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存经录最古者;为梁僧祐《出三藏集记》(省称《祐录》);《四十二章经》之著录;即始于彼。原注云:
〃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师所撰录;阙此经。〃
安法师者;即道安。其所撰录;即所谓《安录》是也(今佚)。此经既不著于安录;则可断言为道安所未见。盖《安录》记载极博;虽疑伪之经;犹不阙遗。苟其见之;必当有所论列也。道安与苻坚同时;安既不见此经;则其出固当在东晋之中晚矣。但犹有一事当注意者;《祐录》、《长房录》中所引〃旧录〃;为何人所撰;撰者在道安前抑在其后?若能得其出处;则《四十二章》之时代可以大明。因此又当牵涉及〃经录研究〃。据长房以后诸书所引;有曹魏朱士行著《汉录》;其书若真;则年代在《安录》前。然以僧祐博极群书;何以于此《汉录》一无征引。《高僧传?道安传》云:〃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而传之人;名字费说。后人追录;莫测年代。安乃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然则安以前并无著经录之人;士行《汉录》之伪托盖不待辩;而此所谓〃旧录〃者;断非士行录;更不待辩。然则道安以后、僧祐以前之经录共有几种耶?据《大唐内典录》所记;有东晋竺道祖《众经录》回部;有东晋支敏度《经论都录》一卷;《别录》一部。有萧齐王宗《经录》二卷。此所谓〃旧录〃者;总不能出此三种以外。又考《祐录》〃《阿述达经》〃、〃《大六向拜经》〃两条下引〃旧录〃;《长房录》所引文全同;而称为《支录》。则凡僧祐所谓〃旧录〃;殆即支敏度之《经论都录》。若吾所推定不谬;则《四十二章经》之著录实自《支录》始矣。支敏度履历;据《内典录》云:〃晋成帝时豫章沙门。〃其人盖与道安同时;但安在北;而彼在南。然则此书或即其时南人所伪撰;故敏度见之而道安未见也。敏度又尝将《首楞严》、《维摩诘》两经诸家旧译;汇而抄之;其序见《■寻》中。然则敏度盖有抄经癖;所谓〃撮要引俗〃者;实其专长。或此经即出敏度手;亦未可知也。
尤有一点应注意者;《长房录》于支谦条下;亦列有《四十二章经》;注云:
〃第二出;与摩腾译者小异;文义允正;辞句可观;见《别录》。〃
此《别录》即支敏度之《众经别录》(其他经录;无以〃别〃名者);然则度所编集;有两本矣。此经理趣文笔;皆与支谦诸书;系统相近;指为谦作;亦近情理。
要之;此书必为中国人作而非译自印度;作者必为南人而非北人。其年代;最早不过吴;最晚不过东晋;而其与汉明无关系;则可断言也。
今当研究佛教初输入地之问题。——向来史家;为汉明求法所束缚;总以佛教先盛于北;谓自康僧会人吴;乃为江南有佛教之始(《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其北方输入所取途;则西域陆路也。以汉代与月支、■宾交通之迹考之;吾固不敢谓此方面之灌输;绝无影。但举要言之;则佛教之来;非由陆而由海;其最初根据地;不在京洛而在江淮。汉武帝刻意欲从蜀滇通印度;卒归失败。然非久实已由海道通印度而不自知。盖汉代黄支;即《大唐西域记》中西印度境之建志补罗国;时以广东之徐闻、合浦为海行起点;以彼土之已程不为终点;贾船转相送致(梁启超原注:《汉书?地理志》云:〃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安皆今县名);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蛮夷贾船;转送致之。……平帝时;王莽厚遗黄支王;令遣使送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右所列国名;除黄支外;皆难确考其今地。大约皆在南洋群岛、锡兰及南印度境也。宫书中记其行程;则交通已颇频繁;盖可想见。)。自尔以来;天竺大秦贡献;皆遵海道(梁启超原注:《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国〃条下云:〃和帝时数遣使贡献;后西域反畔;乃绝。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频从日徼外来献。〃又〃大秦国〃条下云:〃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字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安敦即罗马皇旁Antony也。此皆中国海通最古之史迹。)。凡此皆足证明两汉时中印交通皆在海上;其与南方佛教之关系;盖可思也。
