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找到这个人,各国的间谍们展开了一场场惨烈而又血腥的追查行动。

第二百八十四章谍影重重

各个国家之所以派遣情报机构追查书稿的下落,不全是为了知道书稿的内容。∮∮,

书稿的内容并不是秘密,《高堡奇人》的书稿被很多人看过。

包括各大出版社的助理编辑和主编,还有印刷厂排版的工人,甚至是上海商务印书馆负责翻译的人员都清楚书稿的故事情节。

只要抓住这些人员,就能获得书稿的内容。

当然,多年过去,他们有人根本没看完书稿,有人的记忆力不是那么好。

书中的细节或许会有偏差,但大致的背景设定还是知道的。

所以,这些人成为了各国情报机构首先抓捕的对象,就算拥有书稿的国家也不愿意所有国家都知道书稿的故事。

这无疑是一场腥风血雨。

被抓住的人还好些,能够受到保护,更多的人却在几个国家间谍之间的较量中死于非命。

这些国家追查书稿不是为了他们已经掌握的内容,而是要找到他们还不知道的内容。

《高堡奇人》中写出的只是历史大事件,还是两个世界交织在一起,真假难辨。

他们首先要弄清楚是不是寄往每一个国家的书稿内容都一样,会不会有区别。

就好像藏宝图一样,要三十本书稿放在一起才会出现一个完整的世界。

他们还要从书稿入手查找到邮寄书稿的人,或者说写作书稿的人。

这个人如何在1925年就知道随后几年发生的大事件。

比如希特勒掌控德国,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还有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预言正确一件事也许是巧合,预言正确两件事就是奇迹了,而预言正确三件事或许只有上帝才能够做到。

他们要找的就是这位预言家。

最先派人追查书稿的不是美国。而是英国,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1926年5月4日英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总罢工。

总罢工持续9天,**时罢工总数接近6百万人,除煤矿工业外,电气、钢铁、铁路、建筑和印刷行业的工人均参加罢工。

所有的大工业中心都陷于瘫痪。

在这种混乱的状况下,英国政府派人搜查了某个激进组织的印刷厂。收缴了一批书稿。

这批书稿被堆放在政府的某间办公室内,被时任英国财政部长的丘吉尔偶然发现。

《高堡奇人》的书稿在普通人眼中就是一部普通的科幻,这是因为普通人的眼界有限,对于政治不怎么敏感,也不认识政界的人物。

但丘吉尔不一样,他是一位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

他刚开始也是把书稿当做普通来阅读,他本人同样是一位作家,喜好看书。

他不断的在脑海里推演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发现这部有点意思。写这本的作家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推理出来的世界竟然有实现的可能。

这个时候的丘吉尔还没有对书稿重视,直到1929年他才发觉《高堡奇人》的重要性。

此后,他曾两次前往美国,拜访美国各界人士和政治领袖。

其目的就是查探《高堡奇人》的来历,和他一起的英国间谍抓捕了多位和书稿相关的美国人,进行审讯。

1931年12月,在丘吉尔第二次美国之行中他遭遇车祸。若非抢救及时,可能死于非命。

这是美国情报部门的一次反击。

此时的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书稿的存在。在全国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搜查。

科尔比美国政府行动的要早。

在1930年罗斯福连任纽约州州长之后,他就利用罗斯福的关系对书稿进行过追查。

科尔清楚出版社对于废稿的处理方式,要么送到垃圾站,要么放在出版社的杂物间。

他先是通过加州的邮政系统查到了书稿的行踪。

接着在美国各地十八家出版社的废稿中依次寻找,五年过去了,大部分出版社的废稿早已被送到垃圾站。只有两家大型出版社还保留着废稿。

最终,他在推挤如山的废稿中找到了两本《高堡奇人》的书稿。

找到书稿后,科尔沉思良久,决定相信罗斯福,并把书稿送给了罗斯福。

这就是为什么科尔是罗斯福最值得信赖的人。

此时的罗斯福已经有了竞选下一任总统的打算。但他必须要面对现任总统埃德加胡佛。

胡佛不仅仅是美国总统那么简单,他还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局长,也就是美国情报部门的最高长官。

1924年,当时还是一名司法部年轻律师的胡佛被任命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局长。

在随后的48年里,美国换了8位总统,16位总检察官,但联邦调查局的局长却始终叫做埃德加胡佛,他可以说是美国最有权势的人。

1931年,罗斯福在宣布竞选总统之前,和胡佛秘密会谈过一次。

没有人知道他们都谈论了什么,没过多久,美国联邦调查局进行了改组,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这个部门拥有极高的权限,直接对联邦调查局局长和总统负责。

