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16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共和国来说,除了盯紧本土东大门的战略防线之外,只能一步一步的向东迈进,要想攻到美国本土,就得跨越整个太平洋,而且在此之前、为了巩固侧翼防线还得南下占领澳洲大陆。

总而言之,美国的战略优势不是一点半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就不难理解袁晨皓为什么要主张把重点放在大陆战场上,在击败俄罗斯之后再东向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霸权。

归根结底,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共和国很难在太平洋战场上取胜。

从袁晨皓的立场出发,这场战争将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以开战后的情况来看,即便共和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打垮俄罗斯,比如在1年之内攻占莫斯科、再花半年时间扫荡俄罗斯其他地区,或者在此之前迫使欧盟参战,缩短大陆战争的持续时间,美国也能在此之前完成战争动员,并且巩固战略防线。也就是说,等到打败俄罗斯之后再进军太平洋,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霸权,共和国势必面对一个全面武装起来的美国,而这也正是最难以击败的美国。虽然从战略上讲,共和国打赢持久战的把握比美国大得多,而且作为挑战者,共和国从一开始就得做好打持久战、以消耗来拖垮美国的战略准备。但是持久战必然会使胜利黯然失色,甚至会让胜利者无法从战争中获得任何好处。

很明显,裴承毅不想与美国打一场持久战。

提前打响太平洋战争,肯定会考验共和国的战争动员能力、还会考验共和国的战争承受能力,可是同时也会给美国造成最大的压力,并且赶在美国完成战争动员之前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迫使美国承认在太平洋上战败。即便美国不会轻易认输,在取得了初步胜利之后也能大大缩短太平洋战争的持续时间,从而用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最终使战争带来的好处最大化。

看得出来,这也是一个政治家与一个军事家的区别。

回顾历史就能发现,裴承毅做出的选择与100多年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做出的选择几乎完全一样。当时,美国是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名义向日本宣战,并且在德国以日本盟国的身份向美国宣战之后,才向德国宣战。从道义上讲,美国的头号敌人是日本,而不是欧洲大陆上的德国,问题是,参战之后,罗斯福采纳了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提出的“先欧后亚”的战略计划将击败德国当成头号任务。这次,裴承毅的选择几乎完全一样,即在俄罗斯出兵入侵哈萨克斯坦、并且率先发起攻击之后,共和国以反击的名义向俄罗斯宣战,随后美国以俄罗斯盟国的名义向共和国宣战,裴承毅立即抓住机会,明确了“先海后陆”的战略,即把美国当成头号打击对象,俄罗斯则是次要目标。

毫无疑问,裴承毅早已完成了从军人到政治家的角色转变。

不可否认,在此之前,杜奇威也完成了同样的角色转变。在审视这场战争的时候,杜奇威的立场与裴承毅一样,即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看待战争。如此一来,杜奇威就不可能像军事家那样,以“太平洋的方式来解决太平洋上的问题”。从政治角度出发,杜奇威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其他方向上牵制住共和国。

作为美国总统,杜奇威不可能不知道,美国的战争实力远不如共和国。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能够保住“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的国际地位,依靠的不是自身的强大实力,而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并且形成了共同利益关系的国家集团,即以美国为主的西约集团。也许概念上的分析很难说明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一些数据。在西约集团中: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占50%左右、而共和国在集约集团中占的比重接近70%,美国的工业产值占60%左右、共和国占到了75%以上,美国的军事工业产能占55%左右、共和国占到了70%左右。拿集团内部具有影响力的发达国家来做比较也很说明问题,西约集团中,除了美国之外,还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与新西兰等5个发达国家,而且英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均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属于主要工业国。在集约集团中,除了共和国之外,仅有泰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与苏丹等4个发达国家、而且只有巴基斯坦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强国”,其他国家都无完善的工业体系,更谈不上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了。这种现象也很好理解,毕竟集约集团是典型的“新兴国家集团”,连共和国都是典型的新兴工业国,更别说其他成员国了;西约集团则是典型的“老牌强国集团”,不但美国是传统强国、英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都是具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工业史的传统经济强国。

单就本国实力而言,美国根本不是共和国的对手。

不管杜奇威有多么自信,他也得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美国要想取胜,就得充分利用各同盟国的力量。

