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也许这和教育有关?这一代人的教育方式就是不需要他对别人负责任。
答:这也是中国教育失败的地方。周围所有人都替他着想,而不用他为别人着想。不仅是父母,父母的父母也为他操心,给他灌输的是,“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也不用管。”。大陆是那么一个环境,台湾也是。每个学生都要升学,升高中要联考,升大学也要联考,人人都是为自己,考试已经作为他的第一人生目标,只要自己考试考得厉害,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在学校里面,甚至学生的座位都是按照成绩来排的。大陆也是这样的吗?
问: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差不多吧。这对学生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吗?
答:我听说大陆有种说法,把“孝子贤孙”倒过来了:孝顺儿子贤惠孙子,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如果是真的,那就非常糟糕,对孩子也没好处。大人们把所有的关怀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却不让孩子分担一点家里的困难。这样的孩子也许智商很高,但情商一定很差。
问:情商很差是什么意思?
答:没有责任感,没有韧性,不懂得怎么去关心别人,也不懂得怎么和别人合作、怎么和别人分享,甚至还会嫉妒别人的成功。他们只知道孤军奋斗,超过别人,自己成功。他们也许会有一次两次成功,但从长远来说,他们永远到不了很高的境界。
问:所以你很珍惜你小时候得到的那个“品学兼优”奖?
答: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常常对我说一句话,“人不能只顾自己的需要,还要想一想别人的需要。你总是可以说别人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可是如果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你会发现你的看法不一样了,你可能不再对别人那么苛刻了,还可能愿意更多地帮助别人。”这是我的家庭给予我的最好的东西。它是我在任何学校任何课本里面都学不到的。
友谊的力量
我当时心里一下就安静下来,很清楚地感觉到内心里升起一种力量,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就好像有人陪我上战场一样。
——童欣
在世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大获成功之后,童欣每次谈到自己中学时代的一个同学,还要眼睛发红。
那是高考的第一天,童欣走进考场就有些紧张,试卷还没有发下来,手心已经在冒汗。这时候一个同学走进考场。他叫任晓旭,是童欣的好友,现在则是同场竞技的对手。若论平时的学习成绩,晓旭大都不如童欣,但他是那种有独立思想的人,喜欢看书,兴趣广泛,而且做事认真,所以童欣视他如手足。现在,晓旭一眼看出童欣脸色不对,于是特意绕到他的身边,轻轻说一声:
“没事,你能行。”
“我当时心里一下就安静下来,很清楚地感觉到内心里升起一种力量。”童欣在多年以后回忆道:“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就好像有人陪我上战场一样。所以,朋友真是很重要啊!老师说你,父母说你,都赶不上一个朋友说你。”
第87节:第七章 情商时代(8) ↑回顶部↑
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在走一条路。如果是一大群人并肩携手,有说有笑,碰到沟沟坎坎互相搀扶一把,那你一定会很轻松很开心,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当然你也可以闷着头独自走,对周围的一切不闻不问,遇到沟坎自己过,遇到麻烦自己咽在肚子里,那样你也能走很远,但一定会觉得很累,忧愁比别人多,快乐比别人少,而且,有些沟坎,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过不去的。
可惜“微软小子”们的学生时代充满了孤军奋战的故事,当然他们身后都有父母的呵护和老师的指点,但他们大都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往往在内心里独自营造着学习的动力,独自承担着学习的压力。他们很少提到同学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尽管和同学们朝夕相处,还是不能感受到团队的快乐和激励。所以,当我们听到这一类“友谊的故事”时,总觉得分外珍贵。
现在让我们来说第二个故事。
高中同学的来信
后来发生的这一切,都是从曹于彦的那封信开始的。
——刘新国
刘新国从小到大,经历过无数事情,最难忘1995年夏季的那个夜晚,高中同学曹于彦的一封来信,改变了他的命运。
刘新国是在16岁那年认识曹于彦的。那时候他们都是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江西省的一所重点中学,不是非常优秀的学生,是进不来的。刘新国家在农村,学习优秀,但却孤陋寡闻,直到那时还没有去过比九江更远的地方,也不知道高中毕业之后还有“考大学”一说,他打算读完高中就回家去。当同学们津津有味地谈论那些名牌大学的时候,刘新国如坠五里雾中。他甚至还不知道有一所大学叫“清华”、有一所大学叫“北大”。
