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以当时的情况,最多只需要2个月,也就是到9月初,共和国陆战队就能聚集起足够多的兵力,而且到时候后勤保障也能通畅无阻。对于攻打一座面积接近10000平方千米的岛屿来说,2个月的准备时间算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从长远考虑,这2个月的时间可以在接下来的进攻中争取回来。按照陆战队制订的计划,如果在9月初发起总攻,最迟在年底就能打下波多黎各。
问题是,这是一场政治决定一切的战役。
共和国当局已经在开罗做出承诺,要把波多黎各变成犹太人的天堂,即便这座天堂很快就会落入共和国的手中,但是仍然被美国霸占着,共和国的颜面往哪放?更重要的是,按照共和国与欧州达成的秘密协议,只有在占领了波多黎各,即有了新的犹太人定居点之后才会正式启动《开罗协议》,被困在中东战场上的数百万美军才能得到妥善安置,所以共和国当局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向军方施压。
综合这些因素,一场原本应该没有多大难度的岛屿争夺战,变成了一场血战。
陆战队好不容易站稳脚跟,在后方的催促下,根本没有得到充足的时间就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了进攻。
暂且不说别的,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进攻等于在拿官兵的生命为胜利莫基。
在接下来接近2个月的战斗中,陆战队的进攻一直不太顺畅,即便按照经共和国当局处理之后公布的战报,到9月初,3个陆战旅伤亡近3万名官兵,光是补充给前线作战部队的兵员就超过了2万。实际伤亡肯定比这个数字大得多,别的不说,最初的3个陆战旅撤下来之后,休整了大半年才恢复战斗力。
更加糟糕的是,巨大的伤亡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别的不说,在增援部队到达之后,光是换防就花了好几天,如果算上调整部署、变更作战计划 等等,耽搁的时间将近1个月。
正是如此,直到10月初,陆战队才组织起有力进攻。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急着发起进攻,而是花2个月时间做准备,在9月上旬就能发起有力进攻,而不是耽搁到10月初。
不管怎么说,发起有力进攻,总算是个好的开始。
在一次投入5个陆战旅,近10万地面部队,加上部署在3座海上基地群上的近7000架作战飞机,6支作战舰队(其中4支主力舰队)与8支火力支援舰队,美军在波多黎各的防御部署成了摆设。
这个时候,共和国海军投入了一种新式武器,即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遥控战机。
与传统战机相比,这种被命名为JY…1的遥控战斗机不需要飞行员,准确的说,是飞行员不在战斗机内,而是在后方遥控。当然,这也是该型战斗机的最大特点,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战斗机,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有人战斗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由人员在后方遥控的战斗机。
当然,“遥控战斗机”的关键就是通信技术。
要做到实时遥控,传统的通信技术肯定不行,只有一种通信技术能够满足要求,即量子通信技术。
量子理论很简单,即两个同态量子不管隔多远,都会处于同一种状态。一个量子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另外一个量子的状态也会立即发生变化,没有任何时间间隔,也就不受光速限制。
更重要的是,量子之间的信息不是靠场传递的,甚至不存在传递的说法,所以建立在量子理论上的通信设备能够做到绝对保密。
可以说,在新的理论出现之前,量子技术是最为理想的通信技术。
共和国在量子技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首先就用到了军事上。因为量子计算机开发难度要大得多,所以量子技术在通信领域率先得到利用。
对共和国军队来说,遥控战斗机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让飞行员在理论上不用冒险了。
当然,间接好处更多,比如可以突破飞行员体能限制,让战斗机拥有更加惊人的,甚至超过常规的机动性能,从而大幅度提高战斗机的空战性能。更重要的是,量子通信设备不受电磁千扰影响,所以在理论上对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免疫,因此遥控战斗机可以在极端恶劣的电磁环境下作战。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航空兵复兴的基础技术。
当然,在波多黎各战场上,这种先进的技术暂时没有过于突出的作用。
在低强度的战斗中,遥控战斗机的表现不比普通战斗机好多少,所以共和国海军没有理由立即淘汰其他作战飞机。
巨大的投入,特别是各种高科技武器装备的广泛使用,大大缩短了战役时间。
虽然在2062年过去之前,共和国陆战队没有能够按照计划占领波多黎各岛,但是在接近3个月的猛攻之后,岛上的美军几乎绝望。
