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说排行榜:/top。aspx
最新更新小说:/news。aspx
放学后 作者:东野圭吾
解说——黄钧浩
一九八五年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一共有两百七十二篇作品参加角逐,经过三次预选及总决选之后,产生了两位得主;一位是以音乐暗号推理《莫札特不唱摇篮曲》得奖的森雅裕,另一位就是本书作者东野圭吾。
当时东野圭吾才只有二十七岁,年纪轻轻就已应征过三次乱步奖。前两次都落空,第三次终于跃登龙门。他是属于“进步型”的作家,后来的作品之水准很少低于以前的作品,与一些初期了了后未必佳的“退步型”作家正好相反。因此许多人都说,他是一位注重品质、认真写作而可以信赖的作者。
本书虽然号称是“青春推理、校园推理”,内容却和一般人印象中专给初中、高中女生看的轻薄短小型推理大不相同,具有浓厚的解谜趣味与充实耐看的情节,书中所虚构的世界也比大多数青春校园推理稍微接近了成人所能够接受认同的“真实世界与现实生活”。
一九八八年本书的文库版推出时,作者曾在该年7月号的《IN※POCKET》上说:“一般校园推理中,高中生常表现比刑警还厉害,成人扮演的也都是丑角。我并不想写这类作品。老实讲,我很讨厌这类小说,读也读不下去。我想写的,乃是能够彻底成为大人读物的校园推理作品。”由此也可看出,作者所抱持的是比较接近写实主义的创作姿态。不过这和所谓的社会写实派〔简称社会派〕之间依旧有很大的差距,作者基本上仍是完全属于本格解谜派的。这部作品当初得奖时,评审委员中虽然有人表示“杀人动机缺乏说服力”,但所谓动机的问题,本来就是人云人殊的,有人受了很大的伤害也不会杀人;也有人会为了一点小事就要杀人,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同为推理作家的宫部美雪就说,本书的杀人动机是“非常新鲜而独特的”,对于这一点大加赞扬。
除了错综复杂的杀意,充分利用盲点的密室诡计及崭新的密室装置极为吸引人之外,本书对校园活动与师生关系的描写也相当精确实在,增加了全书的魅力。同时整体结构十分精巧细密,乍见之下平凡无奇的对话与记述当中,暗藏了好几道伏笔,这些伏笔与后来的发展及真相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由于伏笔中包合了解谜线索〔杀人动机的线索也在其中〕,所以读者必须步步为营,不能有丝毫松懈,以免到最后被作者打败时追悔莫及。
还有一项值得一提的优点:最后解谜时,推理的说明不是在静态的对话下进行的,而是一边做着紧张的动作,一边进行解谜,使全书悬疑性一直保持到最后,避免了冗长说明时的单调乏味感,让读者的情绪始终维持在紧张状态,真正是所谓“绝无冷场”的佳作。如果说有“读后心情难受、意犹未尽”的情形出现,那么只要发挥一点想像力或幻想力,也许就可治好内心的伤痛了。这么说也许有点不知所云,其实只要看完全书即可明白。这种转折再三的结局处理方式,也就是“真相背后还有真相,意外之后还有逆转”的解决方式,正是东野圭吾的拿手好戏之一。就这种意外性而言,本书的成绩还在另一长篇译作《毕业前杀人进戏》之上,不愧为乱步奖的得奖作品。
第一章 第一节
九月十日,星期二的放学后。
头顶上方传来“砰”的一声,我反射动作的抬起头,见到三楼窗户丢出某黑色物体,正好在我的上方,我慌忙避开。黑色物体落在我刚才站的地点后,破碎了。
那是天竺葵的盆栽!
那时放学后,我走在教室大楼旁时发生的事。不知从何处飘来的钢琴声。我呆然凝视那破碎的陶盆,一瞬,无法理解发生什么事,直到腋下的汗珠沿手臂滴落,我才忽然清醒过来。
紧接的瞬间,我拔腿往前跑。一冲进教室大楼,马上全力跑上楼梯。我激喘的站在三楼走廊,不只是因为快跑才心跳急促,而是内心的恐惧已达到顶点。如果头顶被刚才那一下击个正着,也会像天竺葵一样红花迸开?
从那扇窗户看来,会是哪间教室呢?我站在理科实验室前。里面飘出药物臭味的空气,门开了约五公分。
我用力推开门,在这同时,一阵清爽的微风迎面吹过来。正面窗户敞开,白色窗帘随风摇曳。我再度沿走廊前进。我不记得盆栽落下至我跑上这儿约莫经过多久,但是,我总觉得走廊两侧并列的教室中,推落盆栽之人仍躲藏于其中一间。
教师大楼中央弯曲成L型,走过转角时,我停住了。从挂着“二年C班”牌子的教室内传出说话声。
我毫不犹豫的推开门。
里面有五位学生,聚集在窗边似乎写些什么。见到我这突然的入侵者,一起回头。我不得不说话了。
“你们在做什么?”
