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为什么?他证得无障碍。如果有一尊佛的刹土他不能够达到,他还是有障碍。我们今天在此地,心之所思,心之所行,行是起心动念,我们要问问释迦牟尼佛知不知道?他要是不知道,他就有障碍了。他没有障碍,尽虚空遍法界众生无量无边,一一众生的心行佛都知道,这叫做「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有人听了怀疑,这可能吗?众生太多,我怎么能晓得?对,有障碍的人不能晓得,无障碍的人能晓得。无障碍的境界,佛经上有一个名词叫「不思议解脱境界」,上面要加个不思议。我们的境界为什么有那么多限制,有那么多障碍?我们是有思议,有思议就有障碍;不思议就没障碍。由此可知,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思议来的。所以古人说:「多话不如少话,少话不如没话」,在任何场合当中,一等智慧人没有言语,你跟他无论相处多久,他始终在定中,一句话没有。你问,他给你解释,解释的言语非常精简,换句话说,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简单到这样的程度。
我一生遇过章嘉大师,跟他在一起相处就像袁了凡跟云谷禅师在一起一样,一句话没有的,完全被他的气氛摄受。现在一般人讲磁场,进入他的磁场,为他那个磁场摄受。自己也像在定中一样,身心清净一念不生。我们在他老人家面前提出一些问题,他并不是立刻就答覆你;不是他不能答覆,那是他答覆的一种手段,叫你把整个心情定下来,然后给你说,你一生都不会忘记。你会感受到他的真诚、清净、慈悲,自自然然就不会违背,就能依教奉行,他有那么大的摄受力。这种摄受力是他生平的涵养,是他修行的功夫。所以我们才体会到古大德所讲的,「多话不如少话,少话不如没话」,见到人非常亲切打个招呼微笑,心行相应,儒家讲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从这个形态上显露出来,极高明而道中庸。不罗嗦没有废话,无障碍的境界!第五句:
【普示一切佛功德故。】
『普』是普遍,『示』是显示,一切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举几个例子,譬如名号、寿量、解脱、变化,「皆功德故」,没有一样不是功德。头一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佛的名号、菩萨的名号,名号里面含义很深。又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的功德浅人看来很浅显,深的人看得很深,这就不可思议。我们初学程度很浅的人,看到佛菩萨的名号,粗心大意很浅显。观世音菩萨,你们想想这个名号,我们在讲《普门品》、讲观音三经的时候跟诸位详细介绍过。声音是用耳朵听的,怎么用观?他怎么不说听世音、闻世音,为什么说观?耳怎么观法?观是佛家的名词术语,用现在的话说,是佛法里头的专有名词。什么叫观?不用心意识叫观,眼不用心意识叫观,耳不用心意识也叫观,六根离心意识都叫观。什么叫心意识?我们从最浅的地方,我们不是浅学吗?初学吗?识就是分别,意就是执著,「识」我们一般人讲落印象。佛法里面常讲妄想,「想」是心上有了相,著了相。想,那个想是妄想,不是真的。由此可知,什么叫离心意识?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妄想。
不落妄想,难懂!换句话说,不落印象这个好懂,这就叫观。眼见色叫观,耳闻声也叫观,鼻闻香、口尝味都叫观,观照!照的意思是明了,统统明了,不起妄想分别执著,这叫观照。禅宗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要在这上练功,练什么?不分别、不执著、不落印象,这样子你的真心就现前。真心里头没有这些东西,你要有分别,这个分别把真心障碍住;你要是执著,这个执著又障碍真心,你要是打妄想、落印象,印象又障碍了真心,三重障碍,真心不能现前。真心是什么?我们平常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不会现前,你所现前的真心变质了。真诚心变成虚伪心,清净变成染污心,平等变成傲慢心,这是高下心,正觉变成愚痴心,慈悲变成自私自利心。你要问怎么变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离妄想分别执著,你的真心本性现前,跟诸佛、跟法身菩萨一样的。诸佛跟法身菩萨真心用事,他没有妄心,换句话说,他没有虚伪,他没有污染,他没有高下,他没有愚痴,他没有自私自利。
学佛没有别的,恢复本来面目而已,宗门里面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面目?大乘了义经上讲得很多,本来成佛。所以,成佛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切皆成佛」。佛法的修学、佛法的传授,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你是佛,现在搞成这个样子,提醒你、帮助你,希望你回头赶快作佛,恢复你本来面目。所以功夫怎么做?观照。宗门讲观照,教下又何尝例外?只是名词术语不一样,意思、方向、目标、境界完全相同。观照提升是照住,照住就是三昧,你真正得受用;再提升是照见,观自在菩萨「照见」,那是最高的境界了,第一等的功夫。在净土宗里面不用这个名词,净土宗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相当於禅宗里面的观照;事一心不乱相当於照住,理一心不乱相当於照见,名词术语不相同。教下讲的大开圆解,大开圆解是照见,是理一心不乱。这些我们都要懂得,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修行,你在那里观照。天天读诵大乘经论,给你日常生活去对比、去印证,你所观照的结果是不是佛在经上所讲的?经典给我们做证明,我们是不是得定了?是不是开悟了?悟到什么境界了?展开经卷就知道我到什么境界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五十三位善知识给他印证。我们今天做功夫,《华严经?入法界品》这四十卷经文给我们做印证,我们自己功夫到哪个阶层、到什么位置,四十卷经「入法界品」是给我们做印证的。
