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他就在心里把那些往事一幕一幕回想起来:
  我爸一米八,我妈一米七,所以我从我爸我妈那里继承了这么一副高个子。除此之外,我的智商,我的性格,差不多都是后天培养,都是从老师或者周围的环境来的。如果上中学的时候没有遇到吴老师,如果上大学的时候没有走进北京城,遇到那些目光四射、心胸开阔的科学家,如果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没有遇到张亚勤,我现在不可能走到这里来。所以我说,这三个关键环节决定了我的命运。
  父亲是个钳工,特别老实,是把什么委屈都憋在肚子里的那种人。妈妈原来是个农民,后来进城,成了食品厂的工人。他们没有什么知识,连报纸都不怎么读的,就是写写简单的信。所以朱文武总说,他是那种典型的工人家庭,与知识分子不搭边,也不可能有什么广泛的兴趣或者优越的学习条件。
  上初中的时候他遇到了吴老师。她是教物理的,二十三四岁的样子,只是大学专科毕业生,并没有什么高超的教学经验,但是她非常关心这孩子,就像姐姐一样。看到他在打扫卫生,就和他一起做,看到他还没吃饭,就带他去职工食堂吃。只要看到吴老师在讲课,文武就觉得暖洋洋的,就有一种冬日里阳光晒在身上的感觉。所以总想让自己在她面前表现得好一些。“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关键。最细微也最明显的迹象就是,我开始喜欢学校了,总往学校跑。”
  那时候“文革”还没结束,学校里虽然在上课,却不鼓励学生读书,整天只是学雷锋什么的。文武是班长,还是齐齐哈尔红卫兵代表大会的代表。吴老师对他的要求很高,可是他做的往往超过她的要求。比如打扫卫生,他每天早上在全班60多个同学没到学校之前,就把教室打扫干净,这让吴老师非常惊讶。到了1977年冬天,恢复高考了,她常对文武说,“我们那一代没考上大学,你们真是幸运。”口气一点也不像老师,然后又借给他很多书。
  那时候文武并不理解老师的话,可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的,父母的话听不进去,你信服的人说的话,你就不由自主地照着去做。他那时也是这样,吴老师只要督促一下,他就发奋图强。
  初中毕业的时候吴老师叮嘱他要好好读书。他去读高中,吴老师不再教他了,因为学历不够,不能教高中。但她还经常去文武家,告诉文武的妈妈如何教育这孩子,其实是在代替妈妈来教育他。然后,文武考上了大学,坐火车离开这座城市,也要离开吴老师了,分别的时候吴老师还是对他说要好好读书。“现在想想,她那些话,别的人也对我说过,只有她的话最中听。所以我总觉得,一个人对你产生影响,常常不是取决于他的水平或者他的话有没有道理,而是取决于他和你的关系是否融洽。”
  文武本来想去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果去了长沙,到国防科技大学去读“雷达电子对抗”。大学第一年,他的成绩不怎么样,也就是中上水平。好在他读书很自觉,不用什么人管。有些人说,一个学生原来排在什么位置以后会一直排在什么位置,他就不这样看。他的一些同学,那时候考上了清华北大。他开始觉得他们真是了不起,可后来却发现他们也是成就平平,不了了之。所以他相信,人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关键还在于自己不停地努力,不断地往前走。当然还要有人指点,让你明白你应该往哪里走。
  他那时的问题是眼界太窄,本来就是小地方出来的,长沙又不是个发达敏感的城市。他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直到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机会让他到北京去做论文,才发现这个问题。
  他在北京住了一年半。每天骑自行车去清华,去北大,去中国科学院,看了很多国外的文章,认识了当时的电子所所长柴振明教授,认识了几位世界著名的美国学者和教授,和他们讨论很多事情,和那里的学生交流彼此的体会。你要问他看到了什么讨论了什么,他现在都说不清了,但他发现自己的眼界不一样了,思维也不一样了,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都不一样了。等到回长沙的时候,老师同学都说他变了,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不一样了。大家从此都相信“环境改变人”。
  他自己本来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现在想一想,这是真的。但是环境能否改变人,还在于这个环境是否拥有足够的力量。他从齐齐哈尔到长沙就没那么大的变化,变化是在从长沙到北京之后发生的。

第101节:第八章 大师在哪里?(8) ↑回顶部↑

  北京的经历让他相信,“一个人要想让自己更优秀,就一定要往前走,一定要去寻找高手。”
  他后来的发展就和张亚勤有很大关系。
  他和张亚勤是在美国认识的。那时候他在美国读博士,常常看到张亚勤的论文,觉得那都是视频压缩领域里最优秀的论文。他从张亚勤的文章中悟出了不少东西。那些文章不仅好,还很多。你看那些有名的杂志上,隔两个月就有一篇。他很奇怪,心想“这人怎么那么厉害?”过了好几年,他终于有机会找到亚勤,两人一谈就很投机,然后就开始讨论一些研究题目,还合作一些项目,一起发表文章。亚勤的年龄其实比他还小些,但是和亚勤在一起的时候,文武总觉得“他又是老师,又不是老师,因为我们就像朋友一样,可能这就是良师益友吧。”