楚王英奉佛;固属个人信仰。然其受地方思想之薰染;盖有不可诬者。我国南北思想两系统;在先秦本极著明。北方孔墨之徒;虽陈义有异同;然其重视实、贵实行则一。南方自楚先君■熊;相传已有遗书;为后世道家所祖。老庄籍贯;以当时论;固南人也。其治学则尚谈玄;其论道则慕出世。战国末大文学家屈原;其思想文表现于《远游》诸篇者;亦与老庄极相近。盖江淮间学风与中原对峙;由来久矣。西汉初淮南王安;受封故楚;与其地学者苏飞、李尚辈讲论;成《淮南鸿烈》解传于今;集道家言之大成焉。然则在全国各地方各民族中;惟江淮人对于佛教最易感受;对于佛学最易了解;固其所也。中印交通枢纽;本在广东;但其时粤人太蒙味;未能任此高尚教理之媒介。汉武平南粤后;大迁其人于江淮(《汉书?南粤传》)此后百数十年中;粤准间交通当甚盛;故渡海移根之佛教;旋即播莳于楚乡;此事理之最顺者。而楚王英奉佛;即此种历史事实最有力之暗示也。
尤有一事当注意者;《后汉书?陶谦传》称:〃丹阳(今镇江)人笮融;在徐州广陵(今扬州)间;大起浮屠寺;上累金;下为重楼……作黄金涂像……每浴佛辄多设钦饭;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余。〃融与曹操同时;其人为南人;其所治地为南土。其时佛塔之建造、佛像之雕涂、佛徒之供养;如此奢丽;此虽半由本人之迷信;然以历史家眼光观之;谓其不受社会环境几分之示唆焉;不可得也。
楚王英前后之佛教;度不过极粗浅之迷信谈耳。于后此教宗之建设;不能谓有多关系。其真为佛教理的输入者;不得不首推安世高。世高为译经之第一人。其书传于今者;真伪合计;尚三十余种。其为中国佛教开山之祖;固无待言。旧说皆谓世高译业在洛阳;然按诸《高僧传》本传;则世高在广州、在豫章、在荆州、在丹阳、在会稽;皆有遗迹;淮以北则无有(梁启超原注:安世高传记;几纯属神话的性质;颇难悉认为史料。即其年代;非无可征信。通常之说;谓为汉桓帝时入中国;然有谓晋时犹生存者。又有谓彼前身死于广州;再世为安息王太子重来中国者。《高僧传》博采众说;言世高曾两到州;曾往庐山度■亭庙神;曾在荆州城东南隅立白马寺;丹阳立瓦官寺;最后卒于会稽。其史迹多诡诞;不可尽信。然以情理度之;世高盖从海道来;在广东登岸;经江西北上;而在江淮间最久。江左人士受其感化甚深;故到处有其神话也。世高原籍安息(今波斯)。时中印海运业;皆在安息人手。世高遵海来;最近于事实。)。且为高襄译者;实临淮人严佛调(梁启超原注:严佛调所襄译事;或云安世高;或云安玄。然吾颇疑并无安玄其人者;或即世高之异名耳。)。以吾之武断;竟欲谓高译诸经;皆南方也。倘以上所推测不甚谬;则我国佛教;实先从南方得有根据;乃展转传播于北方;与旧籍所传者;适得其反矣。
据上所述;则佛教实产育于老庄学派最发达之地;思想系统联络之迹;隐然之寻。故永平诏书;襄楷奏议;皆以黄老、浮屠并举。盖当时实认佛教为黄老之支与流裔也。其蔚为大国;则自魏晋以后耳。
然则北方佛教果以何时始发展耶?吾所揣测;则翻译界第二座明星支娄迦谶;实其滥觞:谶以汉灵帝时至洛阳;各书记载皆无异说。其襄译者孟福、张莲;皆洛阳人;更足为其译业在北之铁证(看《梁高僧传》本传)。即以翻译文体论;安高略采意译法;其文较华;支谶纯采直译法;其文极朴。读高书;则与老庄学每起联想;觉其易入;读谶书;苦不易索解;但觉其非我所固有。吾于初期两大译家;觇我民族两种气分焉。
欧人分印度佛教为南北宗:北宗指迦湿弥罗、犍陀罗所传者;南宗指锡兰所传者。因习闻中国佛教出西域;遂指为北宗所衍。欧人此种分类;吾本不以为然。但即如彼说;吾国亦两宗兼承;海通传南;陆通传北。而南宗之来;且视北为早焉。以现存译本论;世高所译;皆《阿含》中单品及上座部所传禅定法;其与锡兰之巴利藏同一系统甚明。支谶所译;皆《华严》、《般若》、《宝积》中单品;大乘最昌时那烂陀派诵习也。故初期两译师;实足为两宗代表也。顾吾于两宗之说;素不心折;但藉此验时代先后;明彼我思想骈进之状况而已(梁启超原注:汉明求法说虽不足信。但其所依附各事迹;自必属于初期传说。因此转可以证明佛教之自南而北。彼言明帝所梦为〃金人〃。然以近世学者所考证;北印度佛像无涂金者。〃金人〃说殆因笮融造金像而起;此南印度案达罗派之雕涂也。又言蔡■赍来之佛像为〃倚像〃。倚像明属西印度系统。若北方犍陀罗所造;则皆立像也。又言〃西雍门外之佛寺;千乘万骑;群象绕塔〃。此明属西印度之图案也。以上区别;今世印度美术专家多能言之;吾因此益信汉魏间佛教;皆欧人所谓南宗也)。
两晋以降;南北皆大师辈出(此指中国之南北;非印度之南北)。但衡大势比相比较;北方佛教;多带宗教的色彩;南方佛教;多带哲学的色彩;北人信仰为坚;南人理解力强;北学尚专笃;南学尚调融;在在皆足以表风气之殊。而各宗派之能纷呈其特色以光饰我思想史;亦未始不由此也。
佛教在汉代;虽渐得一部分人之信仰;然正式出家;犹为功令所禁。苻坚时著作郎王度奏云:〃汉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梁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引)此与唐贞观间许景教徒阿罗斯立大秦寺事同一律。盖我国历代相传〃怀柔远人〃〃不易其俗〃之政策也。至于本国人之信仰;则尚加以限制。《历代三宝记》卷三年表中于魏甘露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