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以后世的眼光来看,并不算出格,只是在这个时代很难被接受而已。

周作仁翻看着诗作,心中感慨不已。

他也是有才学的人,自认不比别人差,不过在诗歌上却不及这位林子轩。

听说林子轩是美国归来的留学生,他暗暗点了点头,只有接触了欧美文学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新诗,很多诗作中明显是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写法。

接下来,他看到了《雷雨》。

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周作仁一直沉浸在《雷雨》的故事里。

他内心里激动不已,和冯程程不同,他可是看出了《雷雨》的价值。

他一向主张文学为人生,注重现实主义写作,认为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才是真文学,应该注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及新旧两代思想上的冲突。

《雷雨》毫无疑问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第十九章新诗兴起之日

鲁讯自然也成了《雷雨》的读者。

“好一场大雷雨,洗去一切丑恶,也洗去一切希望,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一场人生的大悲剧。”他如此评价道。

他决定写一篇文学评论来推荐《雷雨》,然后一起邮寄到《晨报》的副刊上。

有了鲁讯的推荐,《晨报》想必不会拒绝。

至于那十六首新诗,由于数量过多,报纸不是诗刊,所以周作仁决定刊载到《新潮》文学杂志上去。

《新潮》相当于北京大学内部的刊物,是北京大学新潮社所编,周作仁是主任编辑。

当周作仁把新诗稿子拿到《新潮》编辑部的时候,编辑部沸腾了。

此时的《新潮》杂志是新诗发表的重要阵地,刊载过包括康白清、俞平波、叶绍均、朱自青、刘半侬等人的新诗作品。

新诗的争论大多在这里进行。

林子轩的新诗风格多样,每一篇都是成熟的作品,而非刻意模仿之作。

这正是让他们惊讶的地方,当他们还在争论新诗该怎么写的时候,有人已经用白话文写出了经典的诗歌。

这里面有浪漫主义,也有现实主义,还有象征主义。

一个诗人的风格怎么能够如此多变?

他们甚至怀疑这是许多诗人一起创作出来的。

周作仁又把那个故事讲了一遍,这只是作者追求女孩子的游戏之作,所以风格变化也不难理解,没人规定诗人只能写一种诗风。

做人的差距啊!

他们发出和平禁亚一样的感慨,不过这些人心中是兴奋的。

这些诗作给新诗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新诗不是不好写,也不是没有价值,而是要突破旧体诗的枷锁,寻找新的出路。

《新潮》杂志是月刊,可一众编辑迫切的想要把这些新诗刊载出来,和读者分享,所以他们决定加印一份诗歌增刊。

增刊不仅要刊载这些诗歌,还要请北京大学的教授进行点评,并撰文讨论新诗的未来。

有十几位名家教授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新诗的发展,可谓是诗坛的一大盛事。

鲁讯为《一代人》做了深度点评,周作仁解析了《雨巷》的美学内涵,顾颉钢阐述了《断章》的深层意义……

这份临时起意的诗歌增刊后来被称为新诗的《圣经》,奠定了新诗在新文学中的地位,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影响了后来的湖畔派、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等众多新诗流派。

好在林子轩的这些新诗在这个时候段内发表了,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

今年可是新诗突飞猛进的一年。

1921年6月8日,在郁达浮的寓所,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创造社正式宣告成立了,成员包括郭沫偌、成仿伍、张资评等人。

创造社到秋天的时候会在上海出版《创造社丛书》,其中就包括了郭沫偌的诗集《女神》。

《女神》是自由诗体的代表作,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

《女神》的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

其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奇特的想象和夸张,个人英雄主义等等,都影响了一代青年人。

颇有一种《女神》一出,谁与争锋的气魄。

而湖畔派的代表诗人汪静知的《惠的风》也即将出版。

其中对人生价值,大自然的探索与追求,对爱情的渴望等等也为新诗打开了一扇门窗。

还有林子轩的好室友徐至摩,同样在这一年加入了创作新诗的行列,新月派由此而生。

也就是说,即便没有林子轩,新诗还是会照常发展下去。

不过现在林子轩占据了时间优势,成了新诗的奠基者,别看只提前了几个月,这就是开创者和追随者的区别。

如果说胡拾的《尝试集》分开了旧体诗和新诗的界限,那么林子轩的诗作就给新诗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并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新潮》诗歌增刊一出,北平诗坛瞬间就喧嚣起来。

学生们都在谈论着这些新诗,热切的争论着,教授们也在交流,新诗成了一种潮流。

这还解决了白话文写作的困境,事实证明,用白话文也能写出优美的诗作,为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增添了证据。

