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名色(nama…rupa)所认识之客观要素
(5)六入(sad…ayatana)感觉的认识机关——眼耳鼻舌身意
(6)触(sparsa)感觉
(7)受(vedana)爱憎的感情
(8)爱(trsna)欲望
(9)取(upadana)执著
(10)有(bhava)世界及各个体之物理的存在
(11)生(jati)各个体之生存
(12)老死(jara…marana)各个体之老死
佛在菩提树下作如是思惟:(1)老死及与老死连带而起的忧悲苦恼;是人类所不能免的。这些都缘何而来?当然因为有这(2)生命。生命从哪里来呢?这问题便是〃缘起观〃(即因缘观)的出发点。人之所以生;条件很多。依佛说;最主要的条件是〃有〃。佛家对于有的解释;所谓〃三界有〃;指器世界及有情世界(器世界指地球乃至恒星系;有情世界指人类及其他生物);必须有此世界;然后生命有所寄托;故列为第三件。〃有〃从哪里来呢?佛说〃有缘取〃。取者执着之意。佛以为苟无执着;则三界不过物理的存在;和我们不生关系(例如戏场里只管热闹;我不打算看戏;那戏场便不是我的世界)。执著从哪里来呢?佛以为由于有爱——即欲望。欲望即生命活动之发源也。欲望从哪里来呢?由于领受外界现象而发生爱憎的情感;故〃爱缘受〃。怎么能领受而生情感呢?由于与外界接触而有感觉;故〃受缘触〃。必有感觉机关才能感觉;故〃触缘六入〃。感觉机关以何为依存呢?由于五蕴和合;故〃六人缘名色〃。名色便是生命组织体之全部。〃名〃指受想行识四蕴;包含一切心理状态;前义已经说过;〃识〃本是四蕴之一;属于名之一部分;但佛从认识论的立场特提出出〃识〃为能认识之主观要素;其关系略如一家族中有主人;主人本家族之一员;但以主人治家;主人与家便立于对待的地位。佛之别〃识〃于〃名色〃;意盖在此。如此〃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前表所示〃名色识〃之关系;是为因缘论最主要的关键。再往上追求;我们的识——即认识活动;从何而来?由于有意志;佛谓之〃行〃。行又从哪里来呢?佛以为是由于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叫做〃无明〃。
以上十二因缘;为佛教一切原理所从出。若详细解释;则七千卷《大藏经》皆其注脚。我现在所说;不过粗举其意而已。要之;佛以为一个人的生命;并非由天所赋予;亦非无因而突然发生;都是由自己的意志力创造出来。现在的生命;乃由过去的〃无明〃与〃行〃所构成。当生命存在期间;〃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刹那刹那;展转相缘;增长〃无明〃的业力;又造出未来的生命。于是乎继续有〃生〃;有〃老死〃。后此说一切有部详细解释;谓之〃三世两重因果〃。这些道理;要懂得〃业〃与〃轮回〃的意义之后;方能明了。今将三世两重因果说图示如下:
过去——无明+行——因—能引系
现在——识+名色+六入+触——果—所引系
因—能引系+果—所引系——一重因果
现在——受+爱+取+有——未来因—能生系
未来——生+老死——未来果—所生系
未来因—能生系+未来果—所生系——一重因果
一重因果+一重因果——三世两重因果
业与轮回
依一般人的常识;所谓生命者;以出生之日起;到死亡之日止;截头截尾;无来无去。从佛家的眼光看;人生若果是如此;那么;我们之出生乃偶然间突如其来;这便是〃无因论〃;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这便是〃断灭论〃。佛以为两种论都不合理;于是用他的智慧观察;发明〃业力轮回〃之一大原则。
〃业〃梵名Karma音译为〃羯磨〃。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大约是各人凭自己的意志力不断的活动;活动的反应的结果;造成自己的性格;这性格又成为将来活动的根柢;支配自己的运命。从支配运命那一点说;名曰业果或业报。业是永远不灭的;除非〃业尽——意志活动停止。活动若转一个方向;业便也转个方向而存在。业果业报决非以一期的生命之死亡而终了;死亡不过这〃色身〃——物质所构成的身体循物理的法则由聚而散。生命并不是纯物质的;所以各人所造业;并不因物质的身体之死亡而消灭。死亡之后;业的力会自己驱引自己换一个别的方向别的形式;又形成一个新生命。这种转换状态名曰〃轮回〃。懂得轮回的道理;便可以证明〃业力不灭〃的原则。