关键就在这里,要想利用盟国的力量,就得让盟国参战。

虽然按照西约集团的共同防御义务,所有成员国都有责任协助美国作战,但是在美国本土遭到攻击之前,其他成员国有权力选择协助方式,即可以不参战,仅为美国提供物资方面的支持与援助。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众所周知,西约集团与集约集团只控制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家,即便除掉欧盟与独联体,全球180多个国家中,还有近一半是中立国。虽然这些国家大多弱小得不堪一击,强大的也不过是巴西这种地区性强国,但是在世界大战中,这些国家的态度肯定会对战争进程与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总而言之,能否争取到足够多的盟友,决定了美国能否笑到最后。

要想争取到足够多的盟友,就得拉开战线,让足够多的国家卷入战争。要让卷入战争的国家投靠美国,就得选择适当的战线,以及适当的方式方法。

结合美国的战略需要,即牵制共和国的军事力量,使共和国无法立即在太平洋战场上向美国发难,就不难明自杜奇威的选择了。

从军事角度出发,最理想的选择肯定是在南亚地区制造动乱。问题是,南亚早已成为共和国的“后花园”,即便是当初野心勃勃的“印度象”也驯化成了马戏团的“小丑”。可以说,印度与共和国的关系,与墨西哥跟美国的关系非常相似,即在经济全面一体化的基础之上,历史矛盾不再是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问题。虽然从时间上来看,20年不足以让绝大部分印度人忘记那场战争带来的灾难,但是在大变革时代,20年足以让几乎所有印度人尝到变化带来的好处。如果考虑到印度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是在印度战争前,超过80%的印度人生活在赤贫线与贫困线以下,其中半数得为一日三餐奔波,那么在印度战争后20年间发生的变化,对印度人产生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了。仅从经济层面上看,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初级工业产品与劳务输出国,而共和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初级工业产品与劳务进口国,别说区区美国,就算把整个西约集团算上,也顶不上共和国的需求,无法消化规模庞大的“印度制造”,也就无法取代共和国。

毫无疑问,南亚地区没有美国插手的空间。

无法进军南亚,就只能在周边的区做文章。很明显,东部非洲的情况与南亚的情况非常相似,即共和国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以及每年超过10亿人次的出境旅游量,把东部非洲的几个国家牢牢绑在了“共和国号战车”上,而投靠美国的吉布提与厄立特里亚都是货真价实的小国,而且多是与周边国家有矛盾、而周边国家又得到了共和国的支持,才会搭上“美国号战车”。

正是如此,美国才高度重视迪戈加西亚与澳大利亚西北部的达尔文港。

问题是,迪戈加西亚只是一座位于大洋深处的孤岛,根本没有防御纵深可言。和平时期还没什么可担忧的,而在战争时期,就算将整座岛屿变成军事要塞,并且尽可能的部署防御部队,也只能坚持几个月而已。达尔文港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背靠澳洲大陆,可是面向印度洋的一面却没有防御纵深可言,而且北面上的航道被印度尼西亚阻绝,加上基础设施匮乏,很难成为美军在印度洋上活动的战略基地,最多只能起到巩固澳洲西北防线的作用,即让共和国放弃在澳洲西北登陆的打算。

对美国来说,真正的选择只有2个方向,一是南非、二是中东。

南非距离北印度洋太远,就算成为美国的盟国,并且积极参战,也最多只能帮助美国守住南大西洋的大门,对印度洋、特别是北印度洋上的战斗没有太大帮助。从积极进攻的角度出发,美国能够利用就的只有中东地区了。

当然,作为军事家,杜奇威不可能不知道,要想利用中东地区,就的阻止共和国向该地区增兵。虽然早在40年前,共和国就通过修建穿越帕米尔高原的中巴战略铁路,在陆地上积极向中东地区进军,并且在20多年前就修通了巴伊铁路,但是从2041年的中东战争看得出来,陆上交通线的运输能力非常有限,最多只能起到应急的作用,共和国要想进军中东地区,仍然得依靠北印度洋航线。

事实上,这也正是北印度洋战略航线最重要的地方。

从美国的角度出发,要想阻止共和国进军中东,或者说让以色列与土耳其参战,并且取得最终胜利,除了在必要的时候出兵中东之外,美国最应该做的,也是首先得做好的就是夺取北印度洋的制海权,打垮共和国的印度洋舰队。再回过头来看美国的军事部署,也就不南明白,美国海军为什么要在参战前将第四舰队派往吉布提了。

可以说,在裴承毅盯住印度洋的时候,杜奇威也盯住了印度洋。

双方的最高军事统帅心里都非常有数,在太平洋变成战舰的墓地之前,印度洋将是双方海军理想的热身战场。

当然,这也是一个必须全力争胜的战场。

特别是对共和国来说,如果在印度洋上都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