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百三十三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林家,最喜爱这位林智健小朋友的非他的姑姑林晓玲莫属。
这位姑姑感觉上像是找到了一个新玩具,让冯程程担心不已。
好在这种日子没有持续多久,六月二十三日,林徽茵和梁思城来到了上海,同行的还有不少前往美国留学的学生。
这些人大多是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北大以文科著名,清华则多是理科精英。
在这个年代,能够出国留学的学生要么才华出众,要么有家庭背景。
这么多人同行,让林子轩略微放心一些。
只要能抵达美国,他做了不少安排,可以保障妹妹的安全。
通过这几年的相处,他接受了这个家族,也接受了这个妹妹,虽然有些不舍,但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到国外去看一看,开阔眼界,要比女校毕业后嫁给一个陌生男人更好一些。
民国风气渐开,青年提倡自由恋爱,林子轩支持妹妹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只要不是外国人就行了,他还没有做好有一个洋妹夫的准备。
在这方面来说,他算是保守了。
在后世,不少女人都想嫁给外国人,拥有外国国籍,林子轩对此并不认可。
由此可见,保守是相对的,他在民国时期算是新式人物,而在后世则是标准的保守派。
在码头上,林子轩把妹妹送走,返回家中,心里有种淡淡的惆怅。
这种感觉叫做牵绊,他在这个世界的牵绊越来越深了。
有同样感觉的还有阮玲钰,送走了林晓玲,她觉得更为孤单了。
在怀念林晓玲的同时,她也在担心自己的将来。
在女校她是林晓玲的跟班,和女校的学生一起玩,有林晓玲罩着她,自然没什么人敢欺负她。但现在她很担心以后女校的生活。
中西女校中存在着校园冷暴力,学生都是上海滩各大家族的女儿,互相较劲,明争暗斗的事情并不少见。
背后的家族势力是她们在女校生存的基础。虽然女校管理严格,却无法绝对禁止。
想想看,上百名女孩子整天生活在一起,怎么可能没有矛盾,还会拉帮结派。孤立对手。
她们虽然不会大打出手,也不会破口大骂,但轻视冷漠带来的伤害有时候比打骂更为伤人,所以能从女校毕业的学生都拥有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也是她们进入社会后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
林子轩看到一个人坐在花园秋千上的阮玲钰,身影颇为落寞。
他发觉阮玲钰其实是个很喜欢玩闹的女生,不是像她以后在电影中扮演的那种悲情女主角,在和林晓玲一起的时候两人会偷偷的跑到外边舞厅里跳舞。
还会看一些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甚至是学着外国电影里女人的样子走路和说话。
林晓玲离开之前,还拜托他照顾阮玲钰。
或许应该给她找点事情来做,就不会觉得孤单了。
林子轩看着阮玲钰此时的模样。不由得想起了一部电影。
随着江苏军阀和浙江军阀之间的战争即将打响,进入租界的人越来越多,虽然工厂的生意受到影响,但娱乐行业却意外的红火起来。
特别是电影行业,进戏院看电影消磨时间的人逐日增加。
这其实很好理解,这些在租界避难的人整日无所事事,听戏看电影无疑是最好的消遣。
明星电影公司推出了新的西游记系列,《射雕英雄传》放映了第二部,还有郑证秋拍摄的《孤儿救祖记》等都获得了成功。
孟晓冬的名声如日中天,她在电影中把黄蓉演的活灵活现。成为黄蓉的代名词。
郭靖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并不出彩,比较木讷和笨拙,远没有黄蓉受到欢迎。
或许是知道林子轩和孟晓冬的关系,拍摄《射雕英雄传》的导演自然知道应该倾向于谁。只要多给几个正面特写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郑证秋自编自导的《孤儿救祖记》使用了童星但二春,是一部反映现实的电影。
他认为电影应担负起改良社会,教化民风的使命,因而他编剧的电影强调道德教化,关注现实问题,注重社会的内涵。
这类的电影一般被称为社会片。
当初在话剧界的时候就是如此。张时川是怎么赚钱怎么来,郑证秋则是想兼顾商业和艺术,自然不是张时川的对手。
林子轩支持郑证秋,反正他有很多能赚钱的电影,郑证秋负责电影公司的好口碑就行了。
他不担心明星电影公司在国内的状况,他想的是如何打开欧美市场。
被他寄予厚望的《大闹天宫》在美国的放映并不算成功。
电影非常受美国华人的欢迎,而美国人却只是看个稀奇,并不怎么懂的这个故事。
按照美国的习惯,林子轩把片名改成“一只猴子挑战众神的故事”,但电影中的神明和美国人心目中的神反差太大,他们接受不了。
中国的神太过于人性化了,和人间的区别不大,没有神秘感和恐惧感。
美国人心目中的神是长着翅膀的天使和在地狱中的撒旦,这两者都不会举行蟠桃宴会,而是收割人的灵魂,这样才是神秘而强大的神灵。
