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要支柱。

这些丝厂的经营者,既是洋行买办。又是兼营丝号的经纪人。

他们打着洋行的招牌,依仗着西方人的势力来扩大经营,垄断缫丝行业。

女工是丝厂和纱厂的主要工人来源,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上海至少有四万女工在丝厂和纱厂工作。

这些女工大多数并不是上海本地人,而是来自外地,以来自苏北地区的居多。

她们被包工头带到上海,安排进入工作做工。

包工头付给女孩父母一小笔钱,一般分三年支付,总额为30到50元不等。并立下包三年食宿的契约,但在这三年内包身工的工资全部归包工头所有。

因此,她们的生活处在包工头的严密控制之下。

另外还有一种“带饭”制,就是女工每月付给包工头八元的食宿费,但这个关系不签署契约,可以随时取消。

这些包工头都是社会上各种势力的成员,他们和丝厂老板勾结,共同盘剥女工。

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工厂不负责直接招工,而是交给包工头,这样一旦女工出事,也是由包工头负责处理。

一家丝厂需要上千名女工,上海十几家丝厂,丝厂女工总数就有上万。

向警宇准备组织丝厂女工罢工,抗议工厂和包工头的剥削,林家在上海纺织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她找林子轩的原因之一。

她想说服林子轩支持这次罢工,并让林家的纱厂做出表率来。

或许是上次林家的纱厂宣布了不再招收十二岁以下童工的事情,让向警宇觉得可以把林家作为突破口。

林子轩很同情那些女工,也想改善她们的处境,但这不是工厂单方面可以做到的,还牵扯到社会上的势力,包括女工家人的处境。

女工被包工头带到上海的时候签了契约。

就算工厂给女工加了工资,也会落入包工头的手中,如果工厂避开包工头,直接招工,那不仅很难招到女工,还会被包工头捣乱。

他不认为现在工厂能够摆脱包工头这个环节,特别是在上海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

当然,他支持丝厂女工的正当诉求,至于结果如何,还要看双方谈判的结果。

然而,在3月10日,位于闸北的上海祥经丝厂失火,因宿舍门窗被工厂钉死,女工不及逃生,酿成百余名女工死亡的惨剧。

这件事把丝厂女工的困境再一次展现在了公众面前,舆论哗然。

林子轩代表林家宣布林家旗下的纱厂将提高女工的待遇和休假限制,改善她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保障她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利。

他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至于女工的生活能不能变好,或者继续受到包工头的盘剥,那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这个时代,有些女性在争取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有些女性还在生存的边缘挣扎,但社会终究在向前发展。

第二百零八章一个全面的中国

美国学校的假期和中国不同。

他们的寒假一般是从圣诞节的前两周开始,到一月初结束,假期为三周到五周不等,每个学校不太一样,但都大同小异。

新年过去,新的学期开始,学生们返回了校园。

看起来这是一个和以往没什么不同的校园生活,但不少学生还是发现了异常。

他们看到有的学生穿着风衣,带着帽子,谁都不理睬,一脸的无所谓,就那样进了教室,也不认真听课,完全是一副坏学生的模样。

这种状况在纽约的中学较为常见,其他地区也有。

就算是大学里同样有类似的情形,只是没有人统计,也没有人关注到这种模仿秀。

很快,其他学生就知道他们是在模仿一本小说中的主角,这个主角也是中学生,可非常的有性格,非常的不同寻常。

于是,那些学生就去找一本叫做《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小说,一看就沉迷了进去。

这完全就是写给他们的小说。

小说的主角霍尔顿和他们一样,在学校里遭遇到各种问题,被同学排挤,被老师批评教育,面对成人的世界,茫然无措。

这群青少年们幻想着长大,又惧怕长大。

他们想和霍尔顿一样离开学校,到社会上闯荡,随着霍尔顿一起经历这段青春期的冒险,霍尔顿在纽约的两天两夜,让他们感同身受。

最终,霍尔顿回到家中,结束了这段短暂的离家出走的生活。

看书的学生们也结束了冒险,不过他们心中有了一个偶像,那就是霍尔顿,他们要向霍尔顿那样生活,只是为了让自己与众不同。

这或许就是青春期的叛逆。

老师们发现,教室里穿风衣,戴帽子的学生越来越多。成为了一种潮流。

学生也敢于顶撞老师了,嘴里还带着脏话,完全不像是他们平时的样子。

这种异常现象引起了学校的注意,他们发现罪魁祸首是一本小说。而且不是他们一所学校,而是有很多学校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学生们在模仿,也就是说这本小说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

