章中的漏洞,有理有据的进行批判。

他们找来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来批驳林子轩提出的经济理论。

他们认为林子轩的说法没有依据,也没办法证明,只是一种空想。

林子轩自己心里清楚,他提出的这些理论过于超前了,马克思主义中没有。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才能得出结论。

他不想和这些人辩驳,只是为以后做出提醒。

或许,很多年后,他的这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恰恰因为这些经济理论成为一本经典。

在这些批判的人中。少了郭沫偌的身影。

郭沫偌在三月份便和郁达浮离开上海,前往广州,预备参加革命。

他先是在广东大学得到了一份教书的差事,后进入黄埔军校在政治部担任宣传科长,从文艺界进入了政坛,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没有郭沫偌的上海有点枯燥。连论战都不够精彩。

这时候,拍摄完电影《音乐之声》的黄榴霜要返回美国了,她想让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从而打破华人不能做女主角的惯例。

这是一部讲述西方人和华人的爱情故事,将会挑战美国观众的观影习惯。

但任何事情都会有第一次,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先前灌录的唱片在欧美等地反响不错。

这个时期欧美的歌曲总是带着歌剧的腔调,美国的爵士乐开始流行,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时代即将来临。

在美国,道格拉斯希拉拍摄的《魂断蓝桥》在戏院上映,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最终进账上百万美元的票房,虽然大部分要分给影院,却也收入颇丰。

而且,还能在欧洲和中国继续放映,这都是后续的盈利。

林子轩意识到想要赚钱还是要拍摄美国电影,然后拿美国人的钱补贴中国电影。

只要有一个好故事,选对演员,电影就是个暴利行业。

在《魂断蓝桥》公映后,瑙玛希拉一举成名,完成了她进入一线明星的梦想,甚至可能因此获得最佳女主角。

他们兄妹准备再接再厉,拍摄《诺丁山》那个故事,已经进入了筹备阶段。

这些消息是林晓玲从美国发回来的。

她在那里负责账目的审查工作,对于出身商业家庭,从小耳濡目染的人来说,这份工作完全不成问题。

林晓玲在美国待了两年时间,即将拿到学位证书,到时候会回国一趟。

林子轩期待妹妹归来,不过一想到家里肯定要催婚,晓玲恐怕并不愿意接受包办婚姻,双方的矛盾在所难免,他这个做哥哥的又要头疼了。

怎么感觉像是后世的某个场景,有种剩男剩女被逼婚的既视感。

飞出去的鸟儿,再想关起来就难了。

第三百二十三章以考古的名义

1926年5月4日,江苏都督孙传方在上海龙华镇设淞沪商埠督办公署,并自任督办。

以丁闻江为总办,管辖上海县、吴淞市及宝山县一部分地区的一切行政事务。

也就是说,由上海士绅筹备成立的淞沪特别市成为摆设,上海的地方自治遭遇重大挫折。

事实上,在军阀混战时期,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能获取大笔的税款,谁都想占为己有,想要自治并不容易。

孙传方没有把事情做绝,他邀请上海名流作为顾问,有限度的参与到上海的建设之中。

他曾给林子轩发过委任聘书,月薪800元,这绝对算得上是高薪了。

鲁讯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月薪是300元,胡拾在北大教书,月薪是280元。

1932年,广州市市长的月薪是560元,那位蒋总统的月薪是800元,其余副委员长、各部次长以及各省主席,每月能拿到680块大洋左右。

由此可见,孙传方对林子轩非常重视。

但被林子轩婉拒了,他不差这点钱,没必要为此坏了自己的原则。

林子轩的原则是绝不出任任何政府的公职,商业和文坛等民间机构的职务没有问题。

想要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明哲保身,这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了。

只要他坚持自己的立场,那些人拿他没有办法,你可以说是文人的清高,那我就清高了。

况且,孙传方在上海待不长,北伐军一到他的政治生涯就结束了,只能和吴佩浮一样成为中国政坛的匆匆过客。

5月9日,孙传方以淞沪商埠督办公署的名义邀请上海商界的名流前去议事。

林子轩也在被邀请之列,他拒绝过一次,这次就不好不去了。

反正只是开会而已。估计是走走过场,竖起耳朵听听就好了,会议的事情当不得真。

龙华镇位于上海的西南方,是民国时期上海官署的所在地。因镇上的龙华寺而得名。

每年农历三月,龙华寺香汛、三月半庙会及三月桃花盛集于一时,是上海市民踏青赏春的好去处,每年都会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会议的地点设在一处别院内,院内桃花朵朵。景色宜人。

院子里摆满了桌椅,还有茶点招待,众人坐在其间,畅谈上海的未来,不失为一桩美谈。

林子轩觉得孙传方有点附庸风雅的意味,不过总比在会议室聊天有创意。

孙传方四十岁出头,正值壮年,看上去有一股英武之气,讲话给人志得意满之感。

此时,他不会想到。一年之后,他会兵败如山倒,就此消失在中国政坛,躲到天津租界内苟且偷生,数年后,被仇家刺杀而死。

主持会议的是总办丁闻江,此人是位地质学家,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

他曾在剑桥大学学习,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

1916年。他与章虹钊、翁闻灏一起组建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担任所长。

这个地质调查所可不简单,在整个中国的地质学界,地质调查所处于核心地位。培养了大批中国的地质人才。

丁闻江成了中国早期地质学界的领袖人物,和胡拾在新文学中的地位相当。

丁闻江和李司光之间有一段公案。

他在1919年向蔡元赔推荐李司光在北大任教。

1920年5月,刚过而立之年的李司光进入北大校园,做了地质系的教授。

李司光的家庭条件不好,丁闻江在农商部矿政司兼第四科科长职,就安排李司光到科里工作。让他在北大开学前能拿上几个月的薪水。

随后,丁闻江又为他找到一份兼差,出任国立京师图书馆副馆长,月薪250元。

这一时期,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

在丁闻江过世后,李司光还写了缅怀丁闻江的文章,表达了对这位丁大哥的尊敬之情。

到了1951年,李司光开始批判丁闻江。

他把死了十几年的丁闻江排除到中国地质奠基人的行列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