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辛弃疾传-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僧人停下手中的活计,站起身来,面对着辛弃疾却并不马上答话。半晌,僧人才开口道:“施主索求之心太重啊 !”
  “索求之心太重 ?”
  “对啊,大凡世人烦恼都由索求心重而起,无论是功、是名、是利、是禄都想去获取占有,其实这些东西轻则伤灭天性,换来一腔烦恼,重则至于命丧身毁呢 !”
  “可是若能索得百姓之福,我宁愿以身家性命相换 !”
  “施主,这世间事有其势,命有所定,一己之力,有若蚁虫啊!倘不计得失成败,那去沉浮一番,为民请命亦无不可,纵换得身家性命,却仍能心头清明快乐啊,可是几人能有此种境界?!所以都是入得网了却出不来,自寻烦恼呵。况且,以忠义标榜的人中多数是杂有私己之念的,为的是博取万古之名,所以说来说去也还是索求之心作祟呀 !”
  话说到这里,辛弃疾心中一惊。他其实早就朦朦胧胧地清楚了这一点,只是从未像今天一样毫无余地地从别人口中听说,由别人一把揭开事实真相。
 “那么师父以为怎样在这人世活着才对 ?”
  “对错本无定论,如何活全在施主自己。只需记得是悲是喜尽可由心而发,但莫溺于其中啊,不必苦求解脱,只莫有这索求之心即可,有这一点,任是如何粉墨装饰都不妨,铅华洗落后还是你自己呀 。”
  辛弃疾怔怔地站着,灰衣僧人淡淡一笑便又去两旁配殿清扫。整个大殿只留下辛弃疾一个人,安静得几乎能听见香灰掉落的声音。
  ……
  到阳光洒遍博山的时候,辛弃疾带两名随从别过僧人,漫步下山而去,临别时,他留给僧人一首词,唤作《鹧鸪天》: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 。”
  从博山回来的辛弃疾换了模样,看上去精神好多了,有一种感悟后的明朗与沉静。他不再总是酗酒无度,也没有了悲愤沮丧,每天吟词作诗,颇有点自得其乐的味道。日子就这样慢慢地在淡泊安宁中一天天过去,辛弃疾的心也一天天从旧时强自规定的槛笼里解放出来,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不久,他又开始收授门人学生,为他们讲解诗书心性之学。
  由于专意写作,辛弃疾这段时间的词异常突出,无论从语言还是思想内涵上比从前都有了一个巨大的腾跃,风格上也奇丽多彩,清新自然,比如《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头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也有幽微转折 ,一唱三叹 ,比如《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大量优秀的词作如泉水一样汩汩而出,辛弃疾门下的弟子都为老师的才思敏捷,词气恢宏倾倒不已,有一名叫范开的学生提出刊刻辛稼轩词,辛弃疾欣然应允,派范开带领三四师弟着手此事。1188年初,《稼轩词甲集》编刊完成。从前每首辛词成,均会很快传布出去,脍炙于士林之口,现在词集问世更叫众人大饱眼福。
  可以说辛弃疾这段时期的繁富作品,不但替他奠定了词人的地位,且在正宗词家的“风情婉变”和“剪红刻翠”作风以外正式“别立一家 ”,使词作也能发出“黄钟大吕”之巨声。
  词集便这样流布开去,向后代千百年浸润过去。辛弃疾没有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没有能让人们把他当作英雄来认可,却轻而易举地重辟出文坛新气象,成为了词家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
  带湖的冬季比起别处要温馨许多,前不久才落了些小雪,积在楼角田畦里还不曾化开。湖面薄薄地结了一层冰,有如蝉翼般,仍看得见下面轻晃的水波。太阳笼在淡云中,即将坠落下去,却有些懒懒地不愿离开的样子,射出柔和金黄的光芒像雾一样漫延着。
  辛弃疾面容有些苍白,他刚刚从一场大病中恢复过来,但神情还是一如既往的恬淡安详,他身旁坐着一名中年男子,两人在集山楼上吃酒赏雪。
  这男子名叫陈亮,字同甫,是辛弃疾任大理少卿时认识的,此人慷慨任侠,气节高亢,与辛弃疾甚为相投,一见如故,结为知己。
