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够正常运转,确保战舰能够返回海军基地。问题是,战舰的主要防御系统肯定会完蛋。拿防空系统来说,因为防空雷达与火控雷达不可能做成闭路系统,所以在遭到电磁炸弹的攻击,或者舰队使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之后,很难立即恢复工作,至少都需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重新启动。在高强度的现代化海战中,几分钟就足以决定舰队的命运了。
正是如此,美国海军才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上。
事实上,共和国海军也是如此。虽然防空导弹、特别是那些能够拦截在亚轨道高度上飞行的导弹的反导导弹的价格极为昂贵,绝大部分反导导弹甚至比需要对付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还要昂贵,但是比起动辄数百亿美元一艘的航母、上百亿美元一艘的巡洋舰、数十亿美元一艘的驱逐舰来说,几千万美元一枚的导弹就算不了什么了。如果算上海军官兵,导弹的价格更算不了什么。正是如此,共和国与美国海军才高度重视舰队防空系统,甚至把舰队防空系统与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结合到一起,利用为战略防御系统开发的很多新技术来提高舰队防空系统的作战效率。别的不说,舰队防空系统中普遍采用的激光雷达就是由战略防御系统的定向引导雷达发展而来的。
问题是,美国舰队的防空系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上千枚C…668A型反舰导弹。
因为舰队在战区活动,而且参与了作战行动,所以所有战舰都处于战斗状态。随着防空警报响起,各艘战舰在防空火控系统的控制下,有条不紊的进入了防空作战状态。当航母上的航空指挥官命令防空战斗机离开防空交战区域的时候,3艘防空巡洋舰上的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率先开始工作,以每秒8枚的速度向空中弹射防空导弹。
与21世纪初美国海军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相比,CG21发射防空导弹的速度提高了7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反舰导弹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能立即发射足够多的防空导弹,也就不可能打下足够多的反舰导弹。
随善防空巡洋舰投入战斗,6艘多用途驱逐舰也进入了防空作战状态。
短短10来秒钟,舰队里的9艘护航战舰就隐没在了导弹升空时喷出的烟尘之中。在蒙胧的月光下,仿佛海面上突然升起了9团雾霾。
也就在这个时候,从亚轨道高度上进入的反舰导弹进入了俯冲弹道。
留给美国舰队的防空时间只有不到30秒了。
虽然巡洋舰与驱逐舰上的防空火控雷达是分批次引导防空导弹拦截目标的,但是因为导弹的发射频率太高,所以看上去就想是一锤子买卖,根本没有间歇。
这也正是现代防空作战的特点,成败与否就看几十秒内的行动。
也正是如此,现代战舰上的防空系统都是由超级计算机控制的。只要战舰上的对空警戒探测系统发现了威胁,战舰就会自动进入防空作战状态。或者说,战舰上的指挥官只有在战舰进入防空状态之后才能决定是否解除防空作战状态,而不能阻止战舰的火控系统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突然到来的打击中及时做出反应。当然,如果确定是虚假警报,指挥官也能结束作战行动。
问题前面已经提到,9艘战舰的拦截能力不足以对付上千枚导弹。
关键就在这里。
因为交战速度太快,远远超过了人的反应与判断速度,所以在确定遭到攻击,也就是战舰进入防空作战状态,并且用导弹进行了拦截之后,如果确定没有能够摧毁所有来袭的反舰导弹,而且战舰的末端拦截系统不足以拦截全部导弹,战舰的火控系统就会为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充电,并且在末端拦截系统与来袭导弹交战之后处于随时待发状态。也就是说,舰队指挥官必须在末端拦截系统启动之前做出是否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决定。准确的说,是否决使用决策。如果指挥官没有在这个时候做出否决决定,火控系统就会在确定战舰将遭到导弹攻击的情况下启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因为反舰导弹的飞行速度非常快,所以留给指挥官的决策时间往往只有几秒钟。
显然,这么点时间根本不够用。
千钧一发之际,任何舰队指挥官与舰长都会将使用强制电碰干扰系统的决策权交给反应速度快得多的火控计算机。
虽然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会导致战舰的大部分电子系统彻底瘫痪,让舰队在接下来的数分钟内丧失防空作战能力,甚至让舰队彻底丧失作战能力,但是任何一支舰队都拥有数套到数十套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能够连续抵抗数次到数十次攻击,所以在使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之后,舰队并没完全丧失防御能力。
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也会相互干扰。
也就是说,在连续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时候,总有一点间隔时间,或者说是系统准备时间。更重要的是,随着连续使用次数增加,系统准备时间也会相应延长。特别是在每次都只有最短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反应速度将越来越慢。
这是一个致命的,而且无法通过技术加以弥补的缺陷。
可以说,这也是打垮美国舰队的关键!