清凉讲的寿量,佛在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说十法界、六道,特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寿量不相同,身体、色相不一样,生活状况也不相同,愈往上升愈殊胜。人的寿量与生活环境有分不开的关连,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人寿最长的时候可以活到八万四千岁,最短的时候是十岁。当然这里头还是有上下,上下的幅度不大。佛在经上讲小劫,这个劫是讲时间单位,一个小劫怎么算法?人寿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过一百年十一岁,再过一百年他十二岁,平均寿命十二岁,再过一百年平均寿命十三岁,这个叫增劫。从十岁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八万四千岁不能再高了,就到头了,然后往下降,每一百年减一岁,再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
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佛经里面计算时间单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时代是减劫,人寿是多少?大概平均人的寿命是一百岁。一百岁,一百年减一岁,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中国人的算法三千零二十多年,照这个算法,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人的寿命,应当是七十岁。世尊八十岁示现入般涅盘,他还有二十岁,为什么没有住世一百岁?魔王波旬要求释迦牟尼佛入般涅盘,释迦牟尼佛很慈悲答应他了,佛决定不妄语,答应他的要求。所以佛示现当中还有二十年的福报,佛二十年的福报供养末世出家人,一直到佛法灭尽,就是一万二千年当中,所有出家人四事供养,是释迦牟尼佛的福报。我们受释迦牟尼佛的恩赐,要知恩报恩。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知恩报恩?佛在经上讲得非常多,「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读诵就是每一部经后面所讲的依教奉行,真正能做到依教奉行、为人演说,这样才能报佛恩。依教奉行是自己要做一个好的形象,这个形象代表佛菩萨住世,出家要学释迦牟尼佛,在家要学维摩居士,维摩居士是在家佛,在家跟出家密切合作,普度众生。我们要懂,你不懂怎么行?知恩报恩!
中国《黄帝内经》是讲理论,讲我们人这个身体,身体像一部机器,要能够保养得很好,这个机器至少可以使用两百年。人怎么样保养,还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往往是自己没有办法控制住的,所以人确确实实是有寿命在主宰的。了凡先生早年算命,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算命看相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果然被他算中了,这个命运到底从哪里来的?我们学了佛,这才搞清楚、搞明白。六道凡夫我们得的这个身,叫业报身,那就晓得业力在支配我们这一生;业力,就是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你所造的业。业因无量无边,每一个业因遇到缘就起现行,果报就现前。所以佛在经上一句话为我们解答,「人生酬业」,这句话讲得太好。人生怎么回事情?酬偿你的业报而已。你过去生中造的善业,你这一生得善报,过去生中造不善业,这一生你就得不善的果报。
如果明了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特别是在苦难的环境当中,知道自己过去造作的不善。受报的时候难,非常非常难,受报的时候特别是受恶报、苦报,人总是会怨天尤人,老天爷不公平,为什么我的心也很善,行为也很善,没有做什么坏事,为什么得这样的报应?如果这些事情临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就好好的去念《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你能把这篇文章念个几十遍、念个几百遍你就明白了。俞净意认为他一生当中心很善,行为也善,积功累德,并没有做什么坏事,为什么他遭遇到那么大的波折?遭遇那么凄惨的果报?幸亏过去生中还有一点善根,这一点善根救了他。灶神显灵来拜访他,来给他谈话,指出他的过失。他说:你身好像没做什么恶事,口也还不错,意恶太重,起心动念自私自利,一条一条指出来,他服了。然后灶神教给他改过自新,他是勇猛精进的改过,他那个改过自新超过了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