他想向那些城里同学请教,又不敢,觉得那会遭到嘲笑。家乡的同伴都在羡慕他能到城里去读书,其实他却陷在一种莫名的烦恼中,感觉孤苦无助,被人漠视。他开始想家,每逢星期六下午就逃课,坐着公共汽车回到乡下的父母身边。星期一早上回来上课,老师罚他给全班拖地板,他就拖。可是等到下一个周末,他还是逃课回家。那时候教室的卫生总是由他来打扫,而且都是惩罚性的,他倒不在乎这个,他只是讨厌城市,觉得自己不属于这座城市,想回家。
曹于彦就是在这时候走到他面前来的。曹也是个农家孩子,只不过有个叔叔在城里的学校当老师。这孩子耳濡目染,见多识广,最重要的是,他一点也不歧视刘新国,还能理解刘新国的那些心理感受。他们开始在一起谈论城里的事情,谈论学校的事情,谈论未来的事情。就是在两人相处的时光中,刘新国知道了“清华”和“北大”,知道了“浙大”和“南大”,知道了“大专”和“大本”的区别,知道了“硕士”和“博士”,还知道了什么叫“文科”、什么叫“理工科”。
那真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刘新国终于发现,未来的道路是在他的前边,而不是在他的身后。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具有激励的作用。他开始在脑子里面想象那些大学校园的模样,拼命学习。他并不缺少聪明,他缺少的是眼界,是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而现在,他有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那就是曹。两个人的宿舍只隔一道墙,一推门就见面了,于是能够在一起学习,分享曹从他的叔叔那里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所以刘新国特别快乐,每天很辛苦地学习,却一点也不觉得苦。
成绩是一点点地提高的,每次考试都会前进一名,等到高三的时候,他已经是全校的第一名。刚刚走进这座城市时的那种自卑感,烟消云散了。
他已经证明自己是有能力不断向前的,不仅眼光越来越远,而且胃口也越来越大。
高中毕业后刘新国考上浙江大学数学系,去了杭州,曹则去了武汉大学的数学系。两人天各一方,好几年都没有见面。刘新国很珍惜少年时代的这份友谊,在心里感谢曹把他引向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但他明白,好朋友用不着整天厮守在一起。彼此知道对方在那里,好好的,就觉得安心——好朋友就是这种感觉。
四年后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刘新国觉得学业已成,就一心想要工作。那是一家农民办的乡镇企业,虽然不大,但给了他一份很好的工资,而且就在杭州附近。他满心欢喜,打点行装,准备回江西去看望父母,然后就回来工作。
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晚上曹于彦从武汉写来一封信,让他再次改变主意。
曹在信上说,他已经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去读研究生了,还劝说刘新国不要着急找工作。
“他读研究生!我呢?”刘在那个晚上满脑子都是这个念头。
第二天早上醒来,刘新国意识到前面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而且充满了新的机会。他把已经收拾好的行李又放下了。
有机会去探询一个新的世界,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它刺激人的成长,帮助他们进入一个崭新的人生。为了美好的明天,改变眼前的决定。
他去询问报考研究生的程序。正好考试刚刚开始,他二话不说,就去参加考试。
这成了他的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考试结束了,他也留下来,把读书的时间又延长6年,读完硕士又读博士,读完数学系又读计算机专业。因为导师的专业是计算机图形学,还因为学校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以他开始研究图形学。他去了香港,有机会完成一些出色的研究,又由于专业领域的相关,他认识了沈向洋,在跟随沈向洋工作7个月后,他获得“微软学者”的奖学金。这成为他后来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最重要的根据。
第88节:第七章 情商时代(9) ↑回顶部↑
“后来发生的这一切,都是从曹于彦的那封信开始的。”刘新国说,“我就是从那一刻开始,走到今天。”
建立目标的过程
人应该看得远一些,为了更远的目标,可能要舍弃一些眼前的东西。
——沈国斌
沈国斌低着脑袋走出学校大门,没有像往常那样径直回家,而是拐上一条方向相反的小路,躲开来来往往的同学和父母的眼光,一屁股跌坐在村口的草坡上。这是他在童年时代无忧无虑地奔跑嬉戏的地方,但现在,他满腹都是心事,仰面望着天空。不远的地方就是邻家稻田,稻菽千重,随风荡漾,还有一头水牛在湖畔徜徉。
几个星期以来他一直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是他长到15岁以来的第一次。他就要初中毕业了。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发下来一份志愿表,要他回答,是否继续上学?想上什么样的学校?
父母对他的期望相当明确,只希望他能再读两年中专师范,回来当个老师。父亲认定教师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