怀着好奇,学校的老师把小说找来看了看,老师比学生们更明白。这本小说写出了青少年的迷茫和躁动,愤怒和焦虑。

它写出了青少年的心声。

出版社的感觉更诡异,原本不被看好的小说,刚出版的时候销量也不好,也就一万册的样子,别说畅销书,连普通书籍的销量都没有。

可两个月后,这本小说莫名其妙的火了,各地的书商都来催货。

出版社只好重印,五万册发出去。还是满足不了需求,没办法,继续加印吧。

他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者大多是青少年,也有大学生,已经在中学里形成了一股潮流。

这些学生在寒假里看到这本小说,然后就是模仿和传播,书籍销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按照美国青少年的数量估算,这本小说的销量可能会破百万。

对于这种意外的情况,出版社自然喜出望外。这可都是美元,他们在报纸上加大了宣传力度,主攻学校的学生,称这是一本青少年不容错过的小说。

不用出版社宣传。一些记者和文学评论家都注意到了这种反常。

当初,《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以《乱世佳人》作者新作的噱头进行营销的,不得不说,这种营销方式起到了反作用。

很多读者都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和《乱世佳人》一样历史题材的通俗小说。

对这类题材没兴趣的读者自然不会购买,而有兴趣的读者买来一看发现是一本写青少年的小说,以为自己受骗了。就扔下了小说。

所以,两边不讨好,也没有传出好口碑,就连文学评论家都没有关注。

如今好口碑从学校里传了出来,小说的销量直线上升,《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了一本现象级的小说,各种文学评论也新鲜出炉。

有评论家认为这本小说教坏了学生,主角满嘴脏话,生活没有目的,不应该让青少年接触这类颓废的文学。

也有评论家觉得这本小说展现了深刻的社会问题,用意识流的手法写出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值得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重视。

最让他们惊讶的是,这本小说是一位中国人写的。

林子轩在美国文坛小有名气,他的《乱世佳人》可以说是通俗文学的杰作,如果他是美国人,或许已经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

这个奖项是在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

普利策奖分为两类,新闻类和创作类,新闻类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需在美国周报或日报上发表,创作类的获得者必须是美国公民。

即便美国文坛对《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争议,但他们必须承认,这是一本内涵深刻的小说,有着研究和评论的价值。

只是他们对一位中国人写出反映美国现实社会的小说不能释怀。

这时候,他们注意到了这本小说的翻译,是一位美国女作家,这让美国的文学评论家们松了一口气,他们对于生活在中国的赛珍珠颇有印象。

这说明,这本小说是林子轩和赛珍珠共同创作的。

有了这个理由,美国文坛接受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他们可以放心的称赞这部小说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火爆,特别是在美国青少年中形成的巨大影响力,引起了美国《时代周刊》的注意。

这家创立于1923年的杂志正准备选取一位中国人作为封面人物。

杂志社的首选是政治人物,也就是他们认为在未来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

按照杂志社从中国得到的消息,他们准备派出记者采访北洋军阀的实际统治者吴佩浮。

但看到林子轩的消息后,《时代周刊》杂志社临时做出了一个决定,让记者到上海采访林子轩,把林子轩当成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领袖人物。

而且,林子轩是在美国文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中国人,相信美国读者更喜欢林子轩,这样能够增加杂志的销量。

当然,他们并没有放弃吴佩浮。

政界的领袖和文化界的领袖都进行介绍,这才是一个全面的中国。

第二百零九章采访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三月底来到上海,想要采访林子轩。

14年的时代周刊远没有后世那么有名气,这份杂志是13年3月由亨利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刊名最初为事实,后改用现名。

它是美国第一本新闻周刊杂志。

此时这份杂志刚刚创办一年的时间,在美国的各类杂志中只能处在中流位置。

直到17年,时代周刊推出了一项叫做“年度风云人物评选”的活动,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极大的好评。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虽然时代周刊现在在美国的名气不高,但在中国,有美国记者专门来采访也是一件颇为荣耀的事情。

何况林子轩可是知道时代周刊在后世的份量。

它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在全球都有极大的影响力。

无论怎么说,好好接待就行了,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时代周刊的记者在万象书局的办公室对林子轩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