正是这个部门策划了在纽约对丘吉尔的车祸事件。

这是一次严厉的警告,事后丘吉尔并没有追究,而是返回了英国。

由于占据了地利之便,美国情报部门最先在洛杉矶展开了搜寻行动,他们要找到当初邮寄书稿的那个人,也就是传说中的“高堡奇人”。

一个国家的力量极为庞大,只是刚开始他们就找错了方向。

因为书稿是用英文写成,字里行间透着为美国人担忧的深沉感情,在专家分析之后觉得作者应该是位美国人,而且文化程度不高,否则文笔不会这么烂。

从信封和邮票可知这个人正是在洛杉矶本地购买,有很大可能就是加州本地人。

从书稿的纸张来看,此人或许在印刷厂工作,能够接触到印刷设备。

还要对印刷机的型号进行排查,以及所使用油墨的产地,这些都需要时间。

于是,美国情报部门就把目标锁定在生活在洛杉矶的美国白人身上,年龄大概在十八岁到四十岁之间,会使用打字机,有印刷工作经验等等。

就算是这样,想要找到一个人也无异于大海捞针。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其他国家在美国和英国安插有间谍,这两个国家在寻找一本书稿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各国的关注。

间谍们通过收买或者逼问等方式获得了三十本《高堡奇人》邮寄到各国出版社的消息。

为了争夺书稿,各国的间谍精英把整个世界作为战场,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谍战大戏。

第二百八十五章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

1925年8月底,林子轩走进纽约的一家大型出版社。

他的小说《蝇王》就是由这家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对林子轩的新书极为重视。

《乱世佳人》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两本书的畅销证明了林子轩写作畅销小说的才华,《蝇王》还没有出版就引发了热议,这是小说畅销的先兆。

在报纸上有关一群人流落荒岛会如何发展的话题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兴趣。

是重建民主的文明,还是走向独裁统治,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少政治人物和社会学家都参与了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其实,这个话题在英国或者日本这种岛国更能引起争议,荒岛就是从英国兴起。

出版社给予林子轩极高的待遇,在签订合约后就紧急进入了出版程序。

审核书稿,设计封面,排版印刷等等工作快速的进行,要趁着这股社会大讨论的热度还没有冷却的时候把书籍推向市场。

这一次,他们邀请林子轩来看样书,并且在五十本书籍上签名。

这五十本书籍会分别邮寄给美国各地的著名评论家,让这些评论家先睹为快,在报纸和杂志上写出评论文章,为书籍发行造势。

在这个没有电视和网络宣传的时代,读者选择购买书籍往往会参照报纸上的评论。

可以说,这些评论家掌握着一本新书的未来。

当然,评论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们看不上的书籍或许就会大卖,也可能一本书籍虽然刚开始不起眼,但几十年过后却成为了经典。

林子轩不排斥这种宣传方式。也愿意配合,他自己是出版社的老板,懂得其中的门道。

在走进这家出版社的时候。他看到一位美国青年抱着纸箱迎面走来。

这代表着这位青年人要离开出版社了,要么是辞职。要么是被开除。

两人擦肩而过,互相看了一眼,都没有把对方放在心上,就像是在大街上人流中交错而过的过客一样,转瞬间消失在他们各自的生命之中。

科尔走出出版社,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情舒畅。

他在心中大声呼喊,华尔街。我来了。

林子轩不知道刚刚错过的正是《高堡奇人》的第一位读者。

他记得是向这家纽约有名的出版社邮寄了《高堡奇人》的书稿,只是猜不出书稿的结局。

他在主编办公室见到了那位把《高堡奇人》的书稿扔进垃圾桶的主编,两人进行了一场友好的交流,林子轩在书籍上签了名字,并拿走了几本样书。

这些样书他准备到英国的时候送给以弗吉尼亚伍尔芙为代表的英国文化圈的精英们。

他在美国的事情接近尾声,也该启程前往欧洲了。

这次美国之行收获颇多,《蝇王》的出版只是一场意外。

不过他相信这本小说会在严肃领域给他带来极大的荣誉,让他摆脱通俗小说作家的名头,从而奠定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在后世,《蝇王》以深沉的哲理和对人性深刻的剖析而备受界的推崇。甚至被认为是英国当代的典范。

另一件事就是在美国成立了电影公司,准备拍摄一部美国电影。

林子轩一直在思考如何进入美国的电影市场,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排外的思想。

美国虽然是个移民国家。提倡多元文化,但那是对白人而言,美国欢迎来自欧洲大陆的移民者,而排斥来自亚洲和非洲的移民者。

道格拉斯兄妹的事情是一个契机。

让他意识到在美国种族歧视的大环境想要在美国立足,就要和美国人合伙,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