随着战争进入第七个年头,共和国当局最需要考虑的不是什么时候能够肃清波多黎各岛上的残余美军,而是什么时候能够将古巴变成进军美国本土的桥头堡,以及如何才能让美国当局放弃最后抵抗的念头,按照共和国开出的条件,在战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之前在投降协议书上签字。
显然,2063年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118章 进军古巴
进军古巴,可以说是共和国在这场战争中的终极目标之一。
早在2049年,即共和国当局着手为战争做准备、开始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就对战争结果做了预测。准确的说,是对结束战争的方式做了规划。根据无法得到证实的传闻,当时共和国当局对可能出现的结局做了总结,并且按照严重程度分为了五大类,并且针对这五种结局都做了规划。
最糟糕的,莫过于与美国打一场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以当时的情况,出现这种结局的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战争提前爆发,共和国与美国的战略防御系统都没有成型,不具备拦截对方战略弹道导弹的能力,也就无法在一场核战争中保证己方的安全。虽然出现在这种可能的机会微乎其微,毕竟共和国与美国都不大可能在没有胜算的情况下发动战争,但是只要出现,世界就将毁灭。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对共和国当局来说,如果战争在2052年之前爆发,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击败美国,而是能不能保存民族的希望,即能不能让一部分人活下来,活到战后、活到核冬天过去,再重建中华文明。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却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根据传闻,共和国的国家物理实验中心就是为这个目的存在的。用外界的话来说,即便世界毁灭了,即便核冬天持续一千年,国家物理实验中心也能凭借最先进的可控聚变核电站、以及大量配套设施,保证二十万人能够生存下来。理论上,延续一个种族的繁衍,只需要数百人,二十万人则能在一个完全荒芜的世界上用两到三代人的时间重建文明,保证人类能够继续掌控地球。
当然,与之相关的,还有很多配套设施。
除了国家物理实验中心,还有“琼楼”空间站,以及“广寒宫”月球基地。前者最多能够容纳并且维持5000人生存数十年,后者则能为2000人提供永久性的生活空间,并且在五十年内不需要补充资源。
虽然共和国当局从未承认为“灭绝”做过准备,但是有一些事情却能证明,共和国当局确实做了准备,而且是非常充分的准备。比如在2049年之前,国家物理实验中心工作人员的男女比例在3左右,即4名工作人员中有3名男性。从2050年开始,女性工作人员的比例开始上升,到2052年的时候差不多占了一半,而到2055年的时候则占了七成,是男性成员的两倍多。暂且不说男女的工作能力,仅从极端情况下的生存繁衍来说,女性都要比男性重要得多。
总而言之,共和国当局肯定为“灭绝”做了准备,只是没有对外公布。
比起最糟糕的结果,其次就是某一方毁灭。当然,站在共和国的立场上,自然是指美国在战争中毁灭。
这里说的毁灭,是绝对性的毁灭。
从军事上讲,就是在共和国顶住了美国的战略打击之后,美国却没有能够顶住共和国的战略打击,本土遭到核弹头洗礼,几乎全面毁灭。
毫无疑问,这绝对不是什么好结果。
虽然从理论上讲,毁灭美国只需要200到500枚百万吨级的核弹头,而这种级别的能量扩散不会造成严重的核冬天,即便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也最多持续一年到两年,而这种程度的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影响不会太大,不会发展到灭绝的程度。但是美国不是日本,在大气层内爆炸的核弹头也不是被炸毁的核电站,美国遭到核打击,并且毁于核打击的话,共和国当局首先要考虑的将不是战争,而是战后救援。
毋庸置疑,毁灭性的核打击之后,美国将彻底战败。
因为有着较为广袤的国土,而且是大陆国家,所以美国不会像日本那样崩溃,而会将混乱与动荡输入周边国家,造成地区动荡,甚至让整个美洲大陆陷入战乱。
如果共和国不能制止这种动荡,西半球将变成地狱,取得的胜利也将失去意义。
改变结果的唯一办法,自然是迅速帮助美国走出困境,拯救那些绝望的美国人,让他们看到希望,也让他们恢复理智。
针对这种结果,共和国当局也做了相应的准备。
根据战后解密的一些资料,早在2050年,共和国就以为战争做准备的名义,以委托生产的方式,跟几家印度的粮食企业(当时印度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成粮食”生产国,拥有全球十大粮食生产企业中的七家,每年工业生产的粮食养活了半数以上的印度人,还出口到数十个国家,特别是对生活品质要求不高,需要大量粮食来解决饥荒的非洲国家)签订了扩大生产规模的合同,而共和国当局承诺以协议价购买所有剩余粮食。因为这些合同的执行时间都被订在了2055年,即从这一年开始,印度粮食企业生产的粮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