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四;《后汉书?襄楷传》载桓帝延熹九年楷上疏云:〃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语见诸奏牍;必为事实无疑。帝王奉佛;盖自此始。此盖在永平百年后矣。
汉明之永平求法说;大略谓明帝感梦金人;遣使西域;赍还经像;创立寺宇。今藏中《四十二章经》;即当时所译。魏晋后之洛阳白马寺;即当时所建。甚者演为释道两教竞技剧谈;谓佛教缘此盛弘京邑。虽然;试稍用严正的史识一绳之;则兹事乃支离不可究诘。盖当时西域交通正中绝;使节往返;为事实上所不可能。即兹一端;则此段史迹;已根本不能成立。其所宗据之《四十二章经》;察其文体;案诸经录;皆可断为两晋间人作;绝非汉时所有。至于各书关于兹事所记载;其年月;其所遣之人;所历之地;所作之事;无一从同;而矛盾罅漏;随处发现。故以吾之武断;直谓汉明求法事;全属虚构。其源盖起于晋后释道阋争;道家捏造谰言;欲证成佛教之晚出;释家旋采彼说;展转附会;谋张吾军。两造皆乡曲不学之人;盲盲相引;其先后涂附之迹;历然可寻。治佛学史者;须先将此段伪掌故根本祓除;庶以察觉思想进展之路;不致歧谬也。
附录一:汉明求法说辨伪
金刚曼陀罗莫高窟第465窟元金刚曼陀罗;曼陀罗主尊是大幅上乐金刚;男女双身;相互紧抱;勾腿交臂;嘴角相亲。脚下各踩一人;一仰一伏。
汉明求法说;最初见者为西晋王浮之《老子化胡经》。王浮盖一妖妄道士;造为老子出关西度流沙之说;指彼佛陀为老子弟子也。其书经六朝唐数次禁毁;稍有识者皆知其妄;独所造汉明求法说;反由佛教徒为之传播。洵一怪事也。其述此事概略云:
〃永平七年甲子;星昼现于西方;明帝梦神人;因傅毅之对;知为胡王太子成佛之瑞应;即遣张骞等经三十六国至舍卫;值佛已涅磐;乃写其经;以永平十八年归。〃
此种记载之荒谬;一望而知。莫如张骞姓名;盖以二百年前之人物;插入此剧本中;其固陋太可怜矣。但尤有极强之反证;为世人所罕注意者;则西域交通之历史也。考《后汉书?西域传》云:
〃王莽篡位;贬易王侯。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遂通西域;……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
此记西域通绝年岁;谨严详明。永平七年;正西域受胁匈奴、构乱猖獗之时;下距十六年之复通且十岁;安能有遣使经三十六国入印度之时。其不学杜撰;正与攀引张骞同一愚谬耳。即此一反证;而汉明求法说;已根本推翻;无复成立之余地。
然则王浮曷为造此说耶?彼不外欲证成其佛陀为老子后学之说。因佛经中言佛出世、成道、涅磐、皆有六种震动等瑞应;因谓恒星昼现;为佛成道之象;强派佛陀为汉明帝时人耳。故又言汉使至而佛已涅磐也。然则彼又曷为必托诸明帝耶?则永平八年赐楚王英之诏书;为其作伪取资之动机;殆可断言。盖此诏书;必为当时佛教徒所最乐称道。因此不知不觉间;将汉明帝与佛教生出关系;伪造故实者;遂因而托之;殊不思彼诏书中;〃浮屠〃、〃伊蒲塞〃、〃桑门〃等新名词已累累满纸;岂待闻傅毅之对而始知世间有所谓佛耶!
其次;踵述此说者;为东晋初年石虎著作郎王度奏议;有〃汉明感梦;初传其道〃二语(见《高僧传》卷九《佛图澄传》)。又次;则袁宏《后汉纪》(卷十)云:
〃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日月光;……而问其道;遂于中国图其形像。〃
其言皆极简单;不过姑沿俗说而已。又次;则《四十二章经序》记此事渐铺张扩大矣。此序见梁僧祐《出三藏记》卷六;注云〃未详作者〃。然《四十二章经》;实吴晋人伪作(详下)。其序又当在经后;殆出东晋无疑。序云: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氏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十四石函中。〃
此序当注意者;则于〃使者张骞〃外;添出秦景、王遵等十二人;又所写经有《四十二章》之目。奉使之地;乃易印度为月氏;殆作此序者较博雅;知张骞仅曾到月氏;未到印度;故毅然矫正前失耶。秦景之名;盖影射受经伊存之博士弟子秦景宪而漏却一字。又误记其官;而别造一博士弟子名王遵者;实则羽林中郎将;汉家并无此官名也。
复次;踵此序而增饰之者;则《牟子理惑论》也。此论见《弘明集》卷一;旧题汉牟融撰;实则东晋刘宋间人伪作。(详下)其叙此事;前半全同《四十二章经序》;惟改秦景官名羽林郎中耳。然此官亦非汉所有也。下半则内容更加扩大。其文云:
〃……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立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
前序称〃写取经在十四石函中〃似是指经在彼土藏以石函;至是则忽变为兰台石室第十四间牟。前诸书只言迎取经像;至是则言立寺洛阳;且指其地点牟。复次则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四十二章经》条下云:
〃……使者张骞、羽林郎中将秦景……于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还洛阳;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中。〃
此文与前异者;前书只言〃写取佛经〃;至是则写本变为译本。又于使节之外;忽添出一同来之竺摩腾;求法之成绩;益增上矣。及梁慧皎作《高僧传》时;〃汉明求法〃之传说;又生变化;其《摄摩腾传》云:
〃汉永平中……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寻访佛法。愔等于彼遇见摩腾;乃要还汉地。〃
窃思彼时佛徒历史之学乃骤进;居然知张骞与明帝并不同时;急急抽换;乃杜撰出蔡愔其人者以为代。愔为大使;不可无官也;即以副使之官官之;又觉羽林中郎将为武职;非求法使臣所宜也;则删削颠之为〃郎中〃;其尤淹博可佩者;居然更知历年派充副使之秦景;其职业实为博士弟子;亟为之正名定分;而将随员中冒充博士弟子之王遵革去。所惜者;秦博士向伊存受经时;上距永平已七十余岁;垂老而远行役;未免不情耳。然以较旧说;则已周密数倍;后此《魏书?释老志》、《历代三宝记》等;皆祖述之。遂成为佛门铁公案矣。《高僧传》又云:
〃腾所住处;今洛阳城西雍门外白马寺是也。〃(《摄摩腾传》)
〃蔡愔至中天竺;时竺法兰与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会彼学徒留碍;兰乃间行……达洛阳;与腾同止……善汉言;译《十地断结》、……《四十二章》等经五部。〃(《竺法兰传》)
使臣归国之结果;初但言赍还经像耳。第二步变为立寺;第三步则寺有所在地点;第四步则并寺名而有之矣。初则言使臣独归;第二步添出一译经之摩腾;第三步又添出一法兰;第四步则法兰译经且多种矣。凡此皆作伪进化之迹;历历可寻者也。
《汉法本内传》者;见唐道宣所撰《广弘明集》卷一;注云:〃未详作者〃;勘其事状及文体;盖出于元魏高齐释道交哄最烈时;其述此事;益极荒诞;略言:
〃蔡愔偕摩腾、法兰归;道家积不能平;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以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抗表请比对;其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与腾、兰二人赛法。道经皆焚烬;腾等现各种神通。道士费叔才惭死;吕惠通等六百余人出家;宫嫔等二百三十人、士庶千余人出家。〃
呜呼!作此伪至此;叹观止矣。信如《法本内传》所说;则当时出家者已盈千累万;而三百年后王度秦事;乃谓汉魏之制;除西域人外不许出家;此等语安能形诸秦牍?信如《高僧传》所说;则摩腾、法兰已大兴译事;而下距安世高之来;垂百年间;无一新译;佛徒之辱其宗;不变亦耶!
综以上所考证;吾敢断言曰:汉明求法;乃一羌无故实之谈。其始起于妖道之架诬;其后成于愚秃之附会;而习非成是;二千年竟未有人敢致疑焉。吾所以不能已于辩者;以非将此迷雾廓清;则佛教发展之阶段;无由说明;而思想进化之公例破矣。其有舛失;愿来哲匡之。
附寻二:《四十二章经》辨伪(1)
赵孟盍赡〔┪锕莶卣悦项的人物画大多出于想象;但也有写实之作;只是传世较少;此《红衣罗汉图》堪称代表作之一。图中身着红色袈裟的罗汉盘腿坐于大树下面的青石之上;左手前伸;神态安详坚毅;似在说法。根据作者题记所言;因常与西域僧人往来;〃耳目相接〃;故能对西域僧人的神态特征刻画入微。图中罗汉取梵相;人物的造型及表现手段取法唐代阎立本。此图作于作者五十一岁时;是高度表现了其艺术创造力的一幅杰作。
藏中本经;标题云:〃《佛说四十二章经》;后汉迦叶摩腾同竺法兰译。〃《高僧传》云:〃汉地现存诸经;惟此经为始。〃此语盖二千年来佛徒所公认。摩腾之姓;或作竺;或作摄;或作迦叶。此经或云摩腾译;或云法兰译;或云腾兰同译。两人籍贯;或云月支;或云天竺。此皆枝末异说;未有从根本上致疑于其伪者。如吾前文所考证;汉明求法;既羌无故实;腾、兰二人;皆子虚乌有;则此经托命之点;已根本动摇。然则此经果何时代何人所作乎?此问题向佛典目录学中求之;或可解答一二也。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省称《长房录》)本经条下云:
〃旧录云:'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经十八章。'……〃
此言此经性质最明了;盖并非根据梵文原本比照翻译;实撮取群经精要;摹仿此土孝经老子;别撰成篇。质言之;则乃撰本而非译本也。然则谁实撰之耶?吾以教理及文体衡之;则其撰人应具有下列三条件:(一)在大乘经典输入以后而其人颇通大乘教理者。(二)深通老庄之学;怀抱调和释道思想者。(三)文学优美者。故其人不能于汉代译家中求之;只能向三四两晋著作家中求之。
现存经录最古者;为梁僧祐《出三藏集记》(省称《祐录》);《四十二章经》之著录;即始于彼。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