  自从认识亚勤,两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转折关头可能只有一个两个,最多也不会超过三个。文武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每个转折关头都有好的老师在身边指点:
  你和最好的人在一起,肯定也会越来越好的。你周围有这么一个人影响着你,你会不知不觉地往他那里靠。你会有一个更远大的目标,遇到困难不会沮丧,有了成就也不会张狂,你会朝着你的目标一直走过去,而且不走弯路。举个例子吧,做一篇论文,如果我自己独自去干,可能要用三年,如果和亚勤讨论以后再干,可能只要一半时间。
  我喜欢数学,因为喜欢那个老师
  那个老师不经意地表扬了我一次,我就很受鼓舞,信心足了。
  ——沈国斌
  朱文武由于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学校,那种感觉其实相当普遍地存在于孩子们心里。你若仔细调查,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之所以喜欢一门课,是因为喜欢那个老师;之所以讨厌一门课,是因为讨厌那个老师。
  我们已经叙述过,沈国斌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从偏僻乡村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这一过程差不多贯穿在过去20年里。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中一个细节,它能让我们知道,有时候一个细节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大历史。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沈国斌的数学非常好,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满分。还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别人问他如何能够学好数学,他说很简单,“喜欢数学老师,就喜欢这门课。”
  到了初二,他喜欢的数学老师考上师范大专,走了。班里来的新老师,给沈国斌的“第一个感觉就很不好”,满脸阴沉,说话严厉,开口就问“谁是数学课代表”。沈国斌心里发怵,也不起身响应。老师连问了好几声,见下面还是一片沉默,不禁怒容满面,沈国斌终于意识到自己无法躲避,战战兢兢地起身迎接老师的目光,接着就有一阵训斥劈头盖脸而来。
  “第一次见面我就不喜欢这个老师,”沈国斌说,“后来我的数学就下来了。”
  老师批评他,说他的数学不行,当数学课代表是徒有虚名。这让他更加沮丧。沮丧的结果是数学成绩更差。如此一来就成了恶性循环。有一次数学考试只得了40多分,还牵连其他课程也不如从前。
  就这样到了初三。有一天又是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题,是一个平面几何题,让大家回答。班里有个同学数学第一,平时总是他抢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这一次,也许是题目太难,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反正当时好一阵沉默,无人应答。恰在这时,沈国斌脑子里灵光一闪冒出答案,又鬼使神差地举了手,结果证明他是对的,而且解题方法特别巧妙。老师看他举手,已经有些意外,现在看了他的答案,很惊讶地望着他,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很好,很聪明的方法。”
  “在这之前我的平面几何一直很差,就是这一句话,我大受鼓舞,信心一下子就足了。”以后的一个月里,沈国斌把全部精力都投在平面几何上。从此以后直到博士毕业,数学都是他的长项。
  “真的就是那一句话,我就有了动力。”他说,“我不是学不会,只是觉得老师好,才有动力去学,否则就没有兴趣。”
  “神奇小子”的苦恼
  我们的教授跟踪世界的潮流是不紧的,他谈的都是老一代的东西,等到国外高潮过去了,国内才热起来。
  ——李劲
  16岁那年,李劲免试进了清华大学。看上去一帆风顺,然而这个天赋极高的年轻人却遇到了难于排解的烦恼。
  他选择了电子系的图像专业,就像在中学一样,他在大学仍然是最优秀的学生,用三年半时间学完了本科和硕士7年课程,又用三年半获得了博士学位。像他的同学说的,也像报刊上广为传扬的,他是“清华园里的神奇小子”。可是他却发现,他的一连串“优秀业绩”不过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
  严格说来,让李劲烦恼的,不是有了什么麻烦,而是没有什么麻烦。直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他还没有看到一篇像样的关于图像的论文。“大学毕业了,可是如果有人要问我:图像编码是什么东西?你在研究的是什么?我会说,我不清楚。”他认为他的博士论文非常好,但他又说:“我知道我的论文不是世界一流的。但最要紧的问题是,清华不是站在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