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138章 极速狂飚
顶住第一轮导弹攻击之后,位于舰队最西面的那艘多用途驱逐舰率先启动雷达。因为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作用半径在30千米左右,距离越远,受到的影响就越小,而第一批导弹是从东面飞来的,所以由位于舰队最东面的战舰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而位于舰队最西面的战舰受到的影响最小。
“俄勒冈”号航母战斗群没有任何喘息机会,第二批导弹接踵而来。
更重要的是,这批导弹是从南面飞来的。
驱逐舰上的雷达仅用2秒钟就对来袭的导弹扫描了20次,计算出了导弹群的方位、距离、速度、高度、数量等等重要参数,随后又用了2秒钟,把这些重要的数据发送给了舰队里的其他战舰。
事实上,已经没有必要分享战场信息了。
就算在之前的战斗中没有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舰队的电子设备、特别是引导防空导弹的火控雷达没有瘫痪,因为刚刚以最大能力拦截了第一批导弹,所以舰队里各艘战舰上剩余的防空导弹根本无法拦截第二批导弹。
更重要的是,第二批导弹被发现的时候,距离舰队不到60千米,留给舰队的反应时间只有10多秒,根本来不及组织防空作战。面对这样的攻击,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次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因为强制电磁干扰系统的作用范围在30千米左右,超过了舰队防空作战时的活动范围,所以按照美国海军的作战守则,在这种情况下是“谁发现、谁负责”。也就是说,由发现导弹的战舰引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将战场信息发送给其他战舰,仅仅是为了让其战舰做好准备。
问题是,在10来秒的时间内,其他战舰能够做好准备吗?
要知道,在此之前,舰队刚刚顶住了一轮攻击,位于最东面的驱逐舰启动了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在第二批导弹到达的时候,舰队东面的战舰还在检查电子系统,有些战舰的火控系统甚至没有联接到战术信息共享平台上,也就无法获得其他战舰提供的战场信息,也就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强制电磁干扰。
当然,负责舰队防空的那艘驱逐舰不会因此不使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
控制驱逐舰的不是舰长、也不是战舰上的其他军官,而是一台具有初级人工智能的火控计算机。这台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计算机除了能够对程序进行分析之外,还能对获取的战场信息进行分析,并且对分析结果做出判断。当时战舰上的雷达发现了大约200个具有威胁的空中目标,火控计算机据此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舰队剩余的防空反导能力不足以击落全部反舰导弹,3艘航母均将遭到重创。根据这个结论,火控计算机就能按照提前设置好的程序启动战舰上的强制电磁干扰系统。
当然,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也不是万能的。
印度战争期间,共和国空军与海军就用行动证明,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存在缺陷,采用适当的办法就能削弱其影响力。在众多的办法中,提高反舰导弹的飞行速度就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之一。
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出现之后,世界各国的新一代反舰导弹都采用了对抗措施。除了某些采用闭路制导系统的反舰导弹之外,最常用的应对措施就是一种被称为“锁止系统”的非常简单的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在遇到强制电磁干扰的时候启动某种类似于机械锁的装置,锁定导弹的控制翼面,让导弹以受到干扰前的状态完成最后阶段的飞行。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导弹变成了一枚普通炮弹。为了提高命中率,采用“锁止系统”的导弹都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非常快的末段飞行速度,二是直来直去的末段攻击弹道。
随着反舰导弹的最快飞行速度由21世纪初的3马赫提高到10年代初的5马赫、20年代初的6马赫、20年代末的8马赫、30年代初的10马赫、直到现在的20马赫,速度不再是反舰导弹的性能瓶颈,反而成为了反舰导弹的一大特色。
谁都知道,反舰导弹的速度越快,对战舰的威胁越大。
如果反舰导弹的速度达到了20马赫,即海平面速度相当于每秒6800米,即便遇到了敌人的强制电磁干扰,在“锁止系统”的帮助下,对战舰的命中率也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非制导弹药。这不是简单的推测,而是依靠实际数据的计算结果。对飞行速度高达每秒6800米的导弹来说只需要4。4秒就能飞出30千米,而对航速为45节的大型水面战舰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概能够航行100米。10万吨的超级航母的舰长超过300米,万吨以上的大型战舰的舰长也在200米左右,即便考虑到导弹的入射角(导弹飞行弹道与战舰航行方向的夹角)不可能