在这些读者中,有一位女孩子较为特殊。

她就是在北平上中学的林徽茵,看到《新潮》杂志上的那些诗篇,那个名字,她的记忆回到了去年的冬天,在英国伦敦的时光。

她从日记中拿出那篇《再见,康桥》,默默地读着。

这首诗不比《新潮》杂志上的诗作差,反而更为优美,这是他送给她的。

看着那些文坛大家对林子轩诗作的解读和赞誉,女孩不由得露出了笑容,她不准备把《再见,康桥》拿出来,这是她的一个小秘密。

有些秘密需要分享,有些秘密只能自己一个人收藏。

同样在北平,冯程程陷入惊讶之中。

她没想到林子轩的那些诗作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看着那些大作家的评论,似乎林子轩一个人拯救了新诗一样。

他有那么厉害么?

冯程程虽然是文艺积极分子,却没有太多文学才华,不像林徽茵有家庭熏陶。

虽然心里还有些抵触,不过她对林子轩的印象在不知不觉的改变,这种改变她的同学汪月琪最有感触。

以前提起林子轩,冯程程的脸色是严肃的,现在提起林子轩,冯程程的脸色是柔和的。

女人都是善变的。

汪月琪不由得摇了摇头。

另一方面,《雷雨》在《晨报》上刊载。

虽然有鲁讯的推荐,不过《雷雨》并不像《新潮》杂志一样引起轰动,毕竟新诗容易传唱,而话剧剧本以对话为主,写作的方式和小说不同。

有人看到是话剧,就略过不读。

特别是看到鲁讯的评论,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悲剧故事,更是不讨喜。

话剧需要在舞台上演出才能有感染力,否则不容易传播。

六月初的一天,南通伶国学社。

这是一所培养京剧演员的学校,七年毕业,学生的一切费用均由学社负担,由欧阳予仟担任学社主任。

他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所新型的戏曲学校,造就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的职业演员。

傍晚时分,欧阳予仟从教室出来,来到学社的办公室内。

他不经意间看到桌子上的一份《晨报》,翻开的正是第七版,《雷雨》两个字就这么跳入他的眼帘。

第二十章给中国电影一个机会

欧阳予仟是什么人物?

他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参加了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

1910年回国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革命,反对封建的新剧。

可以说,他是中国最早一批的话剧从业者,对话剧这个艺术形式了解颇深。

后来新剧陷入低谷,他便投身京剧事业,主持南通伶工学社,想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演员,对旧有剧作进行变革。

但他的内心里并没有放弃话剧事业,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

正因为他了解文明戏衰落的原因,更加知道一个好剧本对话剧的重要性。

所以,他看到《雷雨》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他坐下来慢慢的看着,脑海中不停的在设计着舞台场景,一幕幕故事浮现出来。

当文字转化成舞台效果的时候,他知道这就是他在等的机会,这就是他要的话剧。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排演这出话剧了。

在此之前,欧阳予仟想要和《雷雨》的作者沟通,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这出话剧。

于是,他分别写信给晨报的编辑和鲁讯,想要找到《雷雨》作者曹愚的联系方式。

曹愚自然是林子轩的新笔名。

和欧阳予仟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雷雨》的价值只有真正懂得话剧的人才知道它在舞台上能够有多大的魅力,所以,想找林子轩的大多都是话剧行业的大家。

此时的林子轩还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肉搜索,他坐在办公桌后面,审视着对面的人。

他的对面坐着一个中年人,中年人正在滔滔不绝的讲述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事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多么有意义。

总之,两个字:要钱。

这是林氏商业银行开办的一项小额贷款业务,主要针对规模较小的公司和个人,进行资金上的扶持。

林氏商业银行刚刚成立,还很弱小,承担不起太大的资金风险,只能先从小额投资开始。

按照后世的经验,林子轩给银行制订了两条发展策略,一个是保险理财业务,一个是小额信用贷款。

这是商业银行壮大的必经之路。

他相信以他的眼光,想要找到赚钱的行业并不是难事,他现在做的事情相当于后世的风险投资。

所以他在报纸上刊登了广告,林氏商业银行愿意扶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处于弱势的中小型企业,给予低息,甚至是无偿的贷款。

当然这只是个噱头而已,银行不是善堂,实在没有发现前途的行业鬼才愿意投资呢。

于是,银行的贷款业务忙碌了起来。

林子轩掌握着最终的决定权,他觉得面前这个中年人很有意思,就亲自见上一面。

中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