这时,站在前面的学生回答:“我们是文艺创作社……正在制作诗集。”语气很肯定,带有“别打扰我们”的意味。
“有谁来过这里吗?”
五个人相互看了一眼,摇头。
“没人经过走廊?”
她们再次互望一眼。似乎有人低声说“没有呀”,然后,刚刚那位学生代表大家回答:“没注意到。”
“哦?那……谢谢。”我环视教室内一圈,关上门。直到那时,我才又听到钢琴声。对了,感觉上好像自方才就一直听到,虽然我毫不懂古典乐曲,却是曾听过的曲子。我想:弹奏得应该颇不错!
最里面有音乐教室,声音是从该教室内流泻出。
我打开所有教室之门,一一确定里边是否有人。最后,只剩下那间音乐教室。
我用力开门,声音恰似扰乱平静的流水,毁坏美观建筑物的杂音。钢琴声猛然止歇,弹奏者很气愤状的注视着我。
那脸庞我有印象,是二年A班的学生。白皙的肌肤颇引人注目,但,此刻略显苍白。
我情不自禁说:“对不起?有人来过这里吗?”
一面问,我一面环视室内。有三排长椅子并列,两架斑驳的风琴靠着窗。墙上挂着在音乐界留下功绩的名作曲家们之肖像。没有地方可以藏身?
她一句话也不说的摇摇头。她弹奏的是豪华型三脚钢琴,似是相当古老之物。
“是吗……?”
我绕至她身后,走至窗畔。可见到在校园内跑步的各社团的学生。走出音乐教室往左边就有楼梯,偷袭我的人大概就是从那里逃走吧!以时间来说是绰绰有余。问题是,究竟会是谁呢?
我注视到弹奏钢琴的女学生一直凝视着我,眼神里带有不安。
我勉强挤出笑容,说:“你继续弹奏吧!我想听一会儿。她的表情终于转为柔和,瞥了乐谱一眼,手指流畅地动了,琴音由低转高……对了,是萧邦!
这是连我也知道的名曲。
边眺望窗外边聆赏萧邦——好个出乎意料之外的优雅享受。但,我的心情却无法开明,依然是忧郁的。
距今约五年前,我进入杏坛。并非对教育特别有兴趣,也非憧憬着这项职业,简单的说,只是“很自然”的结果。
本地某国立大学工学院资讯工程系毕业后,我在某家电厂就职,理由之一是总公司在这里。但却被派遣至信州的研究所。还好工作内容是光纤通讯系统的开发设计,颇符合自己的希望,所以工作了三年。
第四年,机会降临了。公司在东北建造新工厂,光纤通讯系统的成员大半数跟着被转调该工厂,我当然也包括在内。
我踌躇了。印象中,东北太遥远了,一想到前辈同事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也许会一辈子待在深山里头也不一定”。我的心就凉了大半截。我考虑换个职业,看是进其他企业,或是干公务员。可是,事实并非想像中那般容易。我不免暗想:是否该死心的前赴东北?
就在此时,母亲劝我不如当教师。
大学就学期间,我已取得数学教师资格,但,我却认为吃这行饭太没意思,想都没想要靠它吃饭。
当然,以母亲的立场而言,她是不希望让儿子去东北那样偏僻的地方。不过事实上,从薪水方面来看,与当时的平均收入相比,教师这项职业绝非不好。然而,要通过教员任用考试并不容易。我一提到这点,母亲说:“私立学校也许行得通”,因为,先父和私立学校联谊会有颇深的关系。
虽非特别想干的工作,也并不讨厌,这是我对教师这项职业的观念,因此在无更适合的职业可让我拒绝母亲的热心劝诱之下,我只好答应了。不过,心理上仍只抱着试个两、三年再说的念头。
翌年三月,我正式拿到聘书,学校名称是私立清华女子高等学校。这所高中位于S车站下车步行约五分钟、四周皆为社区住宅和田地环绕的奇妙环境中。学生人数,每一年级三百六十人,每四十五人一班,分为八班。有二十年上的传统,又维持颇高的升学率,以县内的女子高中而论,算是顶尖学府。事实上,我告诉许多朋友说“要到清华女子高校当教师”时,每个人都祝贺我,表示“选到最佳出路”。
向公司递上辞呈后,四月分开始,我即执起教鞭了。
第一天上课的情景,我记忆深刻?那是一年级的学生,因为我也是初次至这所学校,所以曾自我介绍自己也该算是新生。
上完第一堂课,我很快就对教师这项职业失去自信。并非我有什么挫败,也非无法应付学生,只是我受不了她们的视线。
我不认为自己是会引人注目之人,甚至可谓是习惯于躲在别人背后。可是,从事教师这项职业却不能让你这样做,学生们对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反应,对你的一举手、一投足也都予以注目,而我很不能忍受上课时间被将近一百双眼眸监视的感觉。
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