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方义军头领王善、杨进、等人,以及“八字军”、“忠义军”等,与他们协同作战,连连告捷,金兵闻风丧胆, 听到宗泽的大名都噤若寒蝉,称他为“宗爷爷”。
清太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在位时,他战功卓著,兼辖正黄、镶黄两旗。努尔哈赤死后,他继位登基。为实现统一中国大业,积极招徕汉官汉民。皇太极为了招降明朝著名将领祖大寿,派人先将祖大寿的儿子及其他亲属接人清营,百般体贴照顾。当时,祖大寿统兵驻守大凌河城(今辽宁锦县西南),皇太极围城百余天,派明朝降将张弘漠等人前去劝降祖大寿,祖大寿因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决定诈降清军。皇太极表示:“凡大凌河所降明朝将吏城民,(清军)不得杀戮,有违此盟者,天必遣之。”为使祖大寿能同妻子相聚,让他率二十余人返回锦州城,但祖大寿又统率明军同皇太极兵戎相见。皇太极对祖大寿的家属仍以礼相待,并致书祖大寿说:“至于去留,终不相强。将军虽屡与我兵相角,为将固应尔, 朕决不以此介意。将军勿自疑。”直至1640年,皇太极指挥清军击败增援锦州城的明军,又招降了名将洪承畴,祖大寿无计可施,只好献城降清。皇太极大喜过望,立即召见祖大寿,对他抚慰道:“你违约与我,是为了你的明主,为了你的妻子和宗室。我经常同内院诸臣谈及,祖大寿必不能死,以后再降,我也决不加诛。往事已毕,今后能竭力相助就行了。”并令祖大寿隶属正黄旗,授总兵职。此后,祖大寿忠心侍清,成为皇太极手下的一员得力战将。由于他熟知明朝军事,对皇太极入关灭明统一全国,贡献颇多。
正是这众多的历史事实启发了曾国藩,使他深深认识到忠义对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性。对曾国藩的这一观点,蔡锷有这样的感慨:“右列各节,语多沉痛,悲人心之陷溺,而志节之不振也。今日时局之危殆,祸机之剧烈,殆十倍于咸同之世,吾侪自膺军职,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属,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须其耿耿精忠之寸衷,献之骨岳血渊之间,毫不返顾,始能有济。果能拿定主见,百折不磨,则千灾百难,不难迎刃而解。若吾辈军人将校,则以居高位享厚禄安福尊荣为志,目兵则以希虚誉得饷糈为志,曾胡两公必痛哭于九泉矣。”
第二部分:将才军心——以真心实肠,得士卒之心
◆原文
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后世将弁,专恃粮重饷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 利尽则冷落兽散。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自古以来的名将,能够得到士卒的衷心拥戴,主要原因不在于依靠钱财。后世的一些将领,专门依靠粮多钱多来笼络士兵,这样其军心就不巩固,所以钱多人人奋勇归附;无利可图就会作鸟兽散。
◆原文
军中须得好统领营官,统领营官,须得真心实肠,是第一义。算路程之远近,算粮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强弱,是第二义。二者微有把握,此外良法虽多,调度虽善,有效有不效,尽人事以听天而已。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军中必须要有好的统领和营官,作为统领营官,最重要的是要有真心实肠,这是第一义。计算路程的远近,粮食和器械的多寡,敌我的强弱,这是第二义。这两点如没有什么把握,即使有许多好的办法,好的调度,也只能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过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详解
治国须得民心,治军则须得军心,这是取得成功的千古不易之理,因此,蔡锷对曾国藩的这些论述评论道:“带兵就像父兄带子弟”这一句话,最是仁慈贴切。有了这种思想,则古今带兵格言,虽千言万语,都可付之一炬。父兄对待子弟,担心他们愚昧无知,于是就谆谆地教诲他们;担心他们饥寒苦痛,则精心爱护他们;担心他们放荡,没有好的品行,就严厉地惩罚责备他们;担心他们没有好的前途,就加意培养他们。无论是宽还是严,是爱还是憎,是喜欢还是讨厌,是奖赏还是惩罚, 全都出于至诚,没有丝毫虚伪,因此做起来至公无私。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部下爱戴长官,也肯定与子弟爱戴他们的父兄一样。
第二部分:将才评将——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
◆原文
窃疑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恐亦史册追崇之词, 初非预定之品要。以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无因寸配而弃连抱,无施数罟以失巨鳞,斯先哲之恒言,虽愚蒙而可勉。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我私下里怀疑古人评论将才时,往往称他们神明变幻,超乎想像,几乎要把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在一人身上,一点短处都不能容忍。这恐怕是史书上的溢美之词,并不是选拔将才之初就定下的标准。其实,选拔将才时要不拘一格,评论事情不过于苛求,不能因为一点点短处就不用极有才干的人,不能因为结细密的渔网就漏掉了大鱼。这才是从前圣贤常常说的话,即使是很愚味的人,也可以此来勉励。
※详解
中国人有这么一个习惯,如说一个人好,则什么都好;如说一个人不好,则什么都不好。对此,曾国藩并不苟同。他从长期的领兵打仗的实践中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将亦是人,难以十全十美,作为统帅,决不可因此就加以抛弃。曾国藩的这一观念,无疑是十分中肯的。而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如民族英雄岳飞在公元1122年应募投军,初任秉义郎(低级武官名),隶属名将宗泽。一次,秉义郎岳飞触犯军法将受处罚,宗泽一见便深感他超群不凡,说:“这正是做将领的人才啊!”这时正值金兵攻打汜水关,宗泽便把五百名骑兵交给岳飞,要他立功赎罪。岳飞果然不负所望,得胜而归,宗泽大喜,提升他为统制。岳飞从此名震遐迩。宗泽极为欣赏岳飞的才智,对岳飞说:“你的智勇才艺,古代的良将也比不上你,只是你喜欢野战,这可不是领兵打仗的万全之计啊!”于是,宗泽把行军、交战、驻营等作战经验传授给他,岳飞认真研习,颇有心得,说:“兵法体现了作战的规律,深刻领会了,就能灵活巧妙地运用。”宗泽肯定了他的见解,并对自己为国家发现了这样一位大可造就的将才而深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