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批到达的就是“幻影2000”机群,结果二十四架战斗机被击落了十一架,另外十三架中,六架在返航途中坠毁,五架在回到机场迫降时严重损毁,只有两架勉强还能再次升空作战。
能与“幻影2000”的败绩“媲美”的只有Mig-29。
这种印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俄罗斯早已淘汰的战斗机没有配备先进的火控雷达,被击落的七架都是在没有发现对手的情况下完蛋的。比“幻影2000”好的是,Mig-29的机动性确实出色,有四架成功避开了两枚“霹雳-12”型导弹,还在与“雷电”的格斗空战中取得了零比三的“不败”战绩。
三轮空战,只有最后一轮进入了格斗阶段。
八架“雷霆”与十二架“雷电”迎战印度空军的十二架Su-30MKI与八架Mig-29。
直到这时,巴基斯坦空军才损失了第一架战斗机。
预警机在格斗空战中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双方战斗机的性能、格斗导弹的性能都在伯仲之间,格斗空战对双方来说是比较公平的。
比较例外的是印度空军的双座型Su-30MKI。
七架被击落的巴基斯坦战斗机中,四架被双座型Su-30MKI击落;参战的四架双座型Su-30MKI无一损伤,八架单座型却被击落了六架。这一战绩表明,双座型战斗机在格斗空战中的表现比单座型好得多。只是,格斗空战所占分量并不大,在某一方占据了信息优势的情况下,空战很难进入格斗阶段。
十一点五十分,第二架A-50I到达,情况才有所改观。
局势重新回到了平衡点上,只是印度空军的锐气已被挫败,巴基斯坦空军则士气高涨。
接下来的二十五分钟内,双方各投入了两批战斗机。
战果相差不大,巴基斯坦空军损失了二十一架战斗机,印度空军则损失了十七架战斗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十八架战斗机都是被中程空对空导弹击落的!
拼到这个时候,印度空军已经彻底战败了。
在其首批投入的九十六架制空战斗机中,有五十二架被击落,另外还有近三十架受了重伤。
巴基斯坦空军也拼尽了全力。
短短一个多小时之内,分五批次投入了一百二十一架次的战斗机,其中有十六架“雷电”执行了两次空战任务。
空战结束的时候,巴基斯坦空军仍然掌握着本土制空权。
印度空军放弃了空袭巴基斯坦军事目标的行动,所有部署在前线机场,或者已经起飞的战术攻击机全都转移到了后方机场。
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
一次并不仅仅属于巴基斯坦的胜利。
巴基斯坦空军参谋长穆沙塔曾经提到:巴基斯坦空军能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获胜,除了拥有优秀的飞行员,先进的预警机之外,中国空军提供的战场信息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不然兵力有限的巴基斯坦空军难以挡住印度空军的五轮进攻。
虽然不愿意承认失败,但是印度空军确实输掉了第一天的战斗。
满心喜悦的彭茂邦来到战场态势情报中心的时候,纪佑国正在消灭一盘点心。从上午等到现在,他连午饭都没有吃,早就饿慌了。
“刚收到消息,印度陆军未向巴基斯坦境内推进。”
纪佑国稍微迟疑了一下,放下了筷子。“今天的战斗结束了?”
“印度空军战败,白天不会有激烈的战斗了。”彭茂邦掏出了香烟,“他们肯定在总结教训,也许会在晚上发动新的进攻。我联系了项铤辉,让他提醒巴基斯坦总统,不要大意轻敌。”
“我马上跟谢里夫通电话,趁热打铁,增进感情。”纪佑国呵呵一笑,起身说道,“晚饭后我再过来,会议的准备工作就交给你了。”
“没问题,我让参谋马上去准备。”
送走纪佑国后,彭茂邦也呵呵的笑了起来。虽然这不是中国军队取得的胜利,但是在他看来,这比中国军队取得胜利更值得庆贺。
巴基斯坦军队一直在向中国军队学习,学生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老师会差吗?
彭茂邦正在洋洋得意的时候,游鸿君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首长,刚刚收到‘剑鱼’号发回的报告。”
彭茂邦腾的一下站了起来,“干掉‘歼击者’号了?”
“对,新鲜出炉的捷报!”
