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伯仁在天津市政府任职,负责商业事务,算是一件肥差,林家在天津也有产业。

林子轩来的突然,却也引起了天津文化界的注意,毕竟前几日林子轩在北平引起了一场文化大论战,战火还没有平息。

天津的文坛以旧派文人为主,是保守势力的大本营。

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是《大公报》,这份报纸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发行。

《大公报》前期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经常刊登北洋政府的公文,成为北方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

1916年,天津富商王郅笼接手《大公报》,进行全面改革,该报成为皖系军阀的喉舌。

1923年,因王郅笼在日本关中大地震时死在了日本横滨,导致报社陷入资金困境。

林子轩接受了《大公报》的一次专访,再次阐述了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主张。

虽然《大公报》出现了资金问题,但林子轩没有收购的打算。

这家报纸的背景较为复杂,有政治人物牵涉其中,也就是所谓的安福系,幕后的老板是皖系军阀段祺睿。

他在天津呆了两天,和天津文化界的人物见了面,同时得到了一个消息。

江苏军阀齐燮员与浙江军阀卢永翔要准备打仗了,而主战场就是上海。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商埠,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财税收入十分可观,每月仅大烟的收入就能养活三个师的兵力,为各方势力所垂涎。

以前为了争夺上海的控制权,江苏军阀和浙江军阀也曾有过摩擦,但都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平息下来。

这一次据说要来真的,这是直系军阀对皖系军阀的一次总攻。

消息传的沸沸扬扬,林子轩更为担心,连夜坐火车返回上海。

他其实知道就算是军阀混战,军队也不会贸然进攻租界,那将会挑起和西方国家的战争,所以在租界内应该是安全的,但战争谁也说不准。

5月13日,林子轩抵达上海,回到林家。

这时候,他从北平邮寄的那封信才刚刚送到林家,冯程程拆开了信件,看到了那首小诗。

她还没有念完,便听到外边响起了嘈杂声,林子轩的声音传了过来。

不一会的工夫,林子轩就出现在她的面前,两人四目相对,情思摇曳。

第二百二十七章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回到上海后,林子轩得到了关于江苏军阀和浙江军阀开战的最新消息。

虽然双方还没有大规模的调集兵力,却已经闹的上海滩人心惶惶。

不少原本住在华界的富商纷纷搬入了租界,还有的富商则离开了上海,上海的各界人士呼吁双方保持克制,和平处理争端。

英国和法国则调集了军舰,并在租界和华界的边界处加强了兵力和防卫设施。

日本也以此为借口把渤海湾的军舰开到了黄浦江,从而让他们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兵力。

根据冯敬尧从法国人那里得到的消息,这次的战争恐怕是无法避免了,背后可能还有西方势力的插手。

唯一的好消息是战争的主战场应该是在江苏和浙江境内。

就算打到了上海,也不可能攻入租界内,只要稍加心,呆在租界内,安全可保无虞。

只是一旦战争打响,兵荒马乱,会影响到上海的治安和商业环境,各种生意也会停顿下来,而且大量难民涌入,这些问题都需要切实解决。

上海总商会一面呼吁和平,一面召集上海的≈≈≈≈,m。√。c±om富商们出钱出力,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实际上,上海的商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有倾向于江苏军阀的江苏商圈,有支持浙江军阀的浙江商圈,军阀的背后都有各地富商和士绅的财力支援,否则军阀怎么养得起那么多的军队。

现在的上海是浙江军阀坐镇,所以浙江商人在上海发展的很顺利。

这就让江苏商人心里不平衡。不少江苏商人还盼着江苏的军队赶紧打过来,占领上海。以后上海就是江苏商圈的天下了。

林家的家业在无锡,自然属于江苏商圈的一员。

林子轩弄清楚整件事情后。便放下心来。

西方人对于租界很看重,他们在租界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绝不希望被一场战争毁掉,一旦战争失控,他们就会插手调解,所以租界是上海最后的避难所。

他原本还想着到外地避难,只是冯程程已经怀孕九个月了,不宜长途奔波。

安心之后,林子轩想起自己在北平的遭遇。被一群文人骂的没有还击之力。

他这次的匆忙离开,被不少北平文人认为是仓皇而逃,他们得意洋洋的宣布自己的胜利。

实在是忍不下这口气。

林子轩找到平禁亚,准备办一份四个版面的报,就叫做《文化评论》,专门发表文章骂那些北平的文人。

当然,文化人的事情不能叫做骂,而是论战。

比如文化人骂别人是笨蛋,他不会直接这么。而是会这人的智商不高。

正如孔乙己的那句话,窃书不能算是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对于老板的吩咐。平禁亚心领神会,他也知道林子轩在北平的遭遇,心中非常不平。这不是不把咱们南方才子放在眼里么?