业的形相究意怎么样呢?诸君听见过那些收藏宜兴茶壶的人的话吗?茶壶越旧越好;旧茶壶而向来所泡都是好茶则更好。为什么呢?每多泡一次茶;那壶的内容便生一次变化。茶吃完了;茶叶倒去了;洗得干干净净;表面上看来什么也没有;然而茶的〃精〃渍在壶内。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渍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如此泡过二次三次乃至几百几千次;每次渍一点;每次渍一点;久而久之;便不放茶叶;拿开水冲进去;不到一会;居然有色有味;可以当茶喝。吃鸦片烟的人亦然;他们最讲究用旧枪、旧斗;非此不过瘾;因为旧枪、旧斗渍有无穷的烟精。这种茶精、烟精;用佛家话;便可以说是茶业、烟业。我这个比喻虽然不十分确切——拿无生命的茶、烟比有生命的人当然不能确切——但循此着想;对于业的形相也可仿佛一二了。我们所有一切身心活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的飞奔过去;随起随灭;毫不停留。但是每活动一次;他的魂影便永远留在宇宙间不能磨灭。除非所得果报已经和他对冲抵销。这便是业力不灭的公例。一种活动;能惹起别种活动而且能令别种活动生影响起变化;这便是业业相引的公例。每一次活动所留下的魂影;便形成自己性格之一部分;支配自己将来的命运。这便是自业自得的公例。
业又有〃自分别业〃〃同分共业〃之两种。茶壶是死的、呆的、各归各的;这个壶渍下的茶精;不能通到那个壶。人类不然;活的、整个的、相通的;一个人的活动;势必影响到别人;而且跑得像电子一般快;立刻波荡到他所属的社会及人类全体。活动留下来的魂影;本人渍得最深;大部分遣传到他的今生他生或他的子孙;是之谓〃自分别业〃〃还有一部分;像细雾一般;霏洒在他所属的社会乃至全宇宙;也是永不磨灭;是之谓〃同分共业〃。例如我们说〃清华学风〃;说〃中国国民性〃;这两句话怎么解呢?你想叫清华学校拿出他的学风给你看;那是拿从哪里来呢?当然不是上帝赋予的;当然不是无因而生的;全是自清华成立以来;前后全部师生各个人一切身心活动所留下的魂影;霏洒在清华学校这个有机体上头;形成他一种特别性格。例如我今晚在堂上讲两点钟书;便也替清华造了一部分的业;诸君刚才在运动场打了半点钟的球;便也替清华造了一部分的业。所有种种活动;都能引起清华里头自己或别人同时或将来的别种活动;且能规定其活动方向之几分。这些活动魂影;一点一点积起来——像宜兴壶里茶精一般;便成了所谓清华学风者。中国国民性亦然。所谓同分共业;其意义大概如此。
以上所说;业的意义大概可以明了了。以下请说〃轮回〃的意义。
轮回;梵文Samsara;直译之则流转之义。佛所说轮回;并非如现在和尚们或妇人女子们所揣想;各人有一个灵魂;死后〃灵出壳〃跑到别个地方去变人变猪变狗;像炮弹子从炮膛打出去打到别处。这种话是外道的〃神我说〃;与佛说最不能相容。关于这一点;在下文讲〃无常无我〃那一节再详说。现在先说佛的轮回说之大概。
依佛的意思;人生时时刻刻都在轮回中;不过有急性;有慢性。慢性的叫做〃生灭〃或叫做〃变异〃;急性的叫做〃轮回〃(轮回不过各种变异形式中之一种)。你看;我们肉体;天天变化;我身上的骨肉血;不到一个礼拜已经变成了街上的粪泥尘。何止生理上如此;心理上的活动;还不是时时刻刻变迁。现在站在讲堂上的梁启超和五十年前抱在他母亲怀里的梁启超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也很可以发生疑问。这种循环生灭之相;我们便叫他做轮回也可以。不过变异得甚微而且甚慢;我们不觉得、不惊异。这种循环生灭;常人以为到死时便全部停息;依佛的观察则不然。只要业力存在;生灭依然相续。不过经一个时期;画一个段落;到那时忽然现一种突变的状态。这种突变状态;给他一个特别名词叫做轮回。有位黎士德威夫人MrsRhysDavids做一个图形容得甚好:
A—A′—A″—A—An…………anB—B′—
B″—B—Bn………bnC…………………
譬如A是假定的一个人本来的性格;他时时刻刻活动不休;活动的反应(即业)渐渐添上别的新成分;变为A′;次第往前活动去。从前的业依然保留;随时又添上新的变为A″、A;到最后把这一个时期的经验都积集起来变为An;便是这一期生命所造业的总和。这个人的肉身;受物理原则的支配;到某时期当然会死去;但An的业依然不灭。得个机会;他便变而为Bc。其实B是由An突变而成。表示他突变的关系;可以写为〃anB〃。以后〃bnC〃〃cnD〃〃dnE〃递续嬗变下去;都是如此。从表面看;ABCD截然不同形;实则B的原动力由A来;A′A″A的种种业;都包含在B之中。A为B因;B为A果。所谓三世两重之因果便是如此。这样看来;轮回恰像蚕变蛹;蛹变蛾。表面上分明三件东西;骨子里原是一虫所变。说蚕即蛾也不对;说蚕非蛾也不对;说蛾即蚕也可以;说蛾非蚕也可以。
还有一个譬喻。一棵树经一期的活动;发芽、长叶、开花、结子;子中所藏的核;便将这树所有特性全部收集在里头。表面上看;核里一无所有;叶也没有;花也没有;但他蕴藏着那能引起开花发叶的〃业力〃;所以碰着机缘(例如种植)便会创造出一棵新树。新树与旧树;也类似一种轮回了。假定这核系桃核;栽出来的新树当然也是桃;不会变做李。但是;倘使换一块地土去栽;另用一种新肥料培养他;将来所结桃果;便会别是个味儿。假使把苹果树给他接上;那桃又必带有苹果味。将来把这个新核再栽出新树;又必结出带苹果味的桃子。这个譬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