“不错,真是不错,解决了我们的心头大患。”虽然彭茂邦在尽量控制激动的心情,但是喜悦之情仍然流于颜表,“去把换岗休息的参谋叫上,我请大家吃饭。”
一天之内取得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彭茂邦不高兴才是怪事。
卷一 沙场砺兵
第23章 手到擒来
如果要评选第四次印巴战争中最神秘的“角色”,卢诚闻指挥的特种部队、孔志高领衔的陆航试验部队、梁国翔所在的海航试验部队、以及空军试验部队都要与“剑鱼”号潜艇争夺“头号主角”;如果评选收获最丰硕的“角色”,就非“剑鱼”号潜艇莫属了。
潜艇离开榆林港,进入深水航道后,华剑锋才与乐家成一同开启了提前放入保险柜的命令文件。
随后“剑鱼”号以二十七节的最高航速一路南下,到达纳土纳群岛以南海域后,才将速度降到十六节,跟随一艘从广州前往阿布扎比的VLCC超级油轮,从巽他海峡进入了印度洋。
选择巽他海峡,而不是马六甲海峡,主要为了避开美国海军的潜艇。
“剑鱼”号的行动属于绝密,甚至连“剑鱼”号的存在都属于绝密。印巴危机爆发后,“华盛顿”号航母以临时停靠的名义进驻新加坡,第七舰队的数艘攻击核潜艇也进入了印度洋。
美国肯定会想到,中国海军将派遣潜艇去印度洋监视印度海军。
美军潜艇必然在马六甲海峡守候,等待中国潜艇自投罗网。只要中国参战,美国将把中国潜艇的活动情况通报给印度海军,引导印度反潜兵力围剿中国潜艇,甚至亲自出手击沉中国潜艇。
华剑锋不能冒险,“剑鱼”号率先出发,就是要提前在印度洋上布下一颗暗棋。
进入印度洋后,“剑鱼”号转向北上,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西面经过,在七月一日上午到达拉姆比利潜艇基地外海。选择好潜伏点后,“剑鱼”号将速度降到了六节,放出了长达一千五百米的拖拽式线列声纳。
因为“剑鱼”号的侧舷被动声纳基阵过短,所以不得不用上拖拽式声纳。
如果有别的选择,华剑锋不会使用拖拽式声纳。使用拖拽式声纳之后,潜艇的速度必须保持在六到十二节之间,还不能做高强度机动。如果需要追击敌潜艇,或者规避敌潜艇,必须收回,或者割断拖拽式声纳。一般情况下,没有任何潜艇艇长喜欢在实战中使用拖拽式声纳。
当然,拖拽式声纳的优秀性能是不容质疑的。
“剑鱼”号埋伏在拉姆比利东南大概五十五海里处,通过拖拽式声纳,能够清楚听到从基地内进出的船只,以及舰艇发出的声响,并且进行精确定位。当然,印度潜艇也别想从“剑鱼”号的“耳朵”底下溜出去。
仅仅一个白天,“剑鱼”号先后探测到了六艘潜艇。
两艘209,两艘877型“基洛”,还有两艘“鱿鱼”,华剑锋对这些“小虾米”没有任何兴趣。出与“职业本能”,华剑锋让声纳长测试了“鱿鱼”的静音性能,发现法国人的宣传非常夸张。相隔一百二十千米,“剑鱼”号的拖拽式声纳都能截获“鱿鱼”发出噪音,并且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可以算出,“鱿鱼”号在由DCN公司生产的AIP系统推进时,噪音至少有一百一十五分贝,而不是法国人宣称的九十五分贝。
印度潜艇集体出动,引起了华剑锋的高度重视。
天黑后,他让潜艇上升到了潜望镜深度,希望能够收到总参谋部发来的命令。只是,他白等了一个晚上。直到天亮后,才收到确切消息:印巴即将开战,搜寻监视“歼击者”号核潜艇。
收到命令后,华剑锋立即让“剑鱼”号下潜到了二百五十米深度。
当时,他还不能确定“歼击者”号是否在基地内。核潜艇可以在海上活动四十五天以上,印巴危机爆发后,充当战略核威慑力量的“歼击者”号就有可能离开潜艇基地,进入了孟加拉湾。
凭借从卢诚闻那里学来的“直觉”,华剑锋觉得“歼击者”号就在附近。
当然,这绝不是狭隘意义上的“直觉”。
“歼击者”号是印度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设计原形为前苏联海军的“查理-1”型攻击核潜艇。为了具备战略核威慑能力,“歼击者”号指挥台后面的艇体内安装了十二具垂直导弹发射管。凭借射程仅一千五百千米的“战术弹道导弹”,“歼击者”号很难完成战略核威慑任务。这种不伦不类的设计让“歼击者”号成了四不像,既难以像战略核潜艇那样发挥威慑作用,又难以像攻击核潜艇那样执行战术任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歼击者”号的姊妹艇“战斗者”号变成了一艘试验核潜艇。
“歼击者”号的命运没有好到哪里去,2011年年底服役之后,花了三年才勉强形成战斗力,然后进驻拉姆比利,执行战备巡逻任务。接下来的一年半中,中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只与“歼击者”号遭遇了一次,遭遇海域就在拉姆比利附近。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情报也证明,“歼击者”号正式服役之后,只执行过一次战备巡逻任务,持续时间不到二十天,活动海域在基地附近。
这样的核潜艇只算得上是一只昂贵的“铁皮花瓶”。
华剑锋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歼击者”号不会离开拉姆比利,就算出海执行战备巡逻任务,也不会离拉姆比利太远。
耐心的等待很快就收到了回报。
上午十点,印度宣布发动自卫反击战之前大概半小时,“剑鱼”号的声纳长听到了一股奇特的噪音。计算机判断出噪音源在一百七十千米外的时候,华剑锋都有点不敢相信。直到完成噪音数据对比,确定是“歼击者”号之后,华剑锋才不得不相信,印度的首艘核潜艇确实是“大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