自古以来,江南出才子。是人文荟萃之地,北方则被认为是文化蛮荒之地。

平禁亚以此发动身边的朋友。咱们南方文人不能被北方文人如此欺辱,不就是仗着人多么,咱们的人也不少。

南方文化界和北方文化界本来就有隔阂,现在有了林子轩这件事作为由头,更是激起了众人的斗志,不就是骂人么,对读书人来有什么困难的。

也让北方文人看看什么是骂人的艺术,通篇文章绝对找不到一个脏字。

于是,各种骂人的文章纷纷出炉,刊登在《文化评论》上。

林子轩不为了赚钱,就是为了出口气。

每一期的《文化评论》印上两千份,其中一千五百份在北平发行,五折卖不出去就打三折,只要够本钱就卖,要的就是一个传播速度。

另外五百份则是直接送给当初参与骂战的那些北平文人。

当第一期《文化评论》在北平传开的时候,很多北平文人当作笑谈。

认为林子轩这是黔驴技穷了,用这种方式反击,不过惹人笑话罢了,坚持不了多久。

有人甚至称《文化评论》是骂人报,不入流。

但随着一期期的《文化评论》不断的进入北平市场,甚至是不计成本,只是为了快速传播,那些北平文人坐不住了。

没有人能忍受天天被人在报纸上痛骂,那会让他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

虽然《文化评论》上的文章不指名道姓,也没有破口大骂,但不乏自己对号入座的人。

这些人开始反击,和南方文人对骂,这场南北之间的大骂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林子轩的目的并不是想一直这样骂下去,骂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等到双方开骂之后,《文化评论》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成为了社会的焦,他开始阐述自己的主张,并邀请赞同他提出的“第三条路”的学者一起加入进来。

他清楚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对于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他只懂得皮毛而已。

平日里做做样子没什么,一旦牵扯到更深的东西他就没办法研究下去了,毕竟他的文化积累不够,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融合是一门大学问。

这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或许也不是一代人能够研究出结果的。

所以,林子轩需要更多有学问的学者参与其中,共同努力,把这条路走下去。

骂战只是一种吸引人关注的炒作,只要有人关注,就可能有人赞同他的主张,最怕的是默默无闻,无人理睬。

林子轩这种不计成本的开骂,让不少人哭笑不得。

鲁讯就以后不要和这种有钱人对骂,他骂的起,你骂不起,骂人也要讲本钱的。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份刚开始被人称为骂人报的《文化评论》从四版变成八版,最后成为十六版,聚集了一大批中间派的学者,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研究。

中间派既不赞同保守派,也不同意全盘西化,要走一条中间的道路。

这一思想派别在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产生了极大了反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正如林子轩在《文化评论》的创刊词中所的那样。

“我们在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虽然布满荆棘,却通往光明,这就是第三条路。思想之路没有尽头,没有边界,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第二百二十八章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

林子轩回到了往日熟悉的生活节奏之中。

他刻意的减少了工作,留在家里陪着冯程程,还要安排妹妹林晓玲的美国之行。

在这个时代,前往美国留学分为官费和自费两种,有名额限制。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对于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

这就是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这种形式的留美作为一种制度被固定下来。

自从1909年开始,部分在美国的自费留学生也能得到庚款的资助,导致留美的中国学生人数迅速增加。

到了1924年,留美人数为1637人,其中自费生为1075人。

林晓玲毕业于上海中西女校,在后世相当于高中毕业,中西女校是教会学校,对于本校的毕业生想要出国深造,他们可以推荐到美国的教会大学继续读书。

比如宋家三姐妹就是如此,还有正在美国波士顿威尔斯利女子学院读书的冰欣。

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男子不得在大学里担任任何的领导席位,这是一座纯女子的学校。

林徽茵和梁思城前往的是位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这是一座男女同校的大学。

林晓玲原本打算去威尔斯利女子学院。但她听说可以到男女同校的大学上学后。立刻改变了主意,准备前往费城。

或许是在中西女校将近十年的生活让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