他们不认为被一只猴子随便欺负的阎王爷是撒旦大魔王,反差太大了。
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至于明星电影公司的其他电影,效果差不多,美国人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看中国电影,却没有文化上的认同感。
虽然赚了不少美元,但没有达到林子轩的预期,他主要是想传播中国文化。
按照彼得逊律师的说法,电影想要在美国获得成功,就要寻找两个国家文化的共同点。
他特意提到《上海假日》那部电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作为美国人的他也能看懂,还被深深的感动,这才是真正好的电影。
林子轩对此哭笑不得。
《上海假日》本来就是来自《罗马假日》,是按照美国人的思维习惯写的故事,自然能得到美国人的认同,看来还是要抄袭西方的经典电影才行。
他准备先打开欧美的电影市场,再来讲传播中国文化的事情。
他看到阮玲钰落寞的小模样,就想拍摄一部电影。
讲述一位名做李昂的上海滩职业杀手和一位叫做马蒂娜的十二岁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二百三十四章少女情怀总是诗
林子轩想到的是后世那部《这个杀手不太冷》,讲了一个杀手和小女孩之间朦胧的感情。
他当然不会作死的这么照抄,这个时代还接受不了这种“洛丽塔”式的故事,就算是在后世对这个情节也是非议不断。
或许只有法国人才敢这么大胆的处理,他们以艺术的名义敢做任何违背道德的事情。
林子轩会把杀手和小女孩的关系处理成父女间的依恋,这样更能被观众理解。
这部《杀手李昂》的重点讲的是“救赎”的话题。
李昂是一个孤僻而独特的杀手。
他杀人的手段娴熟高,为人却非常孤僻,他喜欢喝牛奶,喜欢养一盆绿萝,喜欢一个人在戏院里看电影,过着孤独而简单的生活。
马蒂娜是女校的一名普通学生,她有一个乱糟糟的家庭,正处在叛逆的年纪,不喜欢上学,不喜欢这个家庭。
她的父亲是社会上的小混混,吞掉了老大的一笔大烟,被老大查出来,杀了他全家。
关键时刻,李昂出于善心,救了前来求助的马蒂娜,两人开始了一段共同的生活。
林子轩不会把警察当作反派,他要考虑租界巡捕房的影响力,如果他真的按照后世的剧本那么抹黑租界的巡捕,影片在租界被禁映的可能性很大。
虽然在这个时代的上海滩,巡捕的确**和滥用职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可你拍成电影就是自找麻烦了。
李昂和马蒂娜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生活在了一起,一个沉默木讷,一个活泼好动。
小女孩马蒂娜要为家里人报仇,李昂则教马蹄娜练习开枪,他们互相影响,逐渐改变,关系越来越密切,彼此牵绊。
最后李昂死掉,而马蹄娜回到了女校继续上学。
“为什么两人没有都活下来?”看了剧本大纲的阮玲钰不解道,“观众不是都喜欢看大团圆的结局么?”
“因为悲剧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林子轩如此说道。
其实,他觉得这是法国人的矫情。法国人认为这样的结局够文艺,够有内涵。
如果是一位好莱坞导演拍摄这部影片,肯定是大团圆的结局,就算不是大团圆,也不会让男主角这么轻易的死掉。
这部《杀手李昂》要进行东方化。需要改动的地方很多,不少桥段和台词都要重新设计,既要符合东方人的保守观念,又要考虑到西方社会的接受程度。
林子轩要把剧本认真的打磨一番,还要不时的和阮玲钰商量。
她已经放假了,也算是给她找点事情做,她可以设计一些符合她这个年纪的台词。
至于影片的男主角,他决定自己来演,玩一次票。
这部电影的重点是打开欧美市场,可以利用他的知名度为电影打广告。
反正这个杀手比较冷酷。没什么面部表情,演绎的难度不大,主要还是看阮玲钰的表演。
对此阮玲钰非常高兴,积极的参与到剧本的创作中来,在林子轩提供的大纲基础上,想出了不少有意思的剧情,展现了她电影创作方面的才华。
她内心较为敏感,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
而且,阮玲钰觉得自己就像是剧本中的马蒂娜一样,被林子轩解救出来。对他产生了依恋的感情,这种感情她一直藏在心里,这次看到剧本才恍然觉。
难道这只是类似父女之间的依恋么?
她的父亲早逝,母女相依为命。没有机会感受到父爱的温暖,一直都处在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之中,小心翼翼的生活着。
直到林子轩出现在她的生活里,有了林子轩为她遮风挡雨,她觉得心里踏实了。
或许真的只是依恋吧!
阮玲钰躺在床上,想着剧本中的故事。期盼着早日开始拍摄,虽然是假的,可只要能和林子轩一起演上一遍,她就心满意足了。
这样想着,她进入了梦乡。
在梦里,她成了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