  陈亮是当时一批浙东学人当中的后起者。这批学人在研治学问上明确标榜一点:就是无论经史百家、礼乐兵刑、典章制度,以至舆地边疆、水利农田等都“通其委曲,以求见诸事功 ”,也就是说各类学问都要精通并且有所应用,而不是空谈性理。这是对宋代“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风气进行的矫正与变革。陈亮是其中比较激烈的一个,他直接提出反对只讲“王化”道德,不求理财用兵等实际学问的现实现象,他高声向社会向朝廷呐喊着他的治学治世宗旨: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1178年,他曾向皇帝呈献奏章,以求授官,文中主张迁都建康,励志复仇,奏章中他厉声斥责了当代儒生官僚的无能,认为该暂息心性之论,力图富国强兵。然而他愤激自傲的辞藻使孝宗皇帝大为反感,根本就不愿理睬他文中的宝贵建议。后来他又连上数道奏章,却始终不被重视,陈亮便不得不离杭回乡。
  由于陈亮性格躁进偏激,又屡试不中,被乡里人视为颠狂,到1184年更被告发有“置毒害人”的罪行,遭受逮捕关入牢狱近百天才得开释。
  辛弃疾宦游各地,虽惦念这位至交,却始终不得聚会,当他听说陈亮的不幸遭遇后,曾“赋壮词以寄之,加以安慰和鼓励 ”,词名《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生活上的困顿,思想上的苦闷,也都使陈亮时常想念到志同道合的辛弃疾,时常打算跑到信州去向辛弃疾痛快地倾吐一番,聊事排遣。然而由于人事牵就,总不得如愿以偿。直到1788年的冬季,他才终于来到了辛弃疾居住的上绕。
  陈亮初到时,辛弃疾正住在与上绕接境的铅山县,他在这里的期思渡新建了一所新居。
  两人见面,便顿觉光阴之速,人已非旧。陈亮将一番抑郁难解的情怀迫不及待地讲述给辛弃疾,辛弃疾边听边点头,那耐心和慈爱的表情使陈亮大觉安慰之际又有几分陌生感。
  休息一二日,辛弃疾先带陈亮来到自己带湖的旧居,让朋友赏赏四处风景,也抒解一下郁闷之情。
  “亮生来不合其时呵,屡遭困蹇而不能得遇朝廷,有时真欲就此罢休,然而大丈夫一世总得有所树立吧!最上当树立德性 ,但碌碌我辈哪敢企此圣业 ,其次便该树立功业,确实地改造乾坤,使名留青史,这个在我辈能力之内,无论怎样困难也要竭力一拼才对,哪里能像那堆只知读书作文的家伙,惟作空虚之论却对国家社稷一无用处!可是,上天不助逆水上行之人,亮虽怀抱大志,也只能够起浮于文字笔墨之间,怕最终以此等琐屑无益之事终结一生呢 !”陈亮喝多了话也滔滔不绝起来,边说眉头边紧拧着。
  辛弃疾心中有些为陈亮伤心,又有些自伤,但人总得想法排解不舒心的情绪啊,辛弃疾想起灰衣僧人的话,突然一笑,而后长叹一声道:
  “同甫,有许多事情难如人意,不能事事圆满呢,可是自己心里面要尽力放松,不要以此为计,否则岂不终生无乐,只有痛苦? !”
  陈亮盯着远处,声音涩涩的:
  “不管怎样,幼安兄你已算功成名就,可我呢?到现在还是一介平民,一个老百姓而已啊 !”
  辛弃疾缄口沉默起来,是啊,真正难以突破的还是名利一关,只是各自实现名利的手段不同罢了,大志者不屑卑微苟且之技,欲以大事业得立功名,却引得无穷苦恼,要解谈何容易?!
  在带湖之后,辛弃疾和陈亮前往赣闽交界处的紫溪,此时,朱熹正在武夷山闲居,陈亮从浙东出发前就写信给朱熹约他前来相会,然而二人等了一天朱熹也没有来赴约,只得怏怏而返,猜测着朱熹是否外游未归,没有见到朋友的信。
  这二人又重回到辛弃疾在期思渡的新居。
  新居的附近有一池泉水,池形如臼,清澈见底。辛弃疾也把它买归己有,取名瓢泉。
  距新居稍远有一座山,山脉从福建境内蜿蜒而来,绵亘百余里,这里的主峰叫鹅湖,是铅山境内最负盛名的山。山下官道旁边有一寺庙,名叫鹅湖寺。寺前十里苍松,参天蔽日,把这所寺院衬托得格外深邃幽静。1175年,南宋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刘清之、陆九龄九渊兄弟等,曾聚会寺院之中,讨论过太极、无极等哲学问题,成为当时学术思想界的一件大事,这座寺庙的名字也随之更加响亮起来。
  辛弃疾和陈亮二人便在此地盘桓游玩了近十日,给鹅湖山和寺又添了一道光彩,后人称这次辛、陈相会为“鹅湖之会”。
  陈亮不久告辞东归,辛弃疾送他十里,折马回去。第二日清晨又觉留恋不舍,于是备马带人前去追赶,然而到了鹭鹚林一地,泥泞纵横难行,不得不怅然停下,在附近方村饮酒后归返,晚上住宿在泉湖吴姓人家四望楼上时,辛弃疾书写一《贺新郎》词表达与陈亮的友情: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耍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