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而言之,明确重点之后,也就能够发现,袁晨皓的提议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
说得直接一点,应该成为热点的不是澳大利亚,而是中东战场。也就是说,应该由共和国陆军在中东战场上发起战略进攻,牵制美国陆军的主战部队,争取让美国陆军把那些从俄罗斯撤出来的主力部队放在中东战场上,而不是派往太平洋战场,这样才能掩护共和国海军进军新西兰,并且以最小的代价占领新西兰。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天军对澳大利亚进行持续不断的战略轰炸,再用一支规模不算太大的舰队封锁澳大利亚,不出一年,就能让澳大利亚失去利用价值。
讨论中,华剑锋就直言不讳的提到了这一点,认为袁晨皓在胡闹。
当然,最关键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不管怎么打,首先都得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夺取西南太平洋上的制海权。
可以说,只有在夺取了制海权之后,才有资格谈论接下来的作战行动。
受此影响,在1月下旬,裴承毅首先批准了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既用1个月的时间来歼灭美军第三舰队,夺取制海权,为接下来的进军行动创造条件。至于要不要陆军前去攻打澳大利亚,裴承毅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是让袁晨皓做好总参谋长的工作,在海军南下与美军第三舰队决战的时候,让李东石在中东战场上搞几次有声有色的进攻,减轻海军的作战压力。
很明显,裴承毅以非常委婉的方式否决了袁晨皓的提议。
当然,以袁晨皓的能力,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可以说,在提出由陆军攻打澳大利亚之前,袁晨皓就应该知道,这个提议不可能被采纳,而他提出这个提议的个人原因只是希望替大陆战场上的众多陆军官兵、特别是那些刚刚获得提拔的将领找点事情做,而不是让数百万大军无所事事。
可以说,如何安置大陆战场上的数百万大军,确实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因为是以集约集团的名义攻打俄罗斯,加上集团各成员国在战争期间出兵出力,所以在俄罗斯宣布投降之后,占领任务落到了所有集团成员国的身上。就算共和国早就在集团内部声明,将单独占领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与乌拉尔山以东的西西伯利亚地区,只在俄罗斯的欧洲地区、中西伯利亚与东西伯利亚地区与集团成员国分享战果,能够留在俄罗斯,用来执行占领任务的共和国军队也不过150万。
除掉这部分军队,还有大约300万官兵需要安顿。
虽然中东战场继续增兵,但是受作战区域限制,李东石最多只需要120万官兵。除掉达到服役标准,即可以退役遣返的老兵之外,还有大约150万官兵需要找事情做。当然,短期内还不是个大问题,毕竟很多官兵都需要休整,一些老兵还得回到国内的训练场,适应其他气象环境下的作战战术。
问题是,这150万官兵,足以撑起一个战场上的作战行动。
考虑到共和国已经完成战争动员,武器装备与作战物资正在源源不断的从工厂送往前线与仓库,装备欠缺与物资紧张的问题在2060年能够得到极大缓解,所以共和国陆军也有能力在2060年发动一场新的战争。
这个时候,就得考虑开辟新的战场。
可以说,这才是裴承毅愿意听取袁晨皓的提议,并且拿到决策会议上讨论的真正原因。
如果不考虑客观因素,最值得开辟的肯定是南美战场。原因很简单,南美洲是美国的后院。
与共和国一样,美国也得依靠海外资源。虽然美国没有共和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总人口超过7亿(仅比共和国少了1亿),社会劳动力与共和国相当,因为没有严重的养老问题,所以美国的社会剩余劳动力明显比共和国多,也就可以适当提高一些低效率产业的比例。事实上,美国本土并不缺乏资源,其资源总体保有量与共和国旗鼓相当。但是在战争爆发前,美国采取的国家发展战略与共和国相当,即通过庞大的海外市场,而且是人口众多的欠发达市场来支撑本国的高科技产业链条,从而使本国经济发展得到保障。共和国控制了拥有17亿人口的印度(大战爆发时,印度人口已经超过23亿),而美国控制下的拉美国家的人口总量也在15亿以上。由此可见,美国根本没有必要开采国内资源,完全可以用海外资源来支撑起战争消耗。
设想一下,如果共和国军队能够打到南美洲,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别的不敢肯定,至少能够让那些仍然对胜利抱有一丝希望的美国人彻底绝望。
问题是,在太平洋上取得胜利之前,共和国只能从南大西洋方向上进军南美洲,而要进军南大西洋,首先就得控制非洲大陆南端的南非。也就是说,要想开辟南美战场,首先就得在南部非洲做文章。
到此,问题已经非常明显了。
虽然在马尔代夫海战之后,南非就宣布严守中立,仅与交战双方保持民间往来,但是南非的这种中立态度明显对美国有利,也就是说。南非仍然偏袒美国。这也很好理解,在美国仍然控制着澳大利亚,并且掌握着除尼日利亚的整个西部非洲,还控制着除阿根廷之外的整个拉美,就算共和国通过控制塞舌尔与马达加斯加,获得了进军南非的通道,对南非构成的威胁也比不上美国。俗话说得好,两害相权取其轻,在受到两个超级大国威胁时,南非别无选择,只能见机行事。
问题就在这里,如何才能让南非回心转意?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在西南太平洋上决出胜负。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在非洲大陆上采取适当的行动,比如出兵乍得,打通从苏丹前往尼日利亚的地面通道,并且以此向尼日利亚部署一支精锐地面部队,瓦解美国对尼日利亚的围剿行动。总而言之,关键不在非洲大陆上,而是在印度洋对面的澳大利亚。
这下,问题回到了原点上,即在西南太平洋上取胜之前,别的都免提。
问题是,150万陆军官兵的安置问题却不能长期搁置。
俄罗斯战争已经结束,就算李东石在中东战场上立即发起战略进攻,也吸收不了那么多军队,而在非州大陆战场上,一条由公路线、而且是低等级的公路线支撑起来的横跨非洲大陆的后勤保障线最多支撑1个战斗单位。由此可见,在西南太平洋上取胜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只给了海军1个月。
虽然放弃登陆澳大利亚会对西南太平洋上的胜利产生影响,但是众所周知,在海洋战场上,制海权决定一切,只要共和国海军能够夺得制海权,就能封锁澳大利亚,也就能阻止美国海军从澳大利亚进入印度洋,从而让南非感受到压力,再加上共和国陆军在中东与非洲大陆战场上的战略进攻行动,以及共和国外交部门的努力,足以让南非相信,共和国不但会赢得最后的胜利,而且战争很快就会结束,如果南非仍然在立场上偏袒美国,别说从战争中获得好处,不在战后被边缘化就算是万幸的了。
事实上,在1月中旬,也就是俄罗斯宣布战败后,共和国外交部就在南非展开了行动。
当时,南非当局的态度已经有所动摇。
别的不说,1月23日,南非当局破例同意一支运送粮食、药品、帐篷等人道主义救援物资的船队进入伊丽莎白港,并且派遣军舰在领海与专属经济区内提供护航掩护。而该船队就来自共和国,目的地就是尼日利亚。在运送的物资中,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之外,还有不少是专门提供给尼日利亚军队的军事物资。事实上,像食物与药品这样的物资,也属于军事物资。更重要的是,南非当局并没向媒体透露,还有2艘专门为这支慢速船队护航的共和国海军的攻击潜艇进入南非海域,在伊丽莎白港外面待了24小时,随后跟随船队一同北上。虽然南非没有向这艘潜艇提供帮助,但是允许交战国舰艇进入领海,并且为军事行动提供便利条件,已经破坏了南非的中立性。
对于南非的行为,美国当局发表了强烈抗议。问题是,美国也就只能抗议,在连澳大利亚都快要保不住的情况下,美国当局根本没有办法压制南非,更不可能为了这个遥远的国家而大动干戈。
总而言之,到2060年初的时候,虽然战场上的总体局势对共和国非常有利,共和国不但掌握了战略主动权,还在俄罗斯投降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在取得胜利之前,还有很多路要走,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挑战。对共和国当局来说,最紧迫的无非是如何充分利用已经动员起来的国家战争力量,让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战争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对共和国军队来说,最重要的无非是打开局面,将原先相对孤立的战场联系起来,将战略上的优势与主动权逐步转化为胜利果实。
为此,2060年2月1日,在新喀里多尼亚西北的珊瑚海东部海域游弋了20多天的共和国海军第一主力舰队、第二主力舰队与第三舰队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群,在清晨曙光的照应下,从诺亚蒂群岛东面南下,航线直指新西兰。与此同时,在北面活动的4座海上基地也分散南下,跟在舰队身后驶往塔斯曼海。
南面的大海上,美国海军第三舰队拉响了战斗警报。
大战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海战即将爆发!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95章 眼高手低
进入战役实施阶段,双方都的面临严峻的现实问题。
对美军来说,有三个主要问题。
首先就是非常不利的战略局面。
早在1月27日,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就对布里斯班进行了第一次战略轰炸,虽然受新喀里多尼亚的机场容纳能力影响,即轰炸布里斯班的轰炸机是从冲绳岛起飞,完成轰炸任务之后再返回冲绳岛,总航程超过将近2万千米(主要是为了避开美军设在新几内亚与所罗门群岛上的防空阵地,必须借道马里亚纳群岛,再从密克罗尼西亚东部